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615.JPG摄影:觉果

内容摘要: 本文以绿度母唐卡的造像起源与特点为基础,分析了绿度母唐卡的象征意义、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并阐述了绿度母唐卡艺术在藏区产生的宗教与文化影响。此外,对绿度母所宣扬的慈善、救度、平等等重要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时代教育的构建中所起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绿度母;唐卡;起源;特点

引言

说起绿度母唐卡,在藏区不论是各大小寺院,还是日常百姓家中,无不供奉绿度母,这体现了藏区佛教信众对绿度母的崇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绿度母具有典型佛教文化内涵和慈悲真善的形像,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宗教、社会价值。

一、绿度母唐卡的起源

藏区一般把“多罗菩萨”习惯称藏语叫“卓玛”,即度母。她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度母本源经》记载曰:“观音菩萨在无量无数劫前,已救度了无数众生。可是一天当她用圣眼观照六道时,发现众生并未减少,遂生忧伤,并从其双眼流下串串泪珠,眼泪滴成一朵朵莲花,从莲花中变出一尊尊女神,先变出绿度母,随即变出红、白等不同身色的化身,共计二十一尊。这些度母现身后,各自对观音立下誓愿,要辅助观音救度众生。从此以后观音菩萨每天广度无边众生,名播十方佛国。”[1]所以,在二十一度母中,绿度母为主尊,绿度母心咒也是二十一度母的根本咒,其他度母分别为绿度母不同功德的化现。“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消除一切魔障,业障,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能,凡有所求无不如意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2]

相关佛教史书中记载,“绿度母”一词,即梵音(TARA),音译为“多罗菩萨”,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是密教观音部的佛母,又称“胜多罗菩萨”、“多罗观音”、“救度母”等等;意译为“极度”、“救度”,故略为“度母”。据说,“度母”是观音大士的眼泪所化现,后人尊称它为慈悲与绝美的象征。

在学术界上,很多专家认为绿度母崇拜起源于印度。最早,“我国唐代高僧玄奘于633-645在印度游记,在其著名的《大唐西游记》中曾两次提到多罗菩萨像。”“一是在摩揭陀国波咤厘子城西南方向300多里处,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鞮罗择迦寺,这座寺院高大壮丽,寺内精雕细刻,充满灵气。这里还供奉着多罗菩萨与佛陀、观自在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威严的黄铜铸像。”[3]然后,《大唐西游记》记载的另一尊多罗菩萨像是在那烂陀寺附近,“满胃王铸佛像北二三里,砖精舍中有多罗菩萨像,其量既高,其灵甚察。”[4]从而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印度已有崇拜多罗菩萨的宗教现象,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这是有文字记录下的多罗菩萨的最初造像起源之一。

在西藏,“尼泊尔赤尊公主入藏嫁给藏王松赞干布(?--650年在位)为妃时,曾带去一尊檀香木的度母雕像,后置于大昭寺中。”[5]有些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传入西藏的最初的度母雕像。13世纪末蒙古族建立元朝后,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同时,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在蒙古各地较为流传。现在,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内收藏的有两尊绿度母造像,“为明朝永乐年间所铸,说明它们是由西藏或内地传入新疆的。”[6]所以,很多人认为明清两朝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中,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铸像的一个高峰时期。从此,明清两朝的造像水准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而名扬天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铸像。这一“现世存明官造像,以永乐、宣德十分难得”[7]的说法正是有道理的。

二、绿度母唐卡造像特点及象征意义

绿度母唐卡多是“十六岁妙龄少女相,全身绿色,宛如翡翠,纯洁无暇,一面两臂,慈悲美丽,头发半绾结于顶,半垂辫于肩,头戴五佛宝冠。”[8]藏传佛教造像仪轨《造像量度经》规定:“多罗菩萨像,凡佛母天女相者除非手印等差别类,其余以此式可为通用焉。”[9]绿度母唐卡的形象多为寂静之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工布查布在《造像量度经续补》记载:“佛母(明妃):面相为十六岁童年女相,脸形如卵或芝麻,目为微睁状,形如莲花瓣。乳房坚实不倾。头发攒系一半,向后倾斜,余发下垂,发梢过肘。手腕、脚腕、指尖、腰,都比其他像稍微细,胯则宽厚。衣服庄严与菩萨像相同,即衣为云肩飘带,下裳为杂色长短重群。庄严宝饰:宝冠,即五佛冠、耳环、项圈、大璎珞、手钏、珍珠络腋、宝带。”[10]就此,绿度母唐卡是根据一定的造像仪轨和经纶塑造的,而她的身型、身色、手印和各种饰物等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内涵。

绿度母属不空成就佛之种部,绿度母唐卡有几种表现形式:“画面突出主尊,主尊上下的尊像以棋格式均匀分布,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流行的构图形式;主尊及周围的佛像体态优美,造型大方,装饰繁缛,风格典雅,让人感觉一股南亚之风扑面而来;主尊及各尊像身后的马蹄形背光明显继承了此前印度流行的样式;以朱砂红为主,兼有少许绿色的色彩搭配,亦尽显沉稳厚重、恢宏大气的古典艺术风貌;还有下方供养人及供品场景的设置,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上常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11]由此可见,绿度母唐卡造像有严格要求,其形象特征及表现形式、造型风格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三、绿度母唐卡艺术特色

1、风格特点

“绿度母作为藏传佛教佛母部本尊,其形象绘制有一个严格的标准,都是必须严格地按照《造像量度经》要求进行绘制。”[12]《造像量度经》中对绿度母形象有严格的定式的描述,比如:“面相十六岁童女相”,“面形如芝麻”,“衣服庄严如菩萨相”等等。“绿度母唐卡的绘制根据其选材不同,绘制的方式和手段各不相同,其表现形式当然也不尽一样。”[13]

一般依照绿度母唐卡的选材可以分为:绿度母布唐卡、绿度母纸本唐卡、绿度母堆绣唐卡等。其中,绿度母布唐卡的绘制主要分为绿度母金线布唐卡和绿度母彩绘布唐卡。所谓“绿度母金线布唐卡是用纯金粉或金色颜料在打磨好的布上用线勾勒出整个绿度母像。或用线勾勒为主,以励粉贴金或用金粉平涂出突出部分的绘制方法。整个唐卡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很漂亮。而绿度母彩绘布唐卡是指绘制绿度母唐卡时以彩绘为主,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再用金粉勾勒整个绿度母或用金色铁绿度母唐卡的某些部位。”[14]由此可知,写一副绿度母唐卡,选材却是第一基础性要素之一,选材好就绘制出来的绿度母唐卡,色彩绚丽丰富,富有韵味,线条生动流畅,富有质感的意涵特点。就像陈林所说的“精准选材,确保唐卡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15]。此基于唐卡形式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在民间的普及性有了很好的作用。

2、佛教文化的影响

绿度母传入西藏较早,大约在公元11世纪时,这一历史,印度著名的佛学大师阿底峡(982-1054年)有直接的关系,由于 1042年古格国王意希沃邀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古格,三年后又应仲敦巴迎请至卫藏传法,九年后圆寂于拉萨西南的聂塘。

据记载,阿底峡入藏前就崇信绿度母。阿底峡准备入藏时,还专门向观音和度母祈求指引:“……阿底峡大师说:‘让我向本尊空行神像祈请,若得到授记,我就前去。’度母和空行向阿底峡授记说:‘若去吐蕃,你将缩短寿命二十年,但是能使佛法在该地像白昼一样显明。’阿底峡大师说:‘只要能对佛法有益,寿命缩短就缩短吧,对吐蕃众人应当怜悯,我还是前去。’”阿底峡入藏后,广传度母修持法。他先在札叶尔巴与弟子俄•绛曲迥乃及其他藏地译师,将《白度母修持法》、《如意轮护持法》、《明咒消除仪规》等译成藏文,同时其弟子仲敦巴将《二十一度母修持法》译成藏文;而后又亲自撰写“绿度母”、“白度母”、“救八难度母”、“二十一度母”的赞诵、祈请、供养内容的修法仪规,授与仲敦巴等众弟子”[16]。实际上,在阿底峡大师的大力弘传下,从那开始,度母信仰逐步普及到整个藏区,不仅成为噶当派崇奉的四大本尊之一,而且也得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广泛崇奉。因此,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绿度母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了共同的崇拜意识及供奉现象,也受到了汉、藏、蒙等地信仰佛教艺术的影响。

3、本土文化的内涵

绿度母是藏民族最为崇奉的一尊女神像,因佛经记载:她能救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等八种苦难,又称“救八难度母”。她是藏传佛教所奉二十一度母之一,为观音菩萨所化现。

绿度母唐卡现十六岁妙龄少女相,表示绿度母具有做众生有情一切之事的能力。“度母的一面二肩之相,其中的含义是所有法为智慧一体;左右二肩,意为胜义和世俗二谛;右手置于右膝上,结施与愿印,表示度母已度六波罗密多之布施波罗密多;左手置于胸前,当心持三宝印,分别象征佛、法、僧三宝。以各种珠宝、璎珞、钏镯等掩饰其身,表示度母已经圆满福慧之所有资粮。绿度母的座台、月轮和各种莲花之座,月轮象征着具足智慧;各种莲花坐象征着具有慈悲之本性”[17]。

凡是绿度母心咒音译为:“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后面为回向文(又称祈愿文),意为:“愿得身、语、意加持!佛说勤奋、能忍是好的涅槃;加持者加害于他人或危及他人,则不是修善!愿以绘制此佛像的功德资粮,把施主与福田,自无始以来所作的一切罪孽消除殆尽!愿我们的福寿、功名、利禄、荣耀、子嗣、权势、富足等,犹如上弦之月,日益增长!愿此方境域,谷丰畜旺,人畜远离疫病等灾难,四时吉祥圆满!”[18]可见,绿度母唐卡表现一种修行方式并得到福泽恩惠,体现了藏民族的一种佛学哲理,而且绿度母在佛教中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意义。

换句话说,绿度母在藏区有着十分广泛的信仰,几乎所有的藏传佛教寺庙都供奉绿度母。有许多藏族妇女很喜欢以度母取名,藏语为“卓玛”,还有现代藏族歌曲当中也有很多赞颂度母的,这种习俗已成为共识。尤其是藏人认为,公元7世纪中期,藏王松赞干布前后迎娶了尼泊尔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藏族把她们当成绿度母的化身,两位佛教公主则分别是圣救度母的化身。

四、绿度母唐卡的文化价值

1、艺术审美价值

虽说,绿度母源于印度,“但它在唐卡中的形象描述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不同地区生活的融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绿度母仍以严格的造型风格等独树一帜的,这些特点会在藏族唐卡艺术中最有影响深远。

以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提供的唐卡为例,此唐卡主尊,现少女相,全身绿色,面带微笑、慈眉善目、慈祥亲切。头上戴着小五佛冠,饰以珠宝庄严异常,身子放射出虹光。着各色天衣,上身袒露,自左肩至下斜披圣带,丰胸细腰,乳房丰满,胸前饰璎珞,手、臂、踝处饰有钏环。下身着长裙,裙褶呈放射状自然流畅铺于座面上。度母右舒坐于莲花座上,左足卷屈,右足踩踏一枝莲花,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左手置于胸前,两手各持一朵莲花,分别在两肩置含苞,半开和调谢三朵莲花,均意味着未来、现在、过去三世均是如此的依止着佛法的誓愿而行。还有她脚向下伸,意味着随时应机去救度众生,是将莲花施与天下的意愿等。唐卡整体构图雅致、和谐,主尊面部刻画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

特别是身上的衣物纹饰以及全身宝饰刻画细腻生动,表现出衣物柔软的质感和宝饰的华丽,画面装饰性极强。主尊身色显得翠绿,画面色彩柔和,中间以彩色花饰相衬,突出了主尊的人物形象,增强了画面中人物的立体效果,造型动态上生动感人,体现出藏族唐卡艺术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而且绿度母唐卡造像写实、比例合理,造型优美生动,表情慈祥自然,装饰风格较成熟,做工十分精美,画面有律动感,绘画性、工艺性等艺术价值极高。

就让我们进一步通过印、汉、藏、蒙《绿度母》画像比较,绿度母的造型、动态可以说大体上基本是一致的,但造像风格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其实绿度母的莲座、宝冠,装饰手法上存些变化外,其造型形式也趋向统一。不管怎样,在唐卡塑造形象时,主要是用了传统的装饰性手法,充分发挥线条的色彩美和运动感。这些唐卡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精湛的技巧、超凡的艺术魅力等等,都会在世界工艺文明中灿烂不退色的。

2、文化传承价值

绿度母唐卡造像充满寂静真善,这是佛教文化和藏族人普遍心理要求的具体反映。藏族向来以利他为精神理念,这种文化习惯决定了人们选择绿度母佛造像只能是救度众生之母,有情于一切苦难、烦恼,使众生免受生死轮回之苦。每个藏人信徒便将自己的精神向往集合于一体,寄托于绿度母的造像上,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能,凡有所求无不如意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它向人们昭示,绿度母慈心无量,能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顺应了无数众生的需求及感恩等。绿度母大慈大爱,妙法无边,慈爱无限,能带给世人一切光明,能解决世上一切污秽脏乱。

3、时代教育意义

现代社会中,绿度母所宣扬的是慈善、救度、平等等重要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一脉相通的。它告诉人们待人处事必须大慈大爱,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以包容之心面对生活工作。人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就是真善和爱心。绿度母就是要用救助所有苦难众生的慈悲心与净化心灵的办法建造人间净土。绿度母主张坚持救主至上,利他主义等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它的文化精神慈善和绝美,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和谐,民心安定,确实需要开发绿度母文化资源、为现实所用。于是绿度母文化自然就成为当今时代需要的优秀文化。弘扬绿度母文化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利他精神,引导每一个人成就理想人格,造福黎民众生,消解社会各种矛盾等问题。

结语

面对世俗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压力,当代藏族唐卡发展也催生了传统价值观的异化与迷茫。在国内外及藏区各地的寺庙、商铺、酒店等各种场合所见的唐卡几乎都是简化的新勉派“标准样式”,已形成了新的审美潮流方式。但是我们绝不能迷茫中丧失藏族唐卡艺术的真正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科学、与时俱进地借鉴绿度母文化中的精华内涵,在传播绿度母唐卡的艺术魅力的同时,继承弘扬绿度母唐卡的文化、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索南昂旦,男,1984年生,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及引用:

[1]黄春和: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珍品赏析[J] ,《文物天地》,2013年第6期,总第264期,P98-101.

[2]吉布:《唐卡中的度母、明妃、天女》[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P2.

[3]阿迪力•阿布力孜, 柔美慈悲的女神-绿度母[J],《法治人生》,2013年第22期, P47-49.

[4]阿迪力•阿布力孜, 柔美慈悲的女神-绿度母[J],《法治人生》,2013年第22期, P47-49.

[5]阿迪力•阿布力孜, 柔美慈悲的女神-绿度母[J],《法治人生》,2013年第22期, P47-49.

[6]阿迪力•阿布力孜, 柔美慈悲的女神-绿度母[J],《法治人生》,2013年第22期, P49.

[7]阿迪力•阿布力孜, 柔美慈悲的女神-绿度母[J],《法治人生》,2013年第22期, P49.

[8]盛丽:浅析绿度母造像的象征内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28卷第5期,P58.

[9]大藏经:佛说造像量度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

[10]李翎:佛教造像量度经与仪轨[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40.

[11]黄春和: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珍品赏析[J] ,《文物天地》,2013年第6期,总第264期,P98-101.

[12]刘红魁,刘名璨:浅析绿度母唐卡形象绘制特色[J],《青年文学家》, 2012年24期,P161.

[13]刘红魁,刘名璨:浅析绿度母唐卡形象绘制特色[J],《青年文学家》, 2012年24期,P161.

[14]刘红魁,刘名璨:浅析绿度母唐卡形象绘制特色[J],《青年文学家》, 2012年24期,P161.

[15]陈林:选准选精题材,确保每幅唐卡内容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西藏新闻网》,2012年6月17日.

[16]黄春和: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珍品赏析 ,《文物天地》[J],2013年第6期,总第264期,P98-101.

[17]尼丁•库马尔(Nitin Kumar):大乘密教美术的色彩象征[M],王璞译,民族艺术研究,2003,(2).

[18]黄春和:一幅13世纪绿度母唐卡珍品赏析[J],《文物天地》,2013年第6期,总第264期,P98-101.

[19]刘红魁,刘名璨:浅析绿度母唐卡形象绘制特色[J],《青年文学家》, 2012年24期,P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