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特”藏戏,也称安多藏戏,它是独具甘南地方特色,并与西藏藏戏风格不同的剧种。“南木特”系藏语音译,是传记、故事之意。“南木特”藏戏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族英雄为素材,具有生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由于其表演借鉴和吸收了西藏藏戏与京剧等表演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走上舞台。

  1946年,由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组织人员编导排练的藏戏《松赞干布》在夏河拉卜楞寺上演,他借鉴传统寺院法舞“哈羌姆”的表现手法,参照西藏藏戏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演出在安多藏区产生了强烈反响,很快传播到附近甘、青、川部分寺院,民间也学习仿效,各地剧团、剧目逐步增多,使“南木特”藏戏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藏戏剧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不断增加。1955年,拉卜楞寺排演了第二部“南木特”藏戏《达巴丹保》,同年拉卜楞红教寺院排演了甘南地区第三部“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并参加了西北五省区戏曲汇演,获得了奖项。1956年又排演了《卓娃桑姆》,此后,“南木特”藏戏剧目在甘南地区的藏族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和舟曲等县也以寺院、村落为单位纷纷成立剧团,至上世纪50年代末,全州内藏戏演出团队达36个,剧目9个。

  上世纪70年代末,沉寂多年的“南木特”藏戏又一次迎来创作高潮。1978年,夏河九甲乡昂去乎村成立了藏戏队,排演了传统藏戏《诺桑王子》《降魔》;1980年,拉卜楞红教寺藏戏队排演了《赤松德赞》;1981年,碌曲县文工队排演了《松赞干布》,同年成立了甘南州藏剧团。1982年,在合作举办了全州首届“南木特”藏戏调演,夏河、碌曲、合作等县藏戏队和州藏剧团参加了历时7天的藏戏汇演。通过调演、交流,对全州藏戏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甘南州藏剧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方针,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创排、提升很多经典剧目,使其更具甘南地域特色和“南木特”藏戏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同时,还编排了一些短小精悍、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歌舞节目。

  从1946年第一部“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的创演,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演出,无论在演技水平上,还是在剧目数量上,“南木特”藏戏都有了很大发展。据初步统计,除排演《卓娃桑姆》《智美更登》《诺桑王子》《达巴丹保》《朗萨雯波》等5部传统藏戏剧目外,还创演了藏族历史题材剧目《松赞干布》《罗摩衍那》《赤松德赞》;由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改编的剧目有《阿达拉姆》《霍林大战》《降魔》。此外,上世纪80年代末创作排演了现代“南木特”藏戏《长碑》,累计演出剧目12部之多。2016年初,在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中,甘南州创排的“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荣获“特别奖”。

  多年来,“南木特”藏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这样一个必然趋势,即剧目从传统逐渐向新创现代过渡,题材由历史事件向现实生活过渡,场地由露天广场向舞台演出过渡,剧团由民间自发组合向专业团队过渡。它从寺院走向民间,又由民间走上专业舞台,演艺质量有了根本性提升。但它仍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艺术享受,至今州内仍有数十个藏戏团队活跃在群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