西藏著名民族音乐家边多

边多,西藏著名民族音乐家,是研究格萨尔曲艺音乐的先驱。今年已七十七岁高龄的他,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依然执着地从事着西藏音乐艺术的研究。我们两次登门拜访时,他都独自一人在屋顶新修建的小阁楼里,苦心整理格萨尔音乐。边多老师告诉我们,他希望尽自己的晚年余力,添补格萨尔单口群唱在音乐方面文字记载的空白。

在边多老师的工作室里,他和我们谈起起了格萨尔说唱艺术的形式、由来、发展和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形成,以下是边多老师和记者的谈话。

记者: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格萨尔说唱艺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最主要的特点。

边多:西藏人民自古以来,在5000多年以前吧,有些学者说卡若遗址发现以后,在发现卡若遗址中,最古老的苯教那时候已经产生了。但是说故事和猜迷的这个习俗啊,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慢慢就有这样的故事。因此古老的故事特别多,而且这些故事的特点大多数都是神话故事,苯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也就是在这个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对自然界不理解,所以就用神话来说自己的生活,慢慢的就形成了说故事的习俗。所以这些说唱艺人,就通过这种传统习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记忆力。

西藏的说唱故事,大多是神话,太多太多了。格萨尔是属于东藏地区的,不是在卫藏地区。它的文化特色、形式、语言特点和音乐特点,好像就是印在这个地区上面,是东藏地区和西藏牧区的一种文化,充满了牧区和康区的一种生活特色。但是在那时的发展过程中,格萨尔的说唱形式,也有变化,也有发展。当时,西藏电台的文艺编辑彭青约我录制格萨尔,想把这个了不起的文化拯救出来。于是我们就从《英雄诞生》这一部书开始整理,再加上乐队的伴奏。(因为)文化要流传下去的话,应该要顺应时代的特点,于是我们就加上了乐队,可能听的人就会更多一点。果然,《英雄诞生》出版以后,在国内外的藏胞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都非常喜欢。

格萨尔以前在寺庙里是不能说的,因为格萨尔里有很多人物都是苯教和佛教神灵。格萨尔和唱有着密切的关系。格萨尔中的“啰阿啦哒啦……”是没有什么具体意思的,只是表达唱曲,曲与记事相结合。一唱曲就像藏族人敬酒时,要向空中抛洒三次,第一道酒是献给神,唱歌也一样,先把歌儿献给神,所以说格萨尔里的各种人物进行相互说的时候,或者相互唱时,一方先唱我是什么人,信的是什么神,先把这个说出来,我们两个碰面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我唱的是什么歌,歌名叫什么,旋律是什么,我们俩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比如,你今天来这时,侵犯了我的土地,我要进行反抗。另一方就要回话,和他一样交代清楚所有的背景,这就是格萨尔的特点。

所以光有格萨尔文学是不行,还要有音乐。格萨尔和音乐是分不开的,没有音乐,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格萨尔单口群唱,就是有缺憾的。唱是形式,词是内容,内容与形式,就像心灵和肉体。如果没有心灵,肉体也不存在。所以说唱格萨尔的音乐和内容结合得非常紧。

格萨尔音乐都是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也就是格萨尔这个人物在谈恋爱的时候唱什么,他打仗的时候唱什么,玩耍的时候唱什么,都是有规定的,书中都是有记载的,可谓是有声有色,与单口单唱在艺术上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另外,创作格萨尔的人物早已规定好了:男的应该唱什么,女的应该唱什么,什么地位的人应该唱什么,形成了几千首几万首大量的音乐唱腔。西藏过去虽然有文字记载,但是音乐方面没有人记录,也记不下来,因此也失传了不少,现在在国内外在这一方面还是空白的。

标题音乐西方在18世纪才有的,可是我们早就有了,从赤松德赞时期,莲花生到了西藏以后,就是“古鲁”,“古”就是“鲁”,也就是唱的意思,格萨尔的很多唱腔都称为“古鲁”。在西藏不仅有家神,也有生命神,我们藏族每个人家里都有很多的神,这是古老的习俗。除了生活上这些以外,歌有歌的神,“古鲁的神”,就是歌的神。过去“古鲁”形成了西藏的高层社会,一种口读的诗歌形式。在赤松德赞时期以后慢慢开放,流传民间,按照咕噜的说法发展下去。所以从历史到现实,格萨尔的音乐是有根有据的,在西藏的音乐文化中是非常了不起的。

记者:格萨尔说唱艺人有着非凡的记忆力,而且流传着很多传说。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格萨尔说唱艺人是怎么形成,为什么他们会有超凡的记忆力。

边多:格萨尔在西藏历史上,传唱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唱法,这些人们还不是很了解。因此,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大多数都是单口单唱的形式。这是格萨尔说唱艺术上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在格萨尔发展过程中,单口单唱的这种形式,大多是流落在旧的历史年代,流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多数都是乞丐,把它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进行演唱。这些人最主要特点是虽然不识字,但是能背诵很多部书、能说很多故事。关于这个(指格萨尔说唱艺人非凡的记忆力)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我做梦的时候,神降生在我有梦中,赐给我(记忆力),有人说是神把书塞在我的肚子里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真假无从考证。

为什么会说那么多的故事,这里头不能不说是民族的传统习俗养成的习惯。藏东地区和藏北牧区,他们从小时候就上山放牧,一有时间就开始想故事、说故事、唱故事。一个人要想说故事的话,就边说边唱,今天唱这段,明天唱那段,反反复复对故事就熟悉了。西藏过去的农村牧区就是这种习俗,很多的传统文化都是靠说唱流传下来,这种说唱从古老的时期就形成了。

我小时候在西藏的卫藏地区,就看见过,虽然他们说的不是格萨尔,而是民间故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很生动,他们的记忆力很厉害,很多聪明的人说了几遍就能记住了,能从头到尾说故事了。所以说,说故事、听故事,是西藏人民最古老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形成了我们民族有这样一些人物,他们说了一段故事以后,就能唱会说。

不管怎么说,这些艺人都有一个很独特的特点,就是能背诵很多部格萨尔,决不重复。可以说现在很多的专家学者,有文化的人,背诵那么多部书都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他们会说这么多的故事呢?这是西藏古老的宗教习俗和民俗形成的,对于这一历史事实,现在人们讨论得还不是很热烈,研究的也不多。苯教文化可以说是西藏最古老的宗教,那苯教的前身是“仲”,也就是故事的意思,“仲”和“丢”。“丢”那就是猜迷。说故事、猜迷这就是苯教没有诞生以前的基础。西藏的苯教文化就是在“仲”和“丢”,也就是说故事猜迷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单口群唱和单口单唱,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边多:单口群唱和单口单唱不一样:单口单唱主要是流落在街头,以说唱艺术为生,而单口群唱不是一个村子,或是一个城镇,很多爱好说唱格萨尔的聚集在一起演唱。和单口单唱不同的是,他们一般都识字、有一定的文化,不能说他们文化很高,但是他们会识字。格萨尔文化艺术吸引了很多人,很多人都喜欢它,所以他们就聚集在一起唱,唯一的条件是要带着书本唱。格萨尔在和平解放以前,有几部文字记载的手抄本,就是通过这些爱好格萨尔艺术的人记录下来的。

单口群唱掌握了很多唱腔。他们(指说单口群唱的艺人)是按照书中记录的曲调来唱,每个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之下,(应该)演唱什么曲,这个曲是有名有姓的,标题都记录在书中。因为他们是群唱,很容易入戏,艺术感染力非常的强,很吸引人,但这些人都是为了娱乐而不是要饭。

他们的音乐(指单口群唱)有一种号召力,有一种感染力。实事求是的讲,单口单唱太原始,一个人物只有一两首曲子,反反复复在什么地方都是唱这个,他们在音乐方面掌握得太少了,而且形式太原始了。但是单口群唱的形式,每首唱腔都把故事的内容和音乐的形式结合得非常好。

因为单口群唱的人有点文化,他们就按照书中的第一段去说、去唱,不乱唱。每个人的唱腔也不能交换,因为每个人的形象、地位、特点都不一样。格萨尔不仅有音乐的旋律,而且有关音乐方面理论的东西,特别的丰富,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记者:您退休后还依然在从事格萨尔艺术的研究,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主要是哪一方面的呢?

边多:从我个人而言,我退休以后,在整理格萨尔音乐,但是光有旋律没有唱词不行。而且还要让人们了解唱词里头的音乐、习俗、宗教等内容,要好好的整理出来,我想把他很好的传承下去。我希望在格萨尔艺术研究方面,留下自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