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穆克什(尼泊尔) 作

       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山谷之中,生活着一支最古老的、被称为“尼瓦尔”的原住民族,他们世代受佛陀的荫佑,快乐地生活在喜马拉雅南麓之中。

       尼瓦尔人的金属工艺和绘画艺术的造诣非常之高,尤其是绘画。他们在佛陀寂灭五百年后,依凭经典文献的描述来绘制佛陀的神貌特征、生平奇迹和恢弘思想。信仰佛教的尼瓦尔人往往会聘请画师绘制所需的佛菩萨像。作品绘制完成,再请僧侣举行一些传统宗教仪式后敬献给寺院,这些绘画作品被称作“波巴”,即后来西藏被称作的“唐卡”。

       据说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为妃,尺尊公主带来了一大批从事佛教艺术的尼泊尔工匠。尼泊尔艺术也就逐渐融入于西藏的壁画和唐卡中,开启了南亚风格的佛教艺术在藏地的初次兴盛。

       印度帕拉王朝覆灭之后,大批佛教密宗大师逃亡尼泊尔,使得尼泊尔的佛教密宗进入了全盛时期。公元13世纪,掌握西藏政教大权的萨迦派推动尼泊尔绘画风格在西藏的再次传播。

       元朝统一,西藏并入中国版图,大元帝师八思巴极其重用尼瓦尔艺人。于是尼瓦尔的梵式造像风格,深刻地影响汉地和蒙古地区的绘画。

       尼瓦尔唐卡中佛菩萨的造型,与印度帕拉风格造像有很大的不同。在尼瓦尔唐卡绘画中,佛菩萨的全身造型是在保留传统S形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的身体曲线和娇美的动态。所绘佛像庄严清净、造型严谨;所绘度母、文殊的姿态优美如弱柳扶风;所绘护法、佛母在愤怒中激荡着驯良。

       尼瓦尔艺人极其考究所使用的颜料。从材料上讲,有用金、银、玛瑙、珍珠、孔雀石、珊瑚、松耳石等珍贵的矿物和次等宝石来制作颜料。还有用土法提取的大黄、藏红花、蓝靛等植物颜料。绘制时以矿物颜料为主,辅以天然植物色的晕染,再用纯金勾描出画面的辉煌灿烂,这样的唐卡作品不易变色、历久弥新。

       有了色相丰富的天然画材,画面色彩也变得越来越讲究。当代尼瓦尔唐卡色调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有三种:对比色调、暗色调和素色调,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素色调的唐卡。笔者之所以称其为素色调而不称作“黑白”或“单色”,是因为画面虽然没有明显的色彩,但是也非单一的黑色或灰色。它不仅调配了从深到浅的许多色阶;还有雅致的黄灰、旷远的蓝灰、宏大的红灰等诸般色相的交响以及微妙的冷暖搭配,整体呈现出梦幻般的美感。

       背景山水是平光的三度空间,佛菩萨的身体以及法座上各类装饰都刻画得非常立体、凹凸有致;这种精致的写实给人以视觉上的触摸感,而这可触摸的质感又和素色调的梦幻感相交织,让观众仿佛能接触到佛的世界,却又被素色调离析出俗世与天国,让观众回到画前。这样的审美享受,会让观众更向往那个至纯至静的极乐世界,作品也因而更具宗教感染力和美感。

       南亚的雨林是密密匝匝的丰茂,南亚的音乐是密密匝匝的音符,南亚的绘画也是这般密密匝匝的美。尼瓦尔唐卡的审美特性也是追求这样的美。而密体、装饰图案化、象征化成为尼瓦尔唐卡的特征。

       尼瓦尔画家在理解佛教时,是带着尊重和虔诚;而在创作唐卡时,往往又流露出诗意和情怀。在他们的五彩画笔下,佛祖会在雾岚氤氲的菩提树下静修悟道;文殊、观音会在静影沉璧的湖上温婉地徜徉;而佛母的出现则带来熊熊烈火和汹涌波涛;护法本尊动态夸张,强健有力,于浓烟滚滚中龇牙咧嘴、极尽怖畏。

       尼瓦尔的唐卡里,共存着优雅美、宁静美、祥和美、魔幻美、神秘美、凌厉美……各种审美交相辉映,把观者带入了一个不可思不可议的天国世界。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