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668.JPG摄影:觉果

       摘要:仪式活动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维系信仰的策略之一,在雪域高原地域与宗教双重背景之下,藏族的煨桑仪式自形成之初至今,无论是作为宗教仪式还是作为民间性的活动都发挥着心理调节、规范与教化和社会整合的社会功用,但是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煨桑用物、煨桑习俗等方面发生着变迁,民族文化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去思索。

       在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中,藏族文化又被称为雪域文化,这种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自古以来,藏民族便繁衍生息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在这里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煨桑这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无论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还是民俗活动,都已经渗透到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近年来对于藏族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等方面的研究硕果颇丰,但是对于藏族一些仪式的研究尤其是煨桑仪式的系统研究为数不多,于是笔者以煨桑仪式本身作为切入点,对仪式渊源、程式及文化内涵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其抛砖引玉,为藏学和民族学研究增砖添瓦。

       一、藏族煨桑仪式的渊源与演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融合、同化、分化中产生和发展的,纯粹血统、纯粹体征、纯粹文化的民族是不存在的[1] ,藏族也是在原始土著部落的基础上融合许多民族成分发展而来的,从7 世纪初,开始作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登上了中国多民族历史的舞台。中国的许多民族都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藏族则在青藏高原这块雪域大地上孕育和发扬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若我们随意取一器物,而想加以分析,就是说想方设法去规定它的文化的同一性,我们只有把它放在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说明它所处的地位[2] 。研究藏族的煨桑仪式,我们同样需要将其置于藏区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双重背景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藏民族文化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纵观藏族发展史,经历了漫长原始社会时期的藏族在与自然环境冲突、调适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原始宗教中的许多东西被后来形成的以图腾崇拜为主的具有一定宗教仪式的古老宗教苯教所吸收。公元7 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原传入西藏,经历了在与原有宗教抗争、融合与吸收,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的“藏传佛教”。基于以上历史背景,藏民煨桑这种古老又普遍的仪式就是在藏族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两层文化形态催化下而形成的。

       煨桑是藏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个家庭和部落一年之中要煨很多次桑。“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为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祭”,俗称“烧烟烟”。对于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藏民族来说,这一仪式除了有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及深刻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伴随着美丽的神话传说,例如格萨尔王和藏历五月十五煨桑、桑烟与桑耶寺、为使贫富均衡牟尼赞普燃桑求神等故事。

       神话传说毕竟归于传说,尚缺乏一定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下一种说法比较合理。最初是部落里的男子们出征或狩猎回来,部落的首领、长者和妇女儿童,在寨子外面的郊野,燃一堆柏树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用烟和水驱除掉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染上的污秽之气[3] ,这种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种仪式。后来这种仪式就与战争有关,用“桑”燃烟,成为高原先民同神灵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崇拜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木茂盛、牛羊肥壮[4] 。藏民认为,桑烟能够到达天神居住的地方,它可以使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使得众神欢喜。后来在苯教与藏传佛教的渲染之下,煨桑变成了藏民族一种特有的宗教与民俗仪式。

       二、藏族煨桑的仪式与仪式分析

       仪式活动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维系信仰的策略之一,仪式也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现出来,其内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礼仪性的(习俗) ,具有立体的特征(刚性) ,凝聚的(融合)和累赘的(重复)特征[5]这种界定方法,它把煨桑仪式一代代重复,传承久远的讯息与价值的特征与意义均体现出来,而且使得仪式举行时的表象特征也已显示。

      在藏区,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会有燃着的桑烟。在普通人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桑炉,有的砌在院子里,有的砌在屋顶上,初一、十五、一些年节和藏传佛教重大节日不用说,有的家庭甚至每天早晨都要燃起桑烟。寺院里有专门的大桑炉,砌在山门前或者大殿前,人多时终日不灭,香烟环绕。

      作为宗教仪式的煨桑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活动的煨桑则是在民众中单独举行的。宗教仪式的煨桑是在用烟献祭,祈神求愿,大约是在苯教兴起之后,烟祭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定型。从民间性仪式方面来讲,煨桑的地方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性的每天在家中早晚煨桑,据了解早上煨桑是祈求事事顺利,晚上煨桑是祈求家道昌盛[6] ;另一种则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到神山神坛去煨桑。煨桑时,首先将扁柏、艾蒿等树枝放到煨桑台上,再放进混合了多种香草香果的糌粑,然后点火,桑烟袅袅,香味弥漫,煨桑的对象一是战神、凶神、财神、山神、河神等的祭祀。二是祷告佛祖,期冀自己与家人安康。

      无论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还是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藏族煨桑仪式都被赋予了献祭祈福的功能,古代形成的煨桑形态与功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然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海果洛地区的部落中还保留着一些煨桑的原始成分,在当地煨桑表述为“燔祭战神”,一般在夏季五六月间举行,节日前两天,由本部落的佛教持咒师集会诵经,向战神即山神献祭祈祷,并且把一个代表魔鬼与敌人的草人绑在一个木架上,向其诵咒,勾来其鬼魂,禁锢在草人上,第三天,全体部落成员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然后将草人送往选定的地点,持咒师诵毙命咒,众人齐射箭,并将其烧毁。

      煨桑仪式及其蕴含的信仰深深的植根于藏民族的精神深处,代代相传。通过上文仪式程式的梳理,我们很容易看出每一次煨桑仪式的进行,无论是日常百姓家的早晚煨桑,还是盛大的煨桑仪式,都深深寄托着藏民族的情感与信仰,每一环节都是精心准备与布置的,每一细节都有藏民族的独特讲究。煨桑仪式自苯教形成之后定型到现如今,经历了长久的发展与变化,程式与意义也随之变动,但是不变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其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巨大的功用。

      三、藏族煨桑仪式的文化内涵

      煨桑渗透到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仪式本身有着原则性与灵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藏族传统煨桑仪式正在发生变迁。同时这种仪式也是一种藏族象征性适应和控制环境的方式,其功能性主要表现在心理调节性、整合性、规范性与教化性等方面。

      1.煨桑仪式的变迁

      藏族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与周边民族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与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会影响到本民族自身的原有文化,但是本文的所指的煨桑仪式的变迁只是限于考察在民族内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笔者在结合相关的背景材料与仪式变迁理论的研究资料,大致总结出以下变化:

      一方面,煨桑用物的变化。藏族煨桑材料的选择本来都具有原则性,但是近年来在材料的选用上却突出了灵活性,煨桑材料都是与藏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和食品,文化传统内部的差异性导致了用物的变化。例如,有的家庭用卫生香和藏香代替了传统煨桑材料的做法。而且煨桑炉形貌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有的家庭甚至用灶膛代之。另一方面,煨桑习俗的部分淡化。随着社会交往的加强,藏族青年越来越多地被外界事物影响,但是对于本民族的信仰与仪式却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淡化,藏族年轻人现在对于煨桑习俗的了解越来越少。

      2.藏族煨桑仪式的社会功能

      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煨桑仪式,应该说是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的产物,一直以来都发挥着巨大的文化功能。

      (1)对藏民族的心理调节功能。“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重要危机都包含着强烈的感情波动、精神冲突和可能的崩溃。人们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与忧患和凶兆作斗争。”[7]献祭和祈祷特别具有心理慰藉的功能,煨桑仪式通过一种象征的手法,使得焦虑与不安得到宣泄和化解,从而达到人心的宽慰与安定;同时煨桑仪式有助于强化藏民族的宗教信仰,煨桑是藏族多种宗教催生的产物,这种仪式周期性的举行,有助于巩固和增强宗教感情,宗教仪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宗教意识的外在体现,是沟通人—神关系的中介,强化人对神的实在性感觉,增强人的宗教情感[8] 。

      (2)规范与教化的功能。正如钟敬文所说,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力量,煨桑仪式的这种规范功能表现在多方面,无论是藏传佛教节日还是日常性的每天在家中早晚的煨桑,燃起桑烟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渗透到藏民族的生活中,一种习惯性的动作表明的是藏民众的坚守。煨桑仪式在藏民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与模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长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容动摇,就像子孙后代看到、参与煨桑仪式,往往对这其中的种种活动很好奇,于是就常通过模仿和发问了解,掌握了煨桑主要形式。但是后人只有虔诚的遵循着,不可以创新和有疑问,就这样许多仪式与规范被承继下来了。

      (3)社会整合功能。煨桑仪式尤其是藏传佛教宗教活动中的煨桑将单独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我们大家都了解藏民众生活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大地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宗教以及仪式将人们连接在了一起,煨桑仪式渗透在藏族宗教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对于维系整个藏族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藏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增强。

       四、仪式背后的思索

       藏民族的煨桑仪式是渗透到宗教仪式之中的,体现的藏民族的深厚情感、价值观、理想与信仰,对于藏族社会起着整合的功能,对于个体起着慰藉、规范与教化的功能,但是无论是煨桑仪式还是其他宗教仪轨等藏民族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大潮之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存亡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提出了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藏族地区现代化的有效保证

       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系统过程,以传统为主要特征的乡土社会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9] ,所以有人一度认为现代化让少数民族的文化面临着消亡,让多彩的民族文化变为单一的汉文化形式,但是我们谁都不可以阻止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谁都没有资格剥夺掉藏民族乃至其他少数民族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握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度”的问题,寻找二者的良好切合点。

       2.文化走有西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中国讲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藏族生活的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生存条件以及长期历史积淀的原因,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从西藏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等许多具体的方面出发,走西藏地方特色的建设路线,在政府领导下,各地支持下达到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千差万别的民族传统文化走向趋同的今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努力在剧变与传统之间寻找和谐与统一,弘扬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杨建新. 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 兰州:民族出版社,2005 :23.

[2][英]马凌诺斯基. 文化论[M]. 费孝通,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

[3]丹珠昂奔. 藏族文化发展史[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1332.

[4]包斯日古楞. 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生态价值[J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

[5][英]菲奥纳·鲍伊. 宗教人类学导论[M]. 金泽,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8.

[6]李茂林,许建初. 云南藏族家庭的煨桑习俗[J ]. 民族研究,2007(5) .

[7]李双剑,周润年. 藏族禁忌试析[J ].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2) .

[8]钟玉英. 论藏族宗教仪式的类别与社会功能[J ]. 青海社会科学,2006(6) .

[9]卞冬梅.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土社会的解构与重建[J ].

刊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1 期(第13卷总第5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