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才旦.JPG

共和国沐浴我成长

——著名作家尕藏才旦教授访谈


王碟


        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有幸来到了尕藏才旦教授的家中,与他畅谈了关于他的成长历程与文学创作生涯。

        尕藏才旦(1944——),藏族,青海省同仁县人,共产党员,1968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政治系。历任甘南州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甘南州文化局副局长、甘南州文联副主席兼秘书、甘南州文联主席及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副译审。1993年调入西北民族大学,先后任藏语系主任,西北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影视艺术、宗教艺术)硕士点领衔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他从事教学与藏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与藏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造诣高深。主要著有长篇小说《首席金座活佛》《红色土司》,中短篇小说集《半阴半阳回旋曲》,长诗集《益西单玛》,中篇小说《给你一块奶酷嚼》《重逢》《圣女湖畔》《三送冬肉》《女王也是弱者》《三月花芳香》,短篇小说《羊粪蛋组长》《哦,我的阿爸》《木匠瓦嘎》《红十字药箱》等20余篇,电视剧剧本《南来的风》(已录制播出),编著《当代藏族短篇小说选》《甘肃藏区纪行》《藏族民歌集》《藏族情歌选》。出版文学集、专著共13部,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30余项。


源于生活实际 不断积累素材


        与教授初见面时,他给人的印象便是质朴和蔼、平易近人。家里的布置简洁干净,教授与夫人热情地给我倒茶水。回首往事时,教授说:“我出生在1944年,基本上与共和国是同龄人,是共和国沐浴我成长。我要感恩共和国,感恩党和人民政府,没有这个国家,像我们这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孩子是没有这样好的发展机会的。”在少年时期,尕藏才旦教授便和父亲与姐姐逃难到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地区。待到和平解放甘南以后,作为当时西部藏族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地区较为繁华。党和政府在当地扶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尕藏才旦教授便开始接触到京剧演出、电影、图书馆、乐队音乐、新型商品等,看到了新的文化气象,那时他特别喜欢看小人书。这些都是尕藏才旦教授接触到文学最初的契点,也让他从小就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北民族大学学习时的尕藏才旦教授最喜欢的便是图书馆,所读书籍涉及面十分广泛,而这些书籍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那时候,边看边记是他的一个习惯,并将所看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整理记录下来。之后在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接触到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当时在革命委员会保卫部负责案犯记录工作的他,更是见到了各种鲜活的例子,此后尕藏才旦教授创作的一部分伤痕文学作品便是基于这一段经历。后来,在甘南任文化局长期间,尕藏才旦教授也不忘搜集各种资料,剪报纸或是记录下人家说的话语。


不忘初心 热爱文学创作


        尕藏才旦教授共创作各类作品40余部,其中包括文学、电视剧、电影、电视专题片。在甘南工作期间,他虽负责行政工作,但因为热心于文学创作和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短篇小说,创作了中短篇小说集《半阴半阳回旋曲》(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整理和发表涉藏地区民间长篇叙述诗,并分别用藏文和汉文翻译出版,公开发表《藏族情歌集》。在图书馆看书的尕藏才旦教授深深地感到,藏族有如此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却没有真正出版发表的作品,于是从六十年代中期,他便开始收集藏族民间文学作品。后来与人合作,共同交与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藏族文化在书面流传方面的空白。他说到:“一个民族是靠文化来传承他的血脉,可以反映出其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文化何以称得上民族!”当时藏族在小说方面十分薄弱,而尕藏才旦教授便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1974年,他开始在甘肃《飞天》杂志上发表小说作品。到西北民族大学工作之后,继续创作了《首席金座活佛》《红色土司》等五部长篇小说。

        尕藏才旦教授也涉足电视剧方面的创作。1985年,单本剧《南来的风》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写了本地木匠与外来木匠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走进香巴拉》获1994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央电视台一等奖、全国飞天奖二等奖等四项国家级奖;纪录片《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宝库》《布达拉宫》《拉卜楞》等作为文化部对外宣传影视作品输送各国使馆。


满怀感恩 祝福祖国


        尕藏才旦教授说,在多年坚持不懈的创作过程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才、一部作品,是离不开孕育其生长的土壤的。而孕育他的土壤便是共和国这片土地,他感恩祖国,是祖国给予了他成长的肥沃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氛围,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培养人才。他坦言道:“虽然国家这七十年风风雨雨的发展过程有过坎坷,但总体上是和平前进发展的,尤其是国家在关于少数民族发展方面花费了很大精力。因此,我们的国家谁也离不开谁,各个民族要团结一致才能共同繁荣发展。”

        他表示,现在的祖国越来越繁荣,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是路还很远,国家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挑战与困难,但是按照现在的道路走下去,今后国家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原刊于《甘肃日报》2014年10月30日


【佳作选读】尕藏才旦: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鞭辟入里,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习总书记入木三分地指出了文艺创作的源头是什么。他明确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是什么,也道出了文艺的本质属性是人学,反映人际网络构成的社会生活,揭示文艺是人类情感世界的顶峰。人类的情感世界又是什么?是来自社会生活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那文艺创作岂不成了湖中月、雨后虹?脱离了人民,人民还会欣赏你的作品吗?不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世界,你还会拥有读者和观众吗?人民才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主心骨,是作品的中心。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类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创新、积淀、梳理、升华的。所以习总书记的强调,不啻是警钟长鸣,吹响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号角,是对文艺工作者一次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教育。

        习总书记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检验态度的分界线:“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就是分水岭、试金石。背离了“为人民”这一根本方向,我们就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创作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就有可能以低俗代替通俗,用欲望代替希望,以感官娱乐代替精神快乐,把艺术愉悦的审美功能磨蚀殆尽,遗忘到脑后,最终成为孤家寡人,为人民所唾弃,为时代所抛弃。

        什么是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什么是文艺工作者肩上的使命?习总书记也给我们竖起正确的坐标。他要求我们: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又强化了我们文艺工作者对自己神圣职责的深度认识,也拓展了视野,明白了文艺要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核心价值元素。更清楚了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进步代替落后,用文明战胜愚昧,用美的善的冲击丑恶虚伪,给人民以光明、信心、希望,推进社会进入更高的文明境地。

        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追求新的理想天地,从来都是人民的“天性”。人类创造历史的革命活动从古至今从未停顿过,其进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有着喜怒哀乐,洋溢着创造活力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生发出蓬勃朝气和信念火花,涌现出星辰般灿烂的,动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作家、艺术家只要全身心地投进人民创造历史的洪流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爱得真挚、彻底,做人民的孺子牛,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就能灵魂充实、胸怀开阔、创作活力饱满,能舍弃金钱的铜臭气,能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能摆脱市场经济的诱惑,写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马桂珍:记者手记


        年近八旬的尕藏才旦先生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对于祖国、对于人民、对于时代、对于现实、对于社会巨大的变化、对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和信念的思考探索,有着极高的关注热忱和使命担当。

        在文学领域三十多年,尕藏才旦先生执著追求、勤奋耕耘,以学者的严谨态度沉潜于历史文化研究,笔耕不辍,著作成果丰硕。尕藏才旦先生是甘南小说早期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半阴半阳回旋曲》。他的早期作品深刻反映了藏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年代思想和心态的变化,《最新最美的图画》《羊粪蛋组长》等小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尕藏才旦的作品还敢于直面藏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他背负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时刻关注着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在反映改革与守旧、贫困与富裕、愚昧与科学、宗教意识与民主精神的矛盾中表现民族的发展变化。”(敏彦文《边缘写作的亮丽与困惑》)

        进入新世纪以来,尕藏才旦先生的小说创作视角由现实题材转向对甘南历史题材的关注。2005年出版的《首席金座活佛》、2009年出版的《红色土司》等长篇小说题材都十分独特,描写了甘南近代史上广为人知但少有作家涉足的一些历史片段,引起了文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中《首席金座活佛》被著名作家阿来誉为是一部藏族文化的“秘史”。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红色土司》则取材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地区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以统辖甘肃洮岷地区的十九代卓尼土司杨积庆,1935年开仓放粮帮助红军北上抗日这段真实的历史为素材,歌颂了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和红军这支仁义之师的巨大感召力,歌颂了土司的深明大义,藏族人民的淳朴善良,歌颂了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之间水乳交融亲如兄弟的情谊。是一部壮烈的红色历史赞歌。

        尕藏才旦先生说——作家、艺术家只要全身心地投进人民创造历史的洪流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爱得真挚、彻底,做人民的孺子牛,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就能灵魂充实、胸怀开阔、创作活力饱满,能舍弃金钱的铜臭气,能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能摆脱市场经济的诱惑,写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他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好作家,一棵文坛不老的常青树!


来源:《甘南日报》2021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