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8807248230694.png

10月28日,藏族作家、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何延华博士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研讨会举行。研讨会由甘肃省文联、兰州理工大学主办,省作家协会、省评论家协会、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承办。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西藏文联党组成员、《西藏文学》主编、一级作家次仁罗布,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韩建平出席会议并致辞。何延华介绍了个人创作历程。研讨会由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文学院院长王立宗主持。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作家马步升,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古世仓,兰州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岚嘉,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兰州文理学院教授严英秀,甘肃省评协副主席于涛,甘肃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王熠,甘肃民协副主席、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白晓霞,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院长、甘肃省作协副秘书长唐翰存,甘肃省作协副秘书长、诗人刚杰·索木东,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李小红,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董国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安少龙等60余名来自省内外的学者、专家、评论家应邀出席研讨会。

现将研讨会发言摘要如下:

1698807429691293.png

王正茂(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近年来甘肃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学事业整体呈现出精品佳作迭出、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喜人局面,文学新陇军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要力量。省文联因势利导,策划组织了多场高规格、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学主题活动,为本土青年作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不断扩大甘肃文学的影响力。近期,中国作家“甘肃文学周”、甘肃文学八骏颁奖典礼、长篇小说《嫁果记》研讨暨平凉小说系列五卷本发布会、严英秀长篇小说《狂流》研讨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何延华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研讨会的召开,是甘肃文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际行动,“藏域书写”充实了甘肃文学表达的题材,是甘肃文学多样性的重要表现。这次作品研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独特的示范意义,必将为高校推介和宣传文艺人才,推动校园文学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韩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兰州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文学院作为较年轻的一个学院,正处在奋力成长的阶段。此次“何延华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拓展文学院与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文学院的影响力,对兰州理工大学师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次仁罗布(西藏文联党组成员、《西藏文学》主编、一级作家)

自己读了《寻找央金拉姆》后有两点深刻体会:一是西部作家身上具有善良正直的一面,即使生命中遇到了坎坷和不幸的遭遇,他们内心依然保持着健康、积极向上的专业追求和人生态度。二是对生活的深入以及感悟,让读者看到了乡村的淳朴。


马步升(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作家)

这部小说集里《寻找央金拉姆》这一部中篇小说,正如小说的题目所揭示的,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自己的声音。就是在主体迷失后,借助客体为动力,从而唤醒并找回主体。唤醒主体的介质不是别的,是除了主体之外的所有声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主体不能发声外,世界被声音所充填。这部小说的逻辑难度在于,一切声音至始至终都是被无声者统领的,主体是被唤醒的对象,但主体始终是觉醒的,积极的,主动的,充满胜利渴望的。所以,小说的叙事逻辑始终是严密的。在整部小说中,一个具有强大穿透力的情节是,哑巴小女孩要寻找的央金拉姆,其实就是自己。这是主体与客体的光荣会师。这不是偶然邂逅,也不是简单的重合,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叠加,是一种双重实现。

也就是说,预设的央金拉姆其实是不存在的,而真正的央金拉姆,其寻找过程,也正好是一个自我诞生的过程,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与其说,这个寻找央金拉姆的小女孩是在寻找央金拉姆,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

从这部小说中可以感受到,对外界所有声音的统摄者是谁呢,是那个不会说话的,暂时还没有获得人间命名的哑巴小女孩。她的心声是始终是小说中最高亢的声音,她对于说话的强烈渴望,始终是小说得以运行的第一推动力。而且,也正是这种内心的力量,成为冲破自己语言障碍的原动力。

为了实现这一叙事目标,作者也相应的为小说赋予了一种适当的环境氛围。整个小说是高原的,是藏族的,是牧歌的,是童话的,是神话,是奥义书的,是启示录的。

总之,这是一部试图让人间美好落地有声的好小说。


古世仓(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

《寻找央金拉姆》中篇小说集的六篇小说各有题材和命意,将它们集合在一起时,所整体呈现出来的是对“新乡土”的书写;出生成长的时空环境、最真切的生活以至生命体验和创作自觉都使何延华天然地与“新乡土”联系在一起。“新乡土”是处于新时代联通环境中的联通体;这个联通体中已经没有了固定和统一的生产—生活模式;在“新乡土”上传统—现代—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及其表征混杂相处;“新乡土”本质上是乡土大地现代化的实践。何延华的小说具体呈现着“新乡土”书写的这种转变性,其中主体的主动性、多元选择的环境、告别过去—政策帮扶—敞开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方式等等表现,使“新乡土”的动力机制和涌动的多种可能性都显现出来。

 

彭岚嘉(兰州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何延华对故乡有着无穷无尽的眷恋,愿意把每一次的文学回望都给予那片热土和那片热土上生息的乡亲。她的每一次返顾都是一次牵肠挂肚的透视,作品首先呈示给我们的是各种各样的农牧交杂地带的生存景观,文化的多样并没有直接带来经济的富足,相反这片区域却有着难以跟上时代步履的困顿。其次也给我们呈示人性和神性的交互共存,大自然被作者赋予了神性的光辉,而农村生活的书写又包含着人性的揭示。再次还给我们呈示了农人的生活艰辛和身体疾患间或交杂的状态,这些微若尘埃的生命,在生存的历程中试图超越自身的困境。作者以文学的方式在寻找,寻找一条符合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的和谐之路,寻找一条适宜故乡的父老乡亲的生存发展之路,寻找一条西部农牧交错地带的农村现代化之路。

 

严英秀(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兰州文理学院教授)

何延华的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所收作品多为西部本土题材,书写的是现实的、当下的、扎根黄土、努力生活的农牧民的命运,这在我们国家实现了精准扶贫,又在全力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下,有其不可忽略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这部作品创作主题鲜明,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观。手法上重视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有头有尾,写得很老实地道,细实绵密,稳扎稳打,不诡异不猎奇,不剑走偏锋不刀光剑影,是能引起大多数人情感共鸣的普通人的日常。作品中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以及鲜明的西北地域特色,这使得这部小说集充满了富有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于涛(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寻找央金拉姆》中收录的6个中篇创作发表时间集中在2010-2021这11年间,基本是作者30-40岁这个时间段,这10年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文学价值、趣味、方向得以清晰和确立的阶段,也是一个创作者从籍籍无名到头角峥嵘的10年,从作品来看,何延华的这6个中篇确实呈现出了这种成长性。以我本人熟悉和擅长的电影的角度和方法来进行阅读、体认和总结,惊喜地发现这6个作品恰好对应了6种电影类型:2010年发表的《酸卓玛与甜扎西》是“青春爱情片”;2016年发表的《寻找央金拉姆》是一部以寻找和成长为主题,带有奇幻童话色彩的“公路片”;2019年发表的《寂静的雪山》是一部以今日藏乡为背景和发生地的“轻喜剧”;2020年发表的《三月之光》和《拉姆措与拴牢》面向不同,但细究起来,都是作者步入成熟期,技法、思想、能力日益精进的作品,前者时间跨度大,是个体叙事与时代叙事结合的家庭伦理“剧情片”,后者是类似于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结构的“文艺片”,这两部作品显示出作者驾驭多题材、多类型能力与日俱增;2021年发表的《狼虎滩》是一部“黑色电影”,富有寓言意味,形成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张力,极具现代性,呈现出了作者当下的思考、技法和追求。

 

白晓霞(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城市学院教授)

何延华的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是作家多年来创作的中篇小说的一部集锦,收录了6篇小说《寻找央金拉姆》《寂静的雪山》《狼虎滩》《三月之光》《酸卓玛和甜扎西》《拉姆措和拴牢》,集中展示了何延华的创作实力,也昭示着她创作风格的渐趋成熟。应该说,何延华的小说是值得细读也经得住细读的优良文本,从当代甘肃小说发展史纵向观察、与西部多民族作家小说横向比较,我们都不能将她的创作简单帖上“藏族女性作家写作”这样的既有标签,因为何延华的小说文本本身具有了超越这一标签之限的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是一种作家精心构建的多民族文化交融视阈中的“新黄河村落叙事”,从审美逻辑、人格塑造、风景装置等具体书写路径去看,其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让我们祝福并期待何延华的文学事业能够继续保持活力,再创佳绩。

 

刚杰•索木东(甘肃省作协副秘书长、诗人)

认真阅读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我觉得和她早期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她在作品中完成了四个回望: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二是对文学“原乡”的回望,三是对自然之美的回望,四是对真善美的回望。

她的家乡积石山,隶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处,是兰州黄河谷地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隘,历史上就是多元文化交融交汇的地方。她用女性的笔端和文学的叙事,通过主题相对统一的六部作品,在一幕幕温暖而细腻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从“出走”到“回归”的故事架构,书写了在时代变迁中农村生活的再次回归和升华,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在向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回望中,完成了对故乡的叙述,勾勒出了明晰的文学“原乡”,使自己的“文学版图”愈发清晰。

 

李小红(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藏族青年作家何延华的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中,作家复合性的民族身份与文化视野决定了其小说创作的宽广视域,她以日常生活场景连缀的方式呈现藏地生活空间,在风景书写中表现其对“自然神性”的尊崇,由此昭示出作家“在场性”书写的特异性。她接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方式,在对藏地乡土现实的诗意观照中,以细腻、丰富、婉转的心理描写呈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大量的、富有生活质感的细节组织小说,小说叙事结构与叙事节奏呈现出一种散淡化;以富有古典美学韵味的抒情性的语言,打通了小说与绘画、音乐的界限,多种艺术形式的互文使小说洋溢着浓郁的诗性特质。她在小说中对于人性的追问与探寻,对人性善、人情美的表现,不仅使其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内蕴,同时也展现出文学救赎的伟力。

 

董国俊(甘肃农业大学教授)

何延华的小说是一种“本心”之作,其笔调朴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充满了烟火气息之下的感动、感伤和感怀。她以“新农村”生活为原点,将那些乡村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快乐与悲伤、隐忍与抗争,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一种归真返璞的美学风格。长篇小说隐喻着一种逻辑性、整体性和绝对性,而中短篇小说更能帮助失意者、边缘者和沉默者。独特的地域文化,细腻的女性心理,恰切的叙事方式,或可撑起何延华小说的艺术大厦。作家为了什么而写作?读者对文学的最初期待是什么?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习而不察的常态变成了一种高贵的文学品质?这些问题亘古常新,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来说,每一次沉思都会有新的启悟。

 

安少龙(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何延华是一个注重创新,很少重复自己的作家。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中收入的六个中篇小说,每一部都有一个新的题材、新的角度、新的写法,使得整部小说集有一种整体的冲击力。

但即使如此,何延华仍然始终保持着自己明晰的方向感,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去书写以自己的家乡为原点的一个西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域空间里的现实生活。这是一片文学的沃土,何延华在这里发现了一座题材的富矿。

她的小说大都集中关注有浓郁多民族地域特征的农村生活,她擅长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呈现重大的现实主题,诸如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底层的生存状况等,通过小说中一个个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去表现社会进程中农牧民的生活状况,或价值伦理的变迁,或揭示人性的善恶冲突及其复杂性,或抒写乡村生活以及大自然中蕴含的无尽诗意等等,并使它们成为带有何延华个人风格的“中国故事”。

 

尔雅(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好的小说有两个要素:讲述故事的能力,书写语言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何延华的小说创作中,两者之间的接应与关照都是成功的。她作品中显现的丰厚的生活积淀、从庸常生活中撷取闪亮的碎片、充沛的想象力、构建故事框架并能从容叙述的才华,使得她的作品具有良好的辨识度,又因为异质和多元文化的加入,以及她对于文学的热情,让我们对她的写作拥有更丰富的期待。

 

杨天豪(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我认为小说《寻找央金拉姆》在写作主题上有两个向度。一是这个小说和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有着相似的主题,两部小说都告诉我们,人生必须有目标,希望给人以力量。人生目标虽然有虚设,但却给人以奋斗的信念,两部小说都是残疾人,一个是瞎子,一个是哑巴,寻找和“在路上”是他们最高的生命哲理。这也是人生的荒诞之处。二是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令小说有种田园牧歌化魅力,文中的小央金拉姆是天使的化身,小说用魔幻的音药疗法治好了小姑娘的病,这样的善与美不应成为悲剧,作者要的是一个东方审美式的团圆结局。听觉叙事是这个小说突出的一个叙事手法,这也是近年叙事学理论中比较新颖的提法,这篇小说中的声音书写既是一种小说结构,也是一种物象,在有声与无声之间,增强了小说的对抗力、扭结力和悲壮感。

 

朱永明(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

当我们用充满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时,世界充满了爱。何延华就是一个用爱潜心书写的作家。《寻找央金拉姆》是她新世纪书写藏族人真实生活最为“轻灵”的一部小说集,集纳中每一部小说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温情和暖意,充满着诗意与阳光。整部集锦把少年的自信,美梦的追寻,人生的窘境,亲人与非亲非故之间贴心的照拂等,一一呈现给读者,并用其建构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乌托邦”式的新时代乡土大地。小说集锦的温情在于无意识地回避了当代部分小说凸显的暴力冲突与血性场面,勾勒出了一个自然美与人伦美的“心灵家园”。穿越这部小说集,我们看到了乡土大地上金黄的麦穗,看到了丰收的喜悦,看到了奔跑的牛羊,看到人性美与人情美。同时在她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了国家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政策实施之后,甘肃乡村社会的山乡巨变。

 

吴双芹(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

何延华《寻找央金拉姆》中的故事皆以作家的故乡为核心场域展开,在浓烈的原乡依恋中,作家自觉运用、组合那些具有故乡特性的审美元素,如自然景观美、质朴人性美、神性美等,最终合成一个意义丰富的生态“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中,作家自由自如地将这些审美元素相互融通,描写藏地故乡独特的自然景观、宗教民俗、雪域文化与历史现实,展示现实故乡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产生的嬗变。可以说,《寻找央金拉姆》是作家唱响的一曲乡恋赞歌,更是一个精心构筑的关于真善美的藏地童话。

 

贾东方(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何延华的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用纯净洗练的语言、诗意盎然的笔趣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有着失落和忧伤、困苦与病痛但又蕴藏着温情与信仰、爱怜与悲悯的暖意融融的世界。《寻找央金拉姆》是一次朝圣之旅,也包含着一种“再生”的仪式,“失语者”小女孩通过洁净自身、重获神灵之心的仪式最终在神圣的大自然中获得了新生。作家把悲悯的目光投注在那些在困苦的人生中艰难生存的人们,书写着人性的幽暗世界,并传扬着因罪而罚、因信得救的题中之义。巍峨的雪山、广袤的大地、有情的自然万物,构成了何延华小说世界中的神圣存在,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着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让人们常怀敬畏之心,去聆听宇宙的奥秘之音,最终获得心灵的安宁与灵魂的救赎。

 

李胜利(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体现出高度凝聚的叙事焦点和主题,几个中篇象花瓣一样,紧密嵌套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五光十色“众声——众生喧哗”的现世景象,展现出当代中国西北一处特殊地域——雪山草原——有情众生的生活状貌:他们健康质朴纯粹,坚强坚韧坚定,深怀怜悯与共情力;他们向大自然致敬向大自然学习,选择与大自然和同一体的未来;他们向生命境遇挑战,在乡土现代化的进程中,拼尽全力,历经颠沛沉浮而茁壮;他们向自我的内心修习,面对艰难抉择和困苦磨难,坚守人心人性的良善与温暖,信仰因美好而殊胜。小说集通过对浩瀚细碎生活之流细致入微地体验感悟追问,扒梳归纳形塑出时代生活中最具特征性最具方向性的内容与价值,显出地方诗志般的效果,形象展现了复调式叙事下西北中国的时代面相。

 

王海林(天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阅读何延华的小说是一次特别的心灵旅程。借由她的小说创作可以窥视构成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五个面相: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民俗书写、万物有灵的生态融合价值观、神性与人性双重救赎、抒情性浪漫诗意风格、古老的故事传统复活。何延华的乡村位于中国文化地理的一个特别交汇带上。这里是汉藏蒙回文化交汇带,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带,这片土地她不止一次地以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呈现出永恒、神秘和静穆庄严色彩,而她小说中,各色生灵皆平等地被护佑。文化地理的河湟区域,汇聚了藏、回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信仰与文化习俗既有区别又多有相互影响。但在中国新文学的地理版图里,这个区域是少人关注,不曾被充分书写的地域。而在西部文学的框架下关照,何延华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在作为文学的西部地理版图里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何延华的创作构成西部少数民族文学总体小说美学的重要组成,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图谱她以其特别的小说美学风格,为新世纪民族文学总体美学的构建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 

 

尚斌(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几年前,我读过何延华老师的小说集《嘉禾的夏天》。适逢本次研讨会,就再阅读了她的新近出版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第一,我认为何延华老师小说作品的总体风格如同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中《寂静的雪山》之阿尼玛卿雪山下汇集而成的汩汩溪流,澄澈,舒缓,绵绵不断,滋润人心。这与刚才她创作感言提及的追求真善美相契合。第二,《寻找央金拉姆》结尾有些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等待傩送的韵味,空灵而缥缈,很有些哲思意味。第三,《三月之光》似乎借鉴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篇,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巧妙融汇起来。当然,对西方小说笔法的吸纳也许对创作者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第四,她的作品是民族的,是西部的,是乡土的,是女性作家的。雪山也会雪崩,雪水终将汇入涛涛江河,期待何延华老师将来能创作出陇籍作家雪漠和叶舟等一样宏大之作。

 

赵剑云(《飞天》编辑部文学编辑,甘肃儿童文学八骏)

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是何延华的一部心血之作。书中温暖的人性,善良的心灵,质朴的生活,都闪耀着美的光辉。

何延华这么多年一直在城市生活,但我没有编过一篇她都市题材的小说,她的小说始终绕不开自己故乡的人和事。其实她早就离开了故乡,但她的心始终向着故乡。故乡是何延华文学的出发地,是她的文学之根,写作之源。何延华小说中故乡情结是深厚的。表现出了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

何延华的小说很像一部她家乡的情感史和精神史。十多年来,故乡的山水滋养着她的心灵。读她的小说,我常常会读出她灵魂深处的“乡愁”。在这部小说集里,何延华用属于自己的独有的细腻,优美的笔触,展示了底层普通人的生活及情感。何延华的语言朴实,又富有诗意和地域感。多年来,何延华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守护着她的乡土的命脉,愿她的写作之路更加辽阔。

 

吴世奇(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教师)

生长在甘肃积石山下的“80后”藏族小说家何延华,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表现积石山下的乡村人事及风物,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热土与西部大地深沉的爱,以及对“新乡土文学”创作的思考与探索。何延华的文学创作“不靠题材的重大或新奇取胜,而是靠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发现真谛,靠一颗善良的心质朴地写作,坚韧地写作,用心地写作。”“弘扬真善美,谴责假恶丑,通过自己的作品潜移默化,引领人们向上向善,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是何延华的重要创作动机。在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中,体现了主题的宽度、人性的温度、景色的亮度,以及思考的深度、观察的细度、叙事的力度。何延华在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中显示出的多元叙事主题与巧妙创作技法,与故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社会变迁等密不可分,也得益于其长期在文学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何延华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都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绩,倘若能进一步拓展题材的广度与深度,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创作出生动反映积石山下山乡巨变的长篇小说,一定会成为“新乡土文学”创作的重要实践。

 

郭全升(文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教师)

“央金拉姆”,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妙音天女”,《寻找央金拉姆》这篇小说的标题充满了神秘和藏族文化的魅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和探索欲。因高烧而失声的小女孩在寻找央金拉姆的过程中恢复了语言功能,与其说是大自然的功劳,不如说是她借助大自然自己拯救了自己。这种“自救”情节,表现人自身内在力量无比强大的小说,与很多只有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才能达到某种目的的童话故事不同,它更浪漫,更有力量,给人奋发向上的感染力。失声小女孩寻找央金拉姆的故事,让读者联想到《西游记》师徒的西天取经,充满了艰险但最终以胜利结局。因此,不论是儿童,青年,还是老年人,都能从这篇小说中汲取到强大的生命力量。可以说,这是一篇别具现实与浪漫主义特色的故事。

 

张俊娅(文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教师)

藏族女作家何延华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总体上呈现出人物性情之美,而这种美是作者心灵美及藏地人民趋善的映射。何延华笔下的人性美不仅呈现在亲人之间、乡人之间,也存在于萍水相逢的普通人之间在人与动物的真诚相视之间,甚至表现在人对于自己生命的体验,对于自己过往的救赎心理中。这种人性美是发自内心的、简单而自然的。在写出人性美的同时,何延华的小说也试图呈现人性的真,写出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贪婪与丑陋,写出女性对于爱的简单而真诚的呼唤。

1698808309897746.jpg

何延华,女,藏族,甘肃省积石山县人。兰州大学文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嘉禾的夏天》,中篇小说集《寻找央金拉姆》。有中短篇小说被《小说选刊》转载,入选多种国家级年度选本。中篇小说《寂静的雪山》获首届青稞文学奖,中篇小说《拉姆措和拴牢》获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另有中、短篇小说分别获甘肃省第五届和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第二十四届和第二十六届全国梁斌小说中篇小说奖,第二届《飞天》文学十年奖,甘肃省第七届黄河文学奖。三篇CSSCI学术论文分别获甘肃省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文艺评论奖等。


来源:甘肃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