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江奎在《岷州卫八景》中写道:“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森满幽谷。白云出岫本无心,随风几度依长林。”这是对古洮州卓尼、临潭地区森林茂密的真实写照。洮州与岷州一衣带水,卓尼与岷县山水相连。走过岷县西寨的洮河大桥,就进入卓尼县的纳浪乡,自纳浪乡溯河而上,经过纳浪沟、大峪沟、木耳沟、拉力沟、卡车沟,以及车巴沟。这一路便是由卓尼县近几年精心打造的“百里洮河风情线”——一条蜿蜒的洮河水,仿佛一条绿色的彩带,把南北两岸的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连缀在一起,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洮河南北,风光迥异。其北是山乡村寨,崇山峻岭间布满了层层梯田,更有辽阔的扎尕梁草原,一望无际,牛羊成群。其南是茫茫林海,绵延起伏,更有皑皑白雪映衬着的千里岷山,风光绮丽绝秀。尤其令人神往的是那一条条扬花吐翠的小河,奔涌着从幽林深谷涓涓流出,给滔滔东去的洮河注入了一股股新的活力。在洮河边的乡镇中,最引人的就是卡车(喀尔钦)乡。这里有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遗址,有唐代八棱碑和唐代彩绘陶骆驼、彩绘砖等珍贵文物。有烽燧壕墩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脑站汉墓群和录巴唐墓群遗址,有寺洼文化和土著一号文化的脑站台子遗址。而且卡车沟的风光得天独厚。绵延的森林、纵横的峡谷、险要的石门、蜿蜒的石长城,以及珍禽异兽、稀有树种,使卡车沟成为生物生态丰富多彩的天然王国。



        进入卡车沟口,可看到右边悬崖上屹立着一棵迎客松,历经风雨雕饰,显得苍翠遒劲,铁骨铮铮,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正张开双臂,热情拥抱来至远方的贵客嘉宾。令人激动,让人神往。

        经过迎客松不远,就到了达子多。“达子多”,藏语意为沟口与洮河交汇处。这里也叫“尼干塘”,“尼干”是藏语山神名,而“塘”意同“滩”,所以也叫山神滩。“卡车”,藏语意为“大城堡”。其实这条沟里并无城堡,而是由大小石门、石墙以及峡谷组成的天然石城。这条沟原是洮州至迭州的古道,是连接迭部和卓尼相互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乡政府及其附属机关就坐落在达子多村。

        卡车沟有阿尼干山神和雅安山神,这两个山神是原卓尼土司时期四十八旗朱札七旗祭祀的主要山神。每逢农历五月中旬,七旗下的健儿们便骑着马,身着盛装,齐聚于此,举行祭祀山神的插箭仪式。祈愿山神保佑全旗下的人们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顺沟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郭乍沟,是省级紫果云杉自然保护区。这里山大沟深,森林茂密,处处流泉淙淙,处处花香鸟语,处处是珍稀物种。尤其是这里的蓝马鸡,成群结队,数不胜数。

        大日卡峡是卡车沟很美丽的峡谷,峡谷两侧,石壁陡峭,清澈的卡车河悠悠婉婉穿峡而过,时而浪花飞溅,时而波平浪静。悠闲的鸟儿婉转啼鸣,使悠悠静静的峡谷,更显得清幽自然,赏心悦目。峡谷两岸树影婆娑,松柏蓊郁。烂漫的山花竞相开放,翩跹的蜂蝶五彩斑斓。置身如此美丽的峡谷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知知寺,全称为“知知寺夏珠格培朗”。这座寺院是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带领侄儿八思巴,于1246年应元世祖忽必烈之请,前往凉州参加“凉州会盟”谈判而途经此地时创建的。“知知”,藏语为“感恩”之意,人们为纪念八思巴大师,感激八思巴大师之恩,将该寺命名“知知寺”。

        这座寺院共有四座属寺,即卡车·益格曲增林、哇曲桑俄然培林、曲卓寺、珍展寺。随着寺院的兴衰以及寺主权力的变更,这四座寺院后来并为一座寺院,卓尼第十代土司罗桑东珠和古雅活佛维修了该寺,并迎接了许多佛、经、塔等。该寺在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被毁,1981年经卓尼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寺院后,重建了大经堂及僧舍。

        上卡车村是卡车沟最深的一个村落,也是典型的藏族村寨,村口有嘛呢经房。六个大小不等的水打嘛呢经轮和嘛呢塔全凭水力推动,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转动着。



        走过上卡车,沟里再也没有村庄,但有牛羊出没于林间山坡,远处的台地上有牧人住的房子。我们一行人中有个同事虎卓晶(我叫他尕虎)告诉我,说他前几天来过这里,而且也认识这家牧人。在他们家喝过奶茶,吃过糌粑。当时这里的牧人发现一只母狼死了,留下狼崽难以生存,于是几家就收留了这三只狼崽。但由于他们条件有限,加上不了解狼的生活习性,那两家收养的狼崽已经相继死亡,就剩下他家这一只,牧人希望让他们领回去喂养,但他们都住在城里,更不会如何照料狼崽。于是,今天他带领我们去看看究竟。

        远远地就看见牧人老阿妈在栅栏里张望,草地上有三个孩子在玩耍,大的约六七岁,小的三四岁。老阿妈看见熟人很高兴,她说有早上新挤的牛奶,你们灌上几瓶去喝。于是同行的几个人便将矿泉水瓶子里的水倒光后,灌上了新鲜的牛奶。当尕虎问及那只狼崽的情况时,老阿妈有点难过地说,我们也没有养活它。

        在我们离开她家时,大家都把车里准备的零食取来,送给了三个孩子,而且说下一次来时,一定要多带一些衣物。

        据了解,原来从这家一直到九天门一带的牧场,都是来自迭部益哇乡扎尕那村的牧民。而眼前的这条路可以直通迭部。其实这里早在1962年后,原来所辖的上、下迭部分别划归迭部、舟曲两县后,就废弃了这条路。现在这里并没有完整的路,只是牧人和走山人,或是迭部与卡车沟的人们相互走亲戚而经常往来的一条山间通道,在深山峡谷中,或在陡坡台地上,若隐若现,全凭自己的判断爬山涉水地前行。



        离开牧场,沟壑变得窄狭,山峰愈显陡峭起来,清丽的河水翻卷着浪花,跳跃着、奔腾着,左突右冲,很是激越壮观。山沟里两边的悬崖也越来越嶙峋峭拔。转过一个山咀,眼前已无路可走,尕虎说,车只能停在这里了,前面直到九天门全部要步行。

        这里就是第一道石门。两岸壁立千仞的峭崖直刺云端,隐天蔽日。仰头而望,只有一线天空白云飞渡,苍鹰盘旋。深幽的峡谷阴森清冷,飕飕的凉风穿峡而过,顿感毛骨悚然。崖壁上一股股清流如珠串线,潸潸而落,滴落头顶,流入脖颈,冰凉透骨,寒彻心脾。脚下是河滩卵石,滑溜踉跄,举步维艰。然而就在峡口最窄处,牧民用木头设置了一米多高的栅栏,这是为了防止峡外面的牛羊进来,也防止峡里面的牛羊走出去。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

        走出峡谷,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河谷,延缓的山坡,山坡上也坐落着一两处牧场,悠闲的牛羊抬起头来,张望着一群行色匆匆的人们。这里的山林很幽静,少了些树木,却多了些巉岩峭崖。你看左面那座山梁上,一条崚嶒斑斓的石长城,高耸雄伟,在重山峻岭间蜿蜒而去。

        经过几道石门,便又是一处开阔之地,这里的山上长满了灌木丛,已被秋风吹染得万枝千红。半山腰上,一株株“鬼见愁”锋芒毕露,只是山崖陡峭,无法攀折。还有那一片片的杜鹃树,依然碧绿,只是已经错过了开花的季节。走过这片开阔地,不远处就能看见一座飘扬着经幡彩旗的小山包,上面插满了旗箭,迎风招展,五彩烂漫。这里便是阿尼雅安山神,是卡车沟村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祭祀山神的插箭地。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卡车沟一带妖魔作祟,鬼怪横行,当地的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伏魔降妖,拯救受苦受难的藏族同胞,卡车沟众山神联合起来,从遥远的佛国圣地请来了莲花生大师铲除了妖魔,并让九天王镇守这里的大小石门。从此,卡车沟的百姓过上了太平美满、人畜兴旺的幸福日子。在这里,我们一行兴高采烈地穿行在嘛呢旗间,高声大吼着,向天空抛撒着路马。这路马犹如一片片洁白的雪花,飞扬着,飘荡着,飞向那座神秘而高远的九天门。

        忽然,尕虎高声喊道,“看,狍鹿。”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远处的山坡上,一对殷红的狍鹿,刚刚饮完水,转身走上山坡,不久就淹没在灌木丛中。

        的确,在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这森林生态植被相对完好的洮河流域,梅花鹿、岩羊、狍鹿等珍稀动物层出不穷。它们在深山老林里繁衍生息,不被随意猎杀,族群越来越庞大,游人也随处可见。而且据报道,全国最大的梅花鹿生息地,就在车巴沟的郭卓沟。



        九天门是光盖山的主峰,以前称之为“迭部石门”。其实这一奇景早已烙印在洮州地区人们的脑海中。它雄奇高大,在冰雪皑皑的千里岷山的映照下,岿然屹立,气势磅礴。只要站在洮河北岸的任何一处山梁高地上,都能远远地看见这座石门。它有时云缠雾绕,有时却吞云吐雾,有时仿佛近在咫尺,有时却感觉遥不可及。

        如今有幸来到它的脚下,令人震撼,让人敬畏。因其高入云霄,直冲九天而得名九天门,而且名不虚传。此时,由于昨天这一带降雨,今天的九天门笼罩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弥漫的雾气千变万化,翻卷的云层时而倒海翻江,时而乱云飞渡,明亮的阳光在石门中闪烁隐现。我们耐心地等待着它的九闳洞开,希望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一览它的壮观和伟岸。

        九天门又被称为“石门金锁”。有诗曰:“石门金锁锁何年,木客仙都此竟传。术踢南经祥郭注,醯鸡莫讶瓮中天。”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任巩秦阶道的李殿图,他曾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前来解决卓尼与松潘韩盼边界纠风,先后两次(卓尼至漳腊和文县、武都至漳腊)去漳腊,在此途中他写出了《番行杂吟四十首》,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他第一次从卓尼翻越洮河林区南部石门峡去四川松潘漳腊时所作。他自己在诗注中说 “自卓尼行三日,入大小两石门,皆无人之境。又南大石山,为‘石门金锁’,高万仞,人不能上,遥望如白云障天。……”

        由此可见九天门之险峻神奇。

        当地群众为感激九天王的恩泽,便在九天门对面设立了石洞经堂以祭祀。石洞经数千年的演变,成为九龙泉溶洞,九龙泉溶洞传说是九条龙的栖身地。九龙泉溶洞深不可测,进洞须弯腰,甚至要匍匐而行,愈深愈变得宽敞如厅。溶洞内有天然形成的九条龙、石狮、水池等,形象逼真,神秘莫测。溶洞下端约百十米处,有一直径一尺左右的洞口,为间歇性喷泉口,每当冬天便蒸气腾腾,每当春夏则泉水外流。

        在石门前的右侧,有一座山峰,岩石裸露,少有灌木,崖底依然松柏苍翠。山脚下一个小山头上插着嘛呢旗杆,挂满经幡,牧民们把那里尊为神山。这是因为,就在这座山峰的高处,有一股清泉每月按时喷涌,当地人奉其为神泉,原来这是一个间歇泉。

        这一奇观往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就会喷发一次,有时往外喷射的水柱达数十米远,而每次喷涌的时间也只有几个小时或更短。在神泉喷涌的同时,周围就有许多数不清的小泉也随之汩汩流淌。传说如果神泉喷涌的水量比往日愈加丰沛而激越,那就预示着前来的朝圣者中一定会有幸运而富贵之人。所以,人们为了沾点喜庆和吉祥,待到神泉尽情喷涌时,就可以爬到高涌的神泉圣水之下,尽情畅饮,淋漓全身,让清凉的泉水洗涤世间的烟尘,让心情安逸,使灵魂脱俗。而经过神泉圣水洗礼的人们,也会因此而心想事成,幸福安康。

        离开神泉,看那九天门脚下一湾湖水清澈澄碧,当地人称其为“雅安措”。该湖水深约1米,因湖形如月牙,又称月牙湖。站在湖边,那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雄伟的石门,以及万紫千红的灌木丛林倒映湖中,清晰透彻,光影浮动,使这一片山光水影的自然佳境,显得格外幽静而神秘。而这雅安措湖已被人们供奉为神湖,每年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神秘和奥妙,煨桑敬香,诵经祷告,向湖中投放五谷祭品,祈祷一生平安,吉祥如意。


李德全202011.jpg

        李德全,又名清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诗赋网特邀评论员,卓尼县作协主席。诗歌、散文分别收入多部作品集。出版诗文集《生命如歌》,诗赋集《岁月如诗》、地方风物传记《话说洮砚》《洮砚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