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社会功能研究

--以甘南和天祝为例

天堂寺 (藏网供稿   喜热布 摄)

       摘要: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对藏区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并提出其社会功能有助于增强藏传佛教信仰地区的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使藏族群众认识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对当地的民居建筑及与现代文化交融后产生的深远影响,有利于当地群众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尊重民族文化艺术,借鉴、学习民族文化的长处。

       关键词: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社会功能、文化传承

       一、何谓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为延续和传承藏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藏区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激发和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可以更好的与新时代其他建筑理念相融合。

       二、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和天祝县天堂寺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分析

       甘南拉卜楞寺寺院建筑精美绝伦,经久耐用。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等,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庞大建筑群。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其中闻思学院是藏式和古宫殿式的混合结构,顶上用鎏金铜瓦、幡幢、宝瓶加以装饰。全寺所有梵宇,均采用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很少使用金属,这从建筑的外观可以看出,寺院整体建筑下宽上窄,是梯形形状,外部采用石料内部则用木头建成,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说法。各庙宇根据它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布帐帘,从外面看显得异彩纷呈。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有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等进行装饰。有一些殿堂还融合和吸收了汉族的建筑成就,有宫殿式屋顶,建筑顶端有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镶嵌,宫殿式的显得宏伟壮观、美轮美奂。金顶是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采取梁架式结构,房檐四周用斗拱装饰,内部立着巨大的柱子,柱子对整个房檐进行支撑,建筑顶端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金顶的坡度,这即保证了建筑的坚不可摧,又显得经久耐用。而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寺则是天祝县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周围山峦叠嶂,形成了八宝形状,建造着许多的殿堂,如宗喀巴大殿——又称见解脱大殿、千佛殿,为使宗大师智慧之光永照人间,在多识仁波切发心主持下,修建了高为35米的宗喀巴大殿,其中有堪为世界之最的高23米、宽9.52米的木雕镀金宗喀巴大佛像,殿中还有4000尊铜佛及21尊木像,极其壮观。鎏金技术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把金汞剂(由金和水银合成),涂在铜器的表层,加热后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寺院的金顶各种鎏金饰物,大多使用这种方法。在阳光下异常的光彩夺目,很庄重、肃穆。

       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社会功能

       首先,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审美功能是指建筑艺术及其建筑物的外形审美,能促进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美感享受,而且还能够储藏大量藏文历史文献资料,对于藏传佛教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其重要性正如英国建筑史研究学者帕瑞克纽金斯所说的:“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的确是每个人生命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符号,它所承载的藏传佛教文化,为延续和传承藏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有利于了解人们宗教修行信仰价值和宗教审美的规范价值。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将佛教和藏民族紧密联系,对藏传佛教地区的生活、文化、信仰、民居住房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作为佛教艺术最现实的反映,同一定时代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直接体现着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藏民族的理想、观念、审美情趣和爱好。

       可以看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多处佛教寺院建筑对于天祝县城的藏族民居的影响也是比较广泛的,藏族民居门窗多为长方形,比内地门窗用材少,窗子上设有小窗户为可开启窗户,这种方法非常适应藏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点,可以防风沙、御寒。藏族人民在习俗中以黑色为尊贵,所以门窗和外墙处都涂成梯形的形状并且上小下大,主要突出墙面。为了使门窗框增加光泽,住宅和寺院常在土里掺加清油和酥油等磨光。门窗上的端檐口,显露出许多小椽,这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门经常成为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边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或卷草、彩画等。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民族唯一的精神寄托中心始终发挥着佛教寺院建筑固有的魅力,通过对其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藏传佛教地区,特别是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质。了解了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现代建筑文化理念形成的一种相互交融的现象。 藏传佛教以它慈悲宽容的精神和抑恶扬善的道德戒律不仅在藏民族内部内部起到了极大的凝聚力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祖国边疆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西南交通大学褚岭伟写的《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寺院景观研究》中对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做了分析。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历史悠久,虽然遭受着外来建筑理念的影响和自身内在传承的不足,但却依旧保留着独立的结构体系,且已积淀为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蕴含了极强的建筑美学意蕴,值得建筑学者的深究和独特寺院建筑风格的流传。

       四、结语

       我们的研究除了分析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从西藏传入西北藏区之前的特征之外,进一步分析它在甘南、天祝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属西北藏区特有的功能。对于如何激发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五、参考文献

       [1]龙珍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文化探析 [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

       [2].赵伟红.拉卜楞寺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及宗教寓意探析 [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扎扎.佛教文化圣地--拉卜楞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年11月.

       [4]褚岭伟.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寺院景观研究 [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丹朱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上下册[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6]夏果加.浅谈藏传佛教寺院早期的社会功能[J].《华人时刊》,2015年5(下).

       作者介绍:白梅杰,女,22岁,藏族,甘肃天祝人,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