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五要》讲解

修行五要

多识仁波切 著

藏传佛教菩提树,枝繁叶茂花色多。

旧密瓜丹萨迦巴,香巴玛巴噶居系,

觉囊息觉格鲁巴,法典相同见各异。

总览各派修行法,共修重点有五支:

一修上师瑜伽行,殊胜皈依在其中;

二修慈悲发大心,视众如母行利众;

三修智慧证无二,无见无缚心自在;

四修本尊清净身,成就佛身是捷径;

    五修心咒金刚诵,除障利众诸事成。    

        今天讲的主要是我们为什么学佛、怎样学佛、学佛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大家学佛多年了,未必都懂得这些核心问题。

        首先,学佛就要闻思修。闻,就是学法;思,就是经过思考反省;修,然后才修。所以不能一般地参加个灌顶(就算学佛了),如参加一个时轮灌顶,有几十万人参加,未必都懂得学佛。

        学佛首先要具备前提,即坚信不疑,起信。汉文上有个《起信论》,专门讲怎么起信。现在很多学佛的弟子当中,真真假假,完全达到条件的不多。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信了佛了、出家了,但没有真信、坚信,信得不彻底,所以佛教徒中间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信仰。很多人虽然出家了、学佛了,但没有真的信仰。

        真信仰有三种:一种是清净信仰,不是图名图利,或者是社会上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信佛,这样的不是真信。学佛要清净心!

        第二个要坚信不疑。

        第三个要向往,向佛菩萨看齐,自己想要学习佛菩萨的思想和作风,这样才算信仰。

        邪教的产生,主要是心不清净,没有清净心。我们僧人里头有些人胡搞乱来,也都是没有清净心。心不清净,没有真信仰,所以不信仰善恶因果。善恶因果的信仰是我们佛教的台柱,信仰佛教的人的基础信仰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因果规律,所以就胡来。这个是主要的问题,就是信仰问题没有解决好。

       “信为功德母”,意思是,一切善功德的来源就是真信,没有信仰,其余的功德无从谈起。真正的信仰都没有,还求什么功德、成就啊?

       愚笨的人、不识字的人、没有学很多知识的人,往往信仰纯真,而很多学了这样那样的知识学问的人,却没有产生真信、坚信。也就是说,愚人反而得成就。愚人指的就是不识字但信仰纯真的人,这样的人没有多的想法,反而清净。现在很多人学的知识很渊博,这个也懂,那个也懂,就是没有纯真的信仰,反而怪佛教修了以后不见效——你没有信仰,怎么可能见效呢?

        所以学佛的前提是信仰,信为功德母,万善的根源是信仰。信佛的人首先要建立起纯真的信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信仰,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那是白学。所以第一个前提是信仰,纯真的信仰、坚定的信仰、生命的信仰,信仰和生命要合在一起,宁肯放弃生命也绝对不能放弃信仰。只有有了这点信仰的话,其他的都好办。

        第二个,佛教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定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此乃佛教。”前三句话概括了佛教的性质,其中第三句是最主要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根本是“自净其意”。心好了,就会干善事,不做恶事;心修不好,其他的戒恶行善都做不到。所以第三句是最重要的。

        我们说藏传佛教是内学,是解决内心的问题的。瑟曼教授,还有很多研究佛教的人说佛教是“内在科学”、“精神科学”,就是解决思想意识问题的。我们成佛是思想成佛,肉体是无常法,成不了佛。现在有些人说什么“幻化”、身体的成就,讲什么死了以后出现了舍利子,有的还说生的时候就出舍利子,这些说法是违背佛教的。佛教是思想成佛、精神成佛,不是肉体成佛。现在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好像成佛了,肉体也飞上天去了。飞上天的是鸟、鹰,它们是不是成佛了呢?

       所以佛教的学习重在内在,行善戒恶都是一心所为。心好道路就好、道路就平。我们学佛不是念经、不是磕头、不是念咒,首先心要好,要有菩提心、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念(经咒)不解决问题,佛经上从来没有说仅凭念诵就可以成就。当然,念经也是有加持力的,不是说没有加持力,突出形式,这是相对的说法。六度里头主要的是禅定、智慧,要观,要修,这是最主要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修心,修的就是心,心即思想意识。

        《时轮主续》里头说:“众生是佛,除了众生,没有另外的佛。”《欢喜金刚续》里头说:“心性是佛陀,但是被二障污染,去染还净就是佛。”思想上的污染去掉以后就是佛。雍正皇帝说了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拜佛是拜自己。自己的心是佛。”即心即佛,心是佛。《宝性论》里头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众生不是现成的佛,但佛在心中。

        思想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自无始以来,心是干净的,清洁的,但从来没有清净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心性是清净的,就像天空一样,但是从来没有清净过,就如天上有雨雾。我们佛教就是去染还净,把心性上面的污染去掉,清净就会出现,那个就是佛的境界。佛是众生成的,众生无数,佛也无数。

        佛不是上帝,不是造物主,不是我们成了上帝。

        当年拉萨有个成就师,对大昭寺的佛陀献了一杯茶,说:“当初您和我一样,中间您积了二资粮,最后您成了佛,我还是众生。”

        心清净了就成了佛,心不清净,永远是魔。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有时候显出善的一面,就干善事,发慈悲,产生正确的智慧;魔性出现的时候就干坏事,做恶事。学佛的人要驯心,要管住心,不要贪,不要嗔,不要骄傲,不要嫉妒,这些负面情绪是心所生,管好自己的心非常重要。        

        那么要解决心的清净有什么办法呢?

        显宗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我们的思想才能变得清净。五道十地,总的就是洗心革面。(二障)是非常顽固的,有些人得到一地以后,浅层的烦恼可以破掉,二地到十地把深层的烦恼障、所知障都要破掉。《现观庄严论》说,烦恼障和所知障,从一地到十地是同时破的,但应承中观说,一地到七地破烦恼障,八地到十地破所知障。

        人的情绪是很深层的,见道以后要修道才能破除,所以显宗需要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是很长的时间。我们修密法是即生成佛,最迟是十六世,即转世十六世,必定成佛。宗喀巴大师说,贤劫一千个佛中,只有第四佛、第五佛、第十一佛和第一千佛才传密法,其他的佛都不传。所以说,见佛容易,遇到密法很难。

        密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天瑜伽。三个阿僧祇劫主要是解决色身,即报身和化身的问题。这个显宗很难解决,因为显宗没有相应的因缘,而密宗能快速成就色身佛的因缘。第二个特点是,显宗可以解决粗分的所知障,但细分的所知障必须要依靠无上密才能解决。因此,十地菩萨成佛的时候必须要转入密法才能破除细分所知障,这是嘉木样协巴说的。

        以上两点是唯有密法才有的特点,也就是密法能快速成就的两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修禅定的方法。“菩提道次”中说的显宗的修习禅定和智慧的方法比较单一,必须要修止观,但是密法里头有很多修习方法。宗喀巴说,密法快速就快速在修禅定方面有很多的方法:坛城啊、佛身啊、咒轮啊这些,不需要修禅定,不需要经过九住心,二次第可以超越显宗的方法。

        所以碰到密法这是大家的幸福。世上的人很多,其中碰到佛法的人很少,尤其其中遇到密法的人更少,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密法。

        藏传佛教有很多教派,都是佛传下来的,不能有偏见。法王一再教导不能有偏见。不能有偏见的意思是,过去有很多偏见:修大中观的、应承中观、大圆满、大手印、他空见的,都是各自信仰各自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都是自己信仰哪一派,就觉着哪一派好。尤其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偏见很多,半懂不懂的人偏见很多,大善知识没有偏见。

        都是佛传下来的,都是应机说法,针对什么样的对象就说什么样的法,不是法中有好坏,哪个法好,哪个法不好。能治病的药就是好药!佛陀是医生,众生是病人,佛法是处方、药。随着众生根器不同,有的人适应这种法,有些人适应那种法,所以不能有偏见。

        以上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就是修清净心。心不清净,所以要修,所修的对象、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的心。

        第三个问题就是成佛的方法。我写的《修行五要》,就是成佛的方法。

        藏传佛教菩提树,枝繁叶茂花色多。

        这是说我们各教派的法很多,修行的方法有多种,花色很多,像一个菩提树上长出来的枝叶。

        旧密瓜丹萨迦巴,香巴玛巴噶居系,

        旧密就是宁玛派,是七世纪到十世纪朗达玛灭佛之前流传的法脉。十一世纪开始,罗杂瓦·仁钦桑波开始新译。宁玛和新译派仅仅是在密宗方面有区别,显宗部分,如五大论,都没有新旧的区别。在显宗方面,阿底峡的《道灯论》开显宗修法的先河,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宁玛巴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噶举巴的《解脱庄严宝》,都是一样的。五明佛学院也学宗喀巴的菩提道次,这说明,显宗上没有新旧的区别,主要是密法上。先期传的密法叫宁玛,后期传的密法叫“萨尔玛”,“萨尔玛”包括萨迦、噶举、格鲁、觉囊、息觉……全部都是“萨尔玛”。

        朗达玛灭法后,(佛教)有些乱,真正的僧人杀的杀掉了,还俗的还俗了,大昭寺成了屠宰场,佛法空前地(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在民间尚有佛法流传,但是僧不僧,俗不俗,戒律上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没有正规的学修以后,佛法变得很混乱复杂。阿里王绛曲沃请孟加拉国的大师阿底峡来藏地整顿教派、整顿戒律,由此建立了瓜丹巴(噶当派),桑普寺是瓜丹巴的寺院。阿底峡的《道灯论》、修心法等对三百年后的宗喀巴影响深刻,宗喀巴继承了阿底峡菩提道次的学修传承、五论的传承,很了不起。

        萨迦巴由萨迦五祖创建。萨迦是个地名,是白土的意思。现在有人称其为“花教”,是翻译错误,不是“花教”。萨迦寺的后面有一座黑土山,其中有一片露出表面的白土。萨迦派因此而得名。

        萨迦派以喜金刚(生圆次第,尤其是圆满次第)和道果教授为主要教法。

        香巴噶举,我们念的六臂怙主玛哈噶啦(的传承)主要就来自香巴噶举。香巴噶举后来融入到了格鲁传承。

        玛尔巴是个在家居士,到尼泊尔、印度学法,回来后创建了玛尔巴噶举。玛尔巴把传承给了米拉日巴,后者传承给了达波拉吉,达波拉吉有四大弟子:噶玛巴、帕竹巴、擦热巴、跋绒巴,分出四大八小派。

        现在的大宝法王就是玛尔巴噶举,属于四大派中的噶玛巴,其第一代是杜松虔巴,第二代是嘎玛拔希,是元朝蒙哥的国师,忽必烈的国师是萨迦巴(八思巴)。忽必烈得势以后,压迫噶玛巴,噶玛拔希显示了三大神通,折服了忽必烈:第一次,忽必烈把噶玛巴关在了海边的一座石头房子里,房子是用石条和生铁建起来的,但是吉祥天母给他送饭,因此没有被饿死。第二次,忽必烈用柴龙架起来烧(他),没有烧死。第三次,在他脖子上拴了块大石头,扔到了海里头,结果他在海里头漂了起来,没有淹死。最后忽必烈不得不放了他。这是二世噶玛巴显示的三大神通。

        帕茂竹巴(帕竹噶举)之下的竹巴噶举,主要是在家的。当时有个流行的说法:“藏民中有一半是竹巴噶举,竹巴的一半是乞丐,乞丐中的一半是成就士。”可见该派影响很大。

        噶举派主要的密法是喇嘛玛尔巴传下来的密集、胜乐、那若六法、大手印等。

        觉囊息觉格鲁巴,法典相同见各异。

        然后是觉囊巴,主要代表人物有更钦笃鲁瓦,他是学时轮的,还有后来很有名的法师多罗那他,他们主要持他空见,他们在学习时轮法的过程中产生了他空见。

        最后出现的教派是格鲁巴,其显宗主要是在辩经院学习五大论,密宗主修五大本尊:密集、胜乐、大威德、大轮和时轮。但是宗喀巴主要是修三大本尊:密集、胜乐、大威德,所以上密院和下密院也主要是修学这三大本尊。

        藏传佛教各派的显宗方面,都是弥勒五论、无著、龙树、那烂陀十七个著名的法师所传,法典都是一样的,但每一个论的解释都不同,有自续派中观、应承中观、大中观(即前期的中观,宗喀巴开创的中观叫做新中观)等,其中自续派有倾向于经派的自续派和倾向于唯识的自续派。所以说“法典相同见各异”,他们各个的见解不同。

        见解不同、本尊不同、传承不同,所以形成了各个教派。这与汉地的八宗是类似的情况,如研究《华严经》的华严宗,研究《法华经》的天台宗,研究龙树中观理论的三论宗,研究《俱舍》的俱舍宗,研究律部的律宗,唐朝时候印度三大士所传的密法形成了真言宗(三大士所传的是下部密: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上部密只有藏传佛教有,其它教派都没有),念佛号的叫净土宗。现在汉传佛教是一色的净土宗。净土宗很方便,大家只要会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行了。还有禅宗。从禅宗的法典来看,它跟藏地的大圆满、大手印的很多说法都是相通,甚至是一样的。但禅宗现在已经有名无实了,汉地佛教现在主要是净土宗。净土有几种,至少有两种:弥勒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格鲁派主修的是弥勒净土,汉地主要修的是阿弥陀佛净土。

        以上讲的不是今天要讲的主题,以上内容展开讲也讲不完,今天主要讲的是“修行五法”,或“五支”。

        总览各派修行法,共修重点有五支:

        总览各派,有一个相同点,这就是成佛的方法,各种派别都重视这个相同点。

        一修上师瑜伽行,殊胜皈依在其中;

        上师瑜伽很重要,四部密法的中心是上师瑜伽。大圆满、大手印、断法等等,深道就是上师瑜伽。各教派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上师瑜伽,无论哪派都很重视。

        皈依法有很多种,显宗、密宗都有不同的皈依法。显宗三士道的皈依法有不同的动机、目的:脱离三恶道、转世人身是下士道的皈依法;中士道的皈依法是脱离轮回,修出离心;上士道的皈依法就是为众生而成佛,这是菩提心的定义。

        藏传佛教主要修密宗的皈依法,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其中上师很重要。这是密法的皈依法。四部本尊、佛、菩萨、罗汉、勇士、空行和护法,这些都是皈依对象,尤其是皈依法里头,把上师看作三宝的总和,就是“殊胜皈依在其中”——上师传法等于佛,因为传法者是佛,而上师的悟性和知识是法,上师的戒体是僧。

        汉传佛教不重视上师法,甚至还有些不同的说法,比如兰州五泉山某寺曾经供了十世班禅的相片,寺中有的僧人要把它扔掉,说:“这是人的像,怎么能放在佛的位置呢?”他认为十世班禅是人,不知道他们心中的佛是什么样子的。开示佛法的就是佛——没有成佛的菩萨、小乘的罗汉,以及密宗中的本尊,都是佛,四谛中道谛和灭谛是法,护法是僧,一般的空行母都属于僧类。

        拉卜楞寺的阿喀洛桑,洛桑格西,问了我一个问题:“汉传佛教怎么把‘僧’理解为穿僧衣的人呢?”

        僧是“僧伽”,就是修法者团体的意思,而修法者有两种:在家的男女居士,和出家的男女比丘。佛的四大弟子都是僧。我们皈依境里头,勇士、空行、护法都看作是僧,不但他们不穿僧衣,本尊也不穿僧衣,是转轮王的形象。

        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佛陀讲法的时候,有一个穿戴豪华,似乎是官员、大臣模样的人坐在了佛的旁边,僧人们见了很有意见:“怎么一个俗人能坐在佛的旁边呢?”后来佛就解释说:“这是文殊菩萨,你们认识吗?”文殊菩萨不穿袈裟。

        三宝皈依法里头的僧必须是见道以上的僧人,男男女女都算,见道以下的僧人不算三宝里头的僧。自己的上师即使是普通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只要他对你传了一句法,也应该尊为上师。

        萨迦班智达的叔叔扎巴坚赞是个高僧。萨迦班智达小的时候,大概一两岁的时候,在地上写梵文的兰札字,被他的叔叔看见了,叔叔就对他的母亲说:“把这个小孩给我,我来教育他。”

        萨迦班智达跟他的叔叔学了很多法,也修了很多年,但就是不见成就。于是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和叔叔:“我学了这么多的法,修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叔叔说:“你只是把我看作你的叔叔,没有看作佛,所以没成就。你的眼中我只是个人,那就没有加持力。”从此以后,萨迦班智达伺候叔叔,为叔叔端屎端尿,消除了他的恶业,开始有了成就。

        所以不管上师是好是坏,自己对待上师要尊敬,上师法主要是要把上师看作与本尊为一体的法门。所以说“加持之源是上师,成就之源是守戒”,自己守持戒律也很重要。

        二修慈悲发大心,视众如母行利众;

        第二个是发悲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大心)。菩提心即是视众如母的利众心,把众生看作自己不管哪一世的母亲,只是我们转世后认不得了,但是在很多相互不认识的人当中,说不定就有我们哪一世的父母兄弟姐妹。从转世角度来说,我们自无始以来转世很多次,在众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地做过我们的父母——现在的狗啊、鱼啊、鸡啊等等,可能在哪一世就是我们的父母。从转世的概率上来说,众生就是父母。

        从现世来说,众生对我们是有恩情的:我们从生下来以后就依靠众生,一辈子都依靠众生才能生活:接生的是自己的恩人,穿的、吃的、住的、交通工具……都是众生的血汗劳动成果,我们拿来享受,所以他们都是恩人。基督教有一个好习惯,吃饭的时候要感恩上帝赐给了食物。这是个很好的习惯,我们吃的、穿的都不是自己生产的,是农民、工人、大众生产的,我们只是享受。

        一个人(光依靠自己)是活不了的。印度有一个狼孩儿,很小的时候被扔到了山上,然后有一头母狼收养了这个孩子,最后孩子吃生肉,不会人语,不会说话,身上也长出了毛。一个人的时候,他能学会说话吗?会走路吗?会识字吗?

        所以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众生。知恩不报非君子,知恩不报非人也,就不是人,现在很多的人自私自利。所以佛教要讲无我、无私,懂得感恩,为众生而行报恩行,报恩行就是行菩萨道。

        菩提心就是为众生成佛,为了更好地为众生服务而自己成佛。成佛不是目的,是手段。

        佛经中说:“掌握了一法等于掌握了所有的法。”那一法是什么呢?就是慈悲心啊!《入中观》里头说: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就像树种、粮食的种子一样,中间浇水、滋润禾苗生长的是慈悲心,最后享用的也是慈悲心。这里把慈悲心比作了三个例子:粮食种子、水和果实。所以慈悲心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法王讲,任何时候做一件事或者享受的时候都要想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也要想到众生,这是最好的佛法。我们活着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头上象着了火一样地疼。她当时想:如果众生得了这样痛苦的病,那怎么办?我哪怕死,希望众生的所有痛苦都汇集到我的头上来,由我来承受。她这样想了以后,病很快就好了。

        这是菩提心的好处。   

        三修智慧证无二,无见无缚心自在;

        修智慧,修空、证空、证无二,无二是什么?我们看见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的思想、眼睛,好像是分开的——我的思想是我的思想,而客观的存在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二见。二见消失了以后,我看到的东西是我思想的反映,我所看到的客观世界都是我的心中的东西,染上了我的色彩。这就是无二见。

        美和丑没有一定的标准,一个人看到的美,不一定大家都认为美;一个人认为的丑,未必大家都看着丑。有的经上说:密法倾向于唯识。唯识就是“心有境无”,即只有心是存在的,外部的世界都不存在。

        唯识有新旧。旧唯识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经过了意识,就像摄像机屏幕上的画面一样,是屏幕显相(不是事物本身)。而新唯识说,当我们看到外部的东西时,我们的思想就产生了,因此外境与心是同步的,没有先后。所以我们的思想影响了客观世界。这些内容很复杂,不容易理解。

        这里说说中观和大手印、大圆满的区别。中观的修法是,我们在自己房子外面或近处找不到歹人的时候,关上门,心安稳地去睡觉;而大手印的办法是,不看、不寻找歹人、恶人、贼之类的人,先把门关住,心里没有不踏实,心门先关住。这就是大手印和中观的区别。

        但是外面有没有强盗,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所以中观的空,要从道理上研究,推理、分析。我这里介绍两种推理方法:一个是一多推理法。比如,物质的原子都可以分,即使最小的原子都有上下左右前后的六方(方分),也就是说,一个原子可以分为六分:东南西北方和上下。如果用二分法的话,一个东西永远也分不尽,也就是说,极限上找不到一,再小也都能一分为二。所以,多是一积累起来的,没有一,哪里来的多呢?没有一,就没有多,只有零。三个选项:一、多、零,零代表空。

        北大的有个教授写了一篇文章,说:科学上自古以来没有解决一多的问题,但是印度佛教大师月称解决了这个问题——既没有一,也没有多,而是零,就是空。

        第二个推理法是推理之王,缘起法:因为它是空的,所以它是缘起。缘起就是无自性。宗喀巴在《入中论疏》中说:我们说的空,是缘起,空的意思不是什么也没有,是“不真空”。不是真的,那就是虚幻的,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梦中之声,都是虚幻的。我们观本尊的时候,不能观成实在的,要观成虚幻,像彩虹一样,就是空。

        法王讲,我们原来的说法是,空见上显密都是一样的,没有说密法的空见不同于显法的空见。实际上显密是不同的,显宗说的空是无遮,密宗说的空是非遮,意思就是,虽然不是真的,但是还存在,即幻象。因此,谁在思想上还有缘起和空见的对立,他就还没有觉悟佛陀的正见。而我们现在思想这两者都是对立的:看到有,我们就感到实实在在的有;看到空,就感觉到实实在在的空,没有。这就是对立的观念。

        只有看到缘起的同时看到空性,才是觉悟了佛陀的正见。见道以下的人,只有思维性的正见,没有真正的正见。我们所理解的缘起性空只能是分别心的理解,不能见到佛陀的正见,佛陀的正见是没有思维的,就像眼睛看到的一样。

        大手印就是心性休息。我们的心太累了,想这个、想那个,一天不停地想,所以心很累。大手印就是什么也不想,心性就得解脱,休息。“阿玛纳斯”四个字中,“玛纳斯”是心的意思,“啊”是否定的意思。所以什么也不想就是大手印。

        大圆满的意思是,万法都在我心中。它与大手印的方法不同,二者只有方法上的不同,见地上没有区别。大圆满在观的时候,把心分作粗细两种,一种像水,一种比作水面上的波浪,这就是心和识。法王在法国和英国讲的大圆满,我都看过。他说:心识要分开。心指续流,如河流的流动,如果突然把流水闸住,那么闸的下面就没有流了,但是底下还有存着的水,那就是心。

        这个和禅宗的方法一样,所以我说大圆满来自禅宗,因为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禅宗的棒喝,在头上猛然敲上一棍子,突然惊吓一下,思想断流了,但是还活着,没有死,意识还是存在的,它用这种办法来把识和心分开。而大圆满突然的“派”一下,就像禅宗的棒喝一样,使思想在惊吓之下断流,在思想断流的情况下认识心,真心。识性断流了,但真心还存在。没有所观的对象,也没有能观的意识。

        有的人说,中观不同于大手印,所以大手印是错误的,但它不是错误的。文殊曾亲传宗喀巴格鲁大手印,后来由四世班禅笔之于书,而红教大师杰麦彭仁波切说:那就是文殊菩萨给宗喀巴传的大圆满!

        四修本尊清净身,成就佛身是捷径;

      “修本尊清净身”,就是经常把自己观想成本尊。我们人经常想的是自己的普通肉身,却想不出来本尊身。观修本尊清净身是生起次第的重点,生起次第中的死亡瑜伽、中阴瑜伽和生起瑜伽,分别转化为三身,死亡-法身,中阴-报身,新生-化身。

        生起次第中的生死中阴三个瑜伽必须要全。先念观空咒,有两个观空咒:

        嗡 娑跋瓦须达 萨尔瓦达尔玛 娑跋瓦须多杭

        嗡 疏纳亚达 佳纳班孜日 娑跋瓦 埃嘛果杭

        证空,这是死亡瑜伽;然后是中阴瑜伽,父续的比如大威德,是观文殊身;观大威德是新生瑜伽。

        不管是事部、行部、瑜伽部还是无上部密,都可以自观为本尊,这是宗喀巴的说法,但原来行部是单身,在自己的前面另外观佛身。不但如此,事部、行部只有水灌顶,没有上密的三灌顶,但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事部、行部都可以观成无上密(自生本尊)。

        经常这样观,有多方面的好处,首先是心容易净化——经常想着自己是本尊,就不会做坏事,不做犯戒的事——本尊怎么会犯戒呢?第二个好处是,自观本尊后念经,如念洗脸经、超度经的时候,有相应的能量。世俗身是没有能量的,不观成本尊的话,我们就是个俗人、俗体,怎么会有能量、加持力呢?这个非常重要。第三个好处,做事也有能量。活佛们摩顶的时候,不是自观成俗人,而是观成本尊,如大威德或者其他本尊,这样给大家摩顶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加持力。

        修本尊的时候,也要修相关的戒律,守持三种戒律:分别解脱戒的基础是十善戒,僧人有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以十善戒为基础的;菩萨戒主要的是菩萨心,即时时不能忘掉利益众生,这是菩萨戒的中心和根本;密戒主要是密修、密传、密成就,就是要保密。十四戒或者五佛十九戒,都属于密戒。

        把自己想成本尊、想成三宝总聚,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在我身中、在我心中,这是自生本尊、身坛本尊和心坛本尊。吃饭之前想到用“嗡啊吽”三遍加持饮食,可以起到消毒、变得清净等作用,这样吃饭就是供养本尊:自生的本尊、身坛的本尊和心坛的本尊。睡觉的时候自观本尊,收摄入“吽”字,在喉中或心中观密点(明点),就会成就梦瑜伽。起床的时候,观想供养天奏着天锣天乐把自己唤起,洗脸的时候观想摧破金刚(明天要传)在前面天空中发光流甘露,自己念摧破金刚的咒,可以消除疾病和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明天要传摧破金刚。

        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吃饭、做事、睡觉、洗脸等都可以变成修行。

        五修心咒金刚诵,除障利众诸事成。

        原来的“止贡五支”中,第五支是回向,我把它改成了金刚诵,作为第五支。金刚诵就是吸气的时候想“嗡”,停止的时候想“啊”,呼气的时候自然发出“吽”的声音。经常练习金刚诵,可以消灭魔障,成就四事。

        金刚诵是密集圆满次第五支中最下面的一支,经常修的话,可以进入圆满次第,圆满次第开始于金刚诵。我们修不了五支,修一支也特别殊胜,可以经常在生起次第修完以后修金刚诵。

        实际上,金刚诵就是呼吸。普通人一昼夜呼吸两万一千六百次,我算了一下,平均四秒钟一次呼吸。按照时轮的说法,一百年就是一个金刚诵,从生下来一直到死,都是呼吸,呼吸就是生命。实际上不是念,而是想自己的呼吸,发出“嗡啊吽”三字的三个声音。这是非常密的,今天破例给大家讲,不然的话不能传。人的一生就是自然金刚诵的一生。

        上面的五支修行,上师瑜伽、发菩提心、大手印、佛身瑜伽和金刚诵,这些是核心的核心,但是很少有这样集中起来讲的,都是散见于各种显密经典之中。抓住这五个要点,就是最佳的修行方法。

        (2018年8月2日 多识仁波切讲于天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