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玉树大地震刚好一个月,《玉树大营救》一书出版了。

  4月14日7时49分,玉树突发7.1级强烈地震。短短的21秒钟,地动山摇,房屋倒塌,生灵遭难,废墟成片。昔日的吉祥美丽之城,顷刻间变成了10万聚居者的伤心之地。接下来的日子,全国甚至全球的人们以紧揪的心注目着玉树灾区的每一刻、每一天。电视画面以不断更新的信息报道着发生在灾区的大灾难、大营救、大支援、大悲喜。人们看到,解放军、僧侣、武警官兵、消防官兵一队队迅速赶到,在废墟中挖掘,在希望中拯救生命;一顶顶救援帐篷支起,一个个受伤的人们得到有效救助。人们看到,一车车救援物资运到灾区,受难的同胞得到了食品、衣物,一双双惊恐的眼睛得到了抚慰,一个个破碎的家庭获得了重生。较之于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的大救援行动空前迅速、空前有效、空前让人振奋。大灾难的降临让人们更有凝聚力,大救援的全面有力检验了国力的增强与全社会应变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而所有这一切的双重记忆与全方位画面,就真确地记录在这一本刚刚出版的特写集《玉树大营救》之中。

  这是一本在玉树地震刚刚过去30天后的见证之书、存照之书、记忆之书、记录之书。是一本在非常时刻的非常之书,是一本玉树灾区的“非常史记”。在此,我要向本书的所有作者表达敬意,是他们的第一手亲历、亲访、亲记、亲录,为“4·14”玉树地震留下了可供后来者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第一手资料的宝贵在于它们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但是,作家同样不可缺席。这本书见证了作家们的特殊作用和特殊贡献;见证了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作家协会的职业敏感与使命担当;见证了图书这一载体面对特殊记忆时的那一种全面与深度;见证了文字这一传承千年并且会永久传承的全息载体的永恒魅力与全方位功能。书,无疑是最永久的记忆。

  本书的所有文章涉及62位作者。作品涵盖了大灾难、大救援、大转移、大搜救、大爱心的各个侧面。虽然角度不同,文体各异,文采各异,但主题与命意却是直逼第一现场、第一场景,直逼大营救的日日夜夜、方方面面。其中不乏感人的情节细节,充盈着生命的关爱与人性的高尚。又有施救者与被救者的情感互动,真情切近,淋漓饱满,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这些文字是真相、是真言、是真情、是真意。唯其真,才显得美,才显得善——这应了文学与新闻的一句共同格言:真实就是力量!

  在地震发生一个星期后,全国为地震遇难者肃立默哀。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下半旗表达哀思——这种以国家姿态表达的庄严仪式,诠释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整体人文水平,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而这种感动是超越国界的,是至高神圣的!

  地震灾难已经过去一月有余,重建计划已全面启动。我们有理由相信,由13亿中国人民共同承担的救援责任一定会落到实处。两三年后,一个集生态、旅游、商贸、人文为整体合理建构的新玉树,一定会傲然屹立在三江源高地,而这方高地以其中华水塔生态制高点的姿态,将会把吉祥和安宁惠及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玉树大营救》以它的立此存照式的唯一性,除了带给我们伤痛、悲悯、振奋、壮烈、感恩、众志成城等感受外,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启示。所以说,这本书是一笔财富,是一本启示录。居安思危,人们有理由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