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藏族同胞选择到内地安家落户。他们在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同时,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善良和爱心,生活在成都市武侯区的拉孟正是这样一个人。

       拉孟,四川省甘孜州色达籍人士,噶玛嘎孜唐卡画派国家级传承人。在十多年的都市生活中,因为长期行善助人,拉孟被别誉为“大好人”、“甘孜精神文化代表”、“民族连心桥”等,为进一步了解拉孟行善助人的事迹,记者到成都对拉孟进行了相关采访。

       免费教学,绘就爱与希望的蓝天

       2019年12月4日上午,在成都市晋吉南路146号“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内,记者见到了拉孟。这是自2017年甘孜非遗主题展览后,记者再次见到他。

       相较于第一次见面,拉孟消瘦了许多。带有藏式风格的外套穿在他身上,显得有些空荡。随他来到客厅正中的长方桌旁,采访进入了正题。

       四十多年前,在色达县年龙乡热萨马村里,受父亲影响,年幼的拉孟爱上了画画。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只能就地取材,以草地为画布,以树枝和石子为画笔。

       春去秋来,拉孟的画艺也精进了不少。因为主攻唐卡画,拉孟有了不少“粉丝”,许多人还专门前来拜师。在拉孟看来,有人学画唐卡是好事,自己不该破坏这份美好。于是从1998年起,他便开始免费收徒授艺。

1.jpg教学中的拉孟

       终日忙着画唐卡和教画唐卡,加上色达海拔较高,拉孟常常腰酸背痛。一次,为出版格萨尔唐卡画,拉孟到成都寻找适合的出版社。几天时间里,他被成都温暖的气候,以及成都人的见多识广吸引。一时间,“为何不到成都生活?”的念头出现在他脑海。

       2003年,拉孟在成都吉福社区租下一间屋子作为画室。在成都,除开画唐卡,拉孟还继续免费招收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来自五省藏区,有的来自东三省。拉孟表示,学生们有藏族、蒙族、羌族、彝族等,只要他们想学,自己都会倾囊相授,不分民族,不分性别。

       在免费教画唐卡同时,拉孟给学生们提供吃住、路费、衣物、以及每人每周50元的生活费。此外,他还通过回购唐卡,帮助贫困学生。拉孟告诉记者:“我是穷苦出身,我的学生基本也是。希望画唐卡能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每当他们画出好作品,我都会按照市面价进行回购,价格在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如今,拉孟的千余名学徒已顺利毕业,并过上了较好的生活。回首过去,拉孟最难忘的是自己勇敢面对并战胜困难。

       随着学生人数增多,花费越来越高,即便拿出了自己80%的收入,拉孟仍有捉襟见肘的时候。钱成为拉孟的“老大难”问题,这导致不少亲友质疑他,甚至在他借钱求助时,直接回绝他。

       为及时解决经济难题,保障学生们无忧就学,拉孟经常售卖自己的唐卡画。但有几次,买家收到货后就凭空消失,没得到钱不说,拉孟还损失了唐卡画。

       被邻里误会是拉孟遇到的又一困难。刚到吉福社区时,因为专注教学作画,拉孟和学生们经常连续几天不出门,这让邻居们以为他们不务正业。

       一路走来,拉孟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但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拉孟始终坚信“学艺先做人,画画先正身”。他说,爱国守法、尊重他人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只有学会更加文明,才能更好生活。

       十几年里,拉孟的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老师是大善人,带给我们爱与希望,他的恩情终生难忘。希望自己早日学成本事,好帮助老师行善助人。”当记者对拉孟的学生进行随机采访时,他们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从这份默契不难看出拉孟对孩子们的影响,正如拉孟所说,在朝夕相处中,我深刻感受到孩子们的心离我越来越近,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主动献力,在第二故乡回报恩情

       每当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拉孟在高兴同时,还会为他们做长远考虑。拉孟认为,想要过好生活,除画唐卡外,学生们需要接触外界社会。

       几经思考后,拉孟决定按就近原则行事——融入吉福社区。平日里,拉孟以身作则,主动和邻居们打成一片,学生们见状,也会效仿。不过,拉孟始终觉得力度不够。

       就在他苦恼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找到了他。那天,社区准备组织一次工地慰问,可因为缺少演职人员,被迫暂停了活动,社区希望拉孟给予帮助。得知原委后,拉孟当即答应了下来,并迅速让学生们进行相关准备。

       工地慰问活动开展当天,在拉孟和观众们的注视中,学生们精神抖擞,表演了热情奔放的藏舞。现场,与欢呼声、掌声一并响彻的,还有拉孟和学生们的名字。

       自此以后,只要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爱心捐款、慰问演出等活动,都能看到拉孟和学生们的身影。为更好帮助社区,拉孟还带领学生们成立了民族团结歌舞队、民族团结志愿者队伍、少数民族联络服务站等。

       拉孟和学生们忙着为社区出力,社区也时刻心系他们。

2.jpg拉孟正在教学

       2013年,由于房租压力实在过大,拉孟联系了郫县的场地,准备再次搬家。得知消息后,晋阳街道免费将约300m2的活动室提供给拉孟,并创建了晋阳街道民族文化之家。至此,加上租来的中国唐卡场馆,拉孟有了足够的教学场地。为让拉孟安心教学,次年3月,武侯区民宗局、晋阳街道办又帮着他,注册了“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别人帮助我,我就得学会感恩,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拉孟的人生信条,在受到帮助,有了新画室后,他暗下决心要全力感恩回馈社区。于是,拉孟当起了社区调解员。

       医疗问题、工程问题、交通事故……调解员的工作繁杂,拉孟不但做得井井有条,还归纳出了特效方法,即“酥油化怨忿,唐卡鉴和谐。”他说,矛盾双方,通常是由于语言无法沟通、法律知识片面等产生分歧,将小事放大,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而自己利用双语优势,可以帮助双方沟通,再自掏腰包给双方送上酥油和唐卡,就能有效化解矛盾。

       平日里,每当看到环卫工人辛勤劳动,给大家提供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拉孟就想着帮环卫工人们做点事。2017年大年初一,机会终于来临,趁着欢庆新春佳节,拉孟和妻子邀请晋阳辖区所有环卫工人一起吃水饺和汤圆,并为每名环卫工人包了红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做好法治宣传引导、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筑牢吉福社区安全稳定防线,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拉孟又当起了“排头兵”。他带领社区少数民族法治宣传队,深入小区院落发放双语法治宣传资料,积极引导群众遵守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法律法规,更好保障自身安全。

       成都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成都市武侯区优秀人民调解员、中国好人等,这一份份荣誉诉说着拉孟多年的付出和坚持。从当初被误会,到成为社区不可缺少的部分,拉孟用最淳朴的方式,回报着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深情。

       对于未来,拉孟打算继续免费教学和主动帮忙。他说此生最大的愿望,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懂得感恩的文化传承者,让他们在传承唐卡文化同时,也让助人为乐的精神传递开来。

       辛苦多年,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为何不选择休息?何况身体还欠佳?当记者追问拉孟时,他表示无法突然放弃多年的坚持,也不想让每一位关心支持他的人失望。

       “坚持,再坚持!”无论过去、将来,拉孟都不会改变这份决心。正因如此,一种特殊的力量在他身上出现,壮大。

       “老师,谢谢您!娃娃懂事了不少,还会给我们讲道理了。”一到假期,拉孟总会接到家长们的感谢电话。得知学生们给家人和亲友教授唐卡绘画知识、为人处世原则时,拉孟就会愈加坚定自己的决心。他说,虽然家长们不懂绘画,但一定能理解爱国守法、团结友爱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族进步和振兴,如此有意义的事,我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吉福社区工作人员向南南,让记者对拉孟有了新的认识,她说道:“在和拉孟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从陌生到熟悉,他带给我无数次感动,让我看到了人性最宝贵的一面。”

       为论证所说的内容,向南南还特别提到了两件事。

       几年前,拉孟的儿子洛日参加了“5.12地震” 赈灾义演。原本,洛日打算用演出酬金购买音响,可拉孟一句“受灾的人们太可怜”改变了洛日的计划。在拿到演出酬金后,洛日第一时间将它捐了出去。

       一次,远在老家的母亲翻修房屋需要两万元,拉孟却“口袋空空”帮不上忙。好在洛日用卖摩托车和借来的钱,救了奶奶的急。

      在向南南看来,以上两件事,能反映出拉孟最朴实,也最真实的一面。她表示,拉孟的言行让她懂了无私的含义,更让她明白什么是个人精神力量。

3.jpg拉孟参加社区活动

      武侯区委常委统战部民宗科科长林晓云则谈到,拉孟的唐卡绘画,让大家认识了甘孜文化的魅力;拉孟的无私奉献,让大家领略了甘孜精神的独特。希望将来能加强与甘孜州的合作,在促进“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更好发展同时,让武侯精神文化与甘孜精神文化,碰撞出崭新的火花。

      面对高度的评价,拉孟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在他看来,自己能从高原走向都市,并融入都市,关键在于国家强盛、社会发展。拉孟希望各民族同胞能严于律己、努力奋斗,在寻求自身发展同时,为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今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拉孟打算创作主题系列唐卡画。在具体内容方面,他打算对噶玛嘎孜唐卡画法做一定改良,并以甘孜红色文化为核心素材进行创作。

      采访最后,拉孟说,做事讲良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这一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懂,学生的学生也能懂。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