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真贡布(1934—1996),又名万作良,藏族,甘肃夏河人。1934年12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牧民家庭,1949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西北民族委员会、西北民院、甘南州畜牧中学、甘南州歌舞团工作。1979年起任甘南州文教局副局长、文化局局长、州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委员会副主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5年5月离休,1996年8月22日在兰州病逝。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以处女作叙事长诗《拉伊勒和隆木措》登上文坛,并一举成名,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学“第一只报春的布谷鸟”。1956年4月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创作者会议,1958年8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代表大会,当选为理事,1962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8月出席甘肃文联第三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1988年11月出席中国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委会委员。在《诗刊》、《民族文学》、《西藏文学》、《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叙事诗《奇怪的法律》、抒情长诗《献给家乡的花》、抒情诗《春愿》、《亚热带的字母树》等数十首,多次在全国、全省文学评奖中获奖。著有诗集《羚之街》和《溪流集》,收录于其中的100多首诗歌,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成就。

作为一位优秀的民族诗人, 丹真贡布的诗把民族性与艺术性溶于一体,成为当代诗歌在民族化道路上开拓前进的一个典范。丹真贡布是一位真正以诗立身,以身许诗的诗人,在他的眼里,诗歌不是炫耀身价的首饰,而是生活的一种表现,是精神上的一面镜子。因此,在他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与他的人格相一致的正派、正气、真实、辨证不悖等只有大成就者才具有的艺术品质。这种品质与他的学识、社会阅历,以及对生命、生活和艺术的把握紧密相关,更与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他自己民族的挚爱分不开。“藏族爱细瓷的碗,/生在瓷器的祖国。//藏族人爱浓浓的茶,/生在茶叶的祖国。//藏族人要同虎狼搏斗啊,/他们便有个不怕虎的祖国。//啊,我不相信命运的赐予,/却敢说这是挚爱的甜果。”(《祖国》)

丹真贡布明白:作为一位民族诗人,不为自己的民族鼓与呼,不表现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历程,诗写得再好也算不得一个好诗人。而如果在诗中一味的表现民族性,忽视了艺术性,那民族性表现得再充分,也算不得好诗。因此,他写诗,力求民族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如《拉伊勒和隆木措》、《海的印象》(组诗)、《祖国》、《春愿》、《献给家乡的花》等一些名篇,便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诞生出来的经典之作。

在一些民族诗人的创作中,由于对文学民族性的误解,致使其作品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乃至在审美性上,都表现出相当的保守性,从而贬低了作品的价值。丹真贡布的诗作则表现出了相当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思想和语言上,也表现在创作手法和审美性上。从丹真贡布的诗中,我们总能看到他那独具慧眼的思想火花,总能从他优美精致的诗歌语言中领略到现代诗的艺术魅力,更能看到他诗歌中属于西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现代汉诗的审美观和审美价值。他的诗集《溪流集》中的许多作品就是明证。

从丹真贡布诗歌的气质上说,他更多的吸收了中国汉语诗的一些传统,虽然他的诗也表现了浓厚的藏文化气质,但与其说他的诗在藏文化底蕴中带有强烈的汉文化气质,还不如说他的诗在汉文化体魄中渗透着藏文化的血汗。如《春天的传说》、《拉萨的丁香》、《苹果坡》、《一九四0的故事》等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质。

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丹真贡布将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所创作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民族和人文气息,称得上是甘南文学的经典之作,足可为后来者学习和借鉴。

1697267268766169.jpg

敏彦文,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国内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多若干,出版诗集《相知的鸟》、散文集《生命的夜露》、《在信仰的草尖》,文学评论集《甘南文学夜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