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傍晚时分,桑烟袅袅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恢复宁静。年近五旬的艺僧印巴尖措,刚“下班”回到住处。

  一年多前,印巴尖措还向记者打趣说自己已“退休”,“除了画画,带徒弟,哪儿都不去”,可最近,他每天按时上下班——制作酥油花,并示范给年轻艺僧。

  坐落在形似“八瓣莲花”山坳里的青海塔尔寺因先建塔后成寺而得名,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在这里,宗喀巴因梦而起的高原奇葩酥油花,同瑰丽的壁画、堆绣并称“艺术三绝”。

  时至腊月,留给塔尔寺上、下花院艺僧们的“工期”越来越紧——每年,他们要用上好酥油和矿物颜料,耗时两三月,从根根发丝捏起,直到塑完整个大型酥油花,待正月十五当日,分别揭开神秘“面纱”。

  虽然每年酥油花展仍会吸引数十万人排队膜拜,但印巴尖措坦言,较之以前,现在技艺确实逊色不少。“以前做酥油花的艺僧都会画画,现在会画的越来越少。”

  在印巴尖措看来,以唐卡为代表的绘画技艺,与酥油花、堆绣、壁画、泥塑、彩粉时轮金刚坛城等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瑰宝的制作一脉相承,“做酥油花,就得会画画,否则就是无根之木。”

  印巴尖措回忆说,自己刚入寺院时,除了学习佛教经典,还跟老艺人们学习酥油花、泥塑、唐卡技艺。“那时,老艺僧们还将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学,现在很久没有专门组织过。”

  今年,塔尔寺获得一笔官方支持的酥油花后继人才培养资金,这似乎化解了印巴尖措的担忧。农历八九月,塔尔寺多年来第一次在上、下花院挑选了二十多名青年艺僧,从基本的唐卡绘画学起,印巴尖措便是授课者之一。

  “在上、下花院举办类似艺术画院的传承形式,希望成为常态。”印巴尖措说,“这样,一批一批毕业,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艺僧,才能真的画好。”

  印巴尖措告诉记者,唐卡等藏传佛教艺术本来只在寺庙传承,但现在,民间传承热,特别是与青海热贡地区“家家从艺,人人学画”的氛围相比,寺院似乎落后很多,“条件好了,吃不了那个苦。”

  现在,印巴尖措除了在寺院带徒弟,还有五个俗家弟子在门下学习。打小生活在塔尔寺附近的王佐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佐祥说,自己曾经拜过塔尔寺的老艺僧和西藏大学的教授学画唐卡。“我虽然是汉族,但本着虔诚的心态去学画,想精益求精,就一直跟着尖措师父,因为他懂得多,除了唐卡,还会彩绘、壁画、泥塑,这样我能学得更多,但这似乎永远没有终点。”

  “自己学到的东西,应该传给别人。”印巴尖措说,这是责任。

  如今,印巴尖措们深感“压力山大”。他介绍,历史上塔尔寺传承着一位名叫却西的画师的艺术风格,“但现在这种传承体系已中断,现在我们正尝试找回却西唐卡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