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由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协办,青海师范大学班禅研究院承办的“青海省第二届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人才培训班”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青海省民宗委副主任马志敏、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扎布、青海省民委古籍办主任马小琴、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吉太加教授、民族师范学院副院长陈永良、民族师范学院藏语言文学系主任多旦教授、青海省民宗委古籍办翻译员桑杰加、班禅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索南东主教授、班禅研究院专职研究员曾吉卓玛副教授、民族师范学院藏语言文学系教师邓德多杰博士,以及来自青海全省西宁市、六州、自治县民族语文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民师院研究生共54人出席了开班仪式。陈永良副院长主持开班仪式。
       扎布在致辞中首先向培训班的顺利开班和与会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地祝贺。他指出,举办此次培训班是青海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工作界的一件喜事,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传承和发展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的培训培养机制建设。青海是一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虽然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青海的古籍文献整体蕴藏情况来看,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从事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方面的人才队伍还相对薄弱,尽快提高青海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技能更好地传授给受训人员,培养一批古籍文献骨干人才,进而更好地推动青海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实现青海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扎实而又深入的开展,这也是高校应该发挥的重要职能。最后,向与会学员和培训工作人员提出了遵守培训纪律和秩序、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履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四点要求,并希望学员们付诸实践,努力使培训工作越办越好。
       马志敏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少数民族古籍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省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在青海师范大学建立整理与研究人才培训基地,分期举办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训班,是保护和发展青海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客观要求,对增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适应新时代,抓牢新机遇,明确新任务,做出新贡献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继2017年5月,我们成功举办第一届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训班后,再次举办第二届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训班,希望青海师范大学再接再厉,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员代表玉树州民语办尼阳才仁发言。他首先感谢了举办方给予此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他说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忠实地记载着历史,延续着优秀民族文化的根脉。古籍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针对古籍保护、整理和修复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和任务,古籍工作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因此,此次培训班的开设意义重大。时不待我,只争朝夕,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也毫无疑问地落在我们每一位古籍工作者身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提高素质、掌握技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培训。
       为此,他代表全体学员从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学以致用,传承文明;互动交流,尽情分享等方面表示,与会学员不仅要认真向老师学习,还要充分利用此次培训机会,互动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丰富彼此。
       此次培训班是基地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业务培训,旨在提高基层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培训有幸邀请到了中央民大才让太教授、西藏图书馆白玛扎西研究员、中国民族文化宫先巴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扎布教授、西藏档案馆达珍研究员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54名学员将集中培训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