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申遗项目获表决通过,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业内专家表示,申遗意味着承诺,意味着保护的决心,可可西里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

  保护可可西里一直在路上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可可西里腹地为无人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哺乳动物提供了完整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青海可可西里申遗项目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覆盖总面积约600万公顷,涉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

  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一代代可可西里人为反盗猎和反盗采付出心血,甚至生命。1994年时任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为抓捕盗猎分子牺牲,成为中国首位献身生态保护的政府官员。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拉龙才仁说:“巡山的日子,每次进去能不能出来都不知道。”巡山路上煮一包方便面都要用高压锅压10多分钟。到了冬天,很多巡山队员带的酥油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跟很多巡山队员一样,可可西里管理局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罗延海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可可西里。“但其实我‘赚了’,现在我的孩子们能看到藏羚羊自由奔跑的场景,他们眼里的藏羚羊是在可可西里,而不是在博物馆。”

  得益于政府、社会力量以及民间环保组织的共同努力,如今藏羚羊已从濒危物种中剔除,可可西里腹地的藏羚羊种群数量超过6万只。

  申遗过程不轻松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联邦说,申遗准备过程历经艰辛,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州、市、县按照时间节点,梳理问题清单,进行环境整治,陪同专家考察。

  “2016年,我们背着氧气瓶,在可可西里跑了30多趟,每次最少需要3天,专家组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保护理念,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王联邦说。

  王联邦说,申报者要按照国际惯例来编写材料,思考当前的形势、面临的威胁、问题和挑战,要设计出良好的管理计划和措施。

  玉树州曲麻莱县多秀村是可可西里一个只有320户人口的藏族村落,由于处于生态缓冲区,迁还是不迁,成为专家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申遗就是要保持保护区的原貌,而藏族村落本就是可可西里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持可可西里的文化特质,同保护自然生态特质同样重要。”曲麻莱县住建局局长嘎玛才仁说。

  曾参与考察的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说,考察人员经历了高寒缺氧、狂风降雪等恶劣气候考验,完成了可可西里史上首次空中考察并留下珍贵航拍资料。

  更要履行好保护承诺

  “可可西里申遗的成功,将从更高的层面保护这片净土,这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吕植说。

  可可西里腹地九成以上的区域将被作为严格意义的荒野保护区。吕植说,《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国际公约和法律,将在可可西里得到最严格的执行。

  青海省政府部门也做出诸多承诺: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不在任何时候许可或提倡遗产地内会威胁到动物迁徙路线的围栏活动……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说,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们通过保护可以更好地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利。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可可西里整体划转至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今后将对照遗产地管理的标准做好规划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遗产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将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进一步把可可西里遗产地的精神实质、自然风貌、绿色形象展示给世人。

  对于玉树州曲麻莱县多秀村牧民江巴才成说,申遗中,结合高原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村里有了更多的垃圾箱,有专人定期清理垃圾。“不变的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还有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