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一所民营免费寄宿小学,它的诞生完全依靠各地爱心人士的捐款,它的校长是来自广州的志愿者陈燕,凭着要让这里贫困家庭的孩子安心上学,她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共同募款建起了这座主要招收孤儿、单亲家庭儿童、父母残疾或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子女、最贫困家庭子女以及超过学龄的失学儿童。目前,这所特别的小学已招收到了第一批30名学生,这个月底就将开学。

吃穿住用都不花钱

当记者日前联系到陈燕时,她和另一名志愿者安仔还在广州中山为筹建学校而四处奔波,虽然无缘相见,记者还是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了德钦县托顶乡巴龙村境内正在建设的这所小学——迪喜学校。远远望去,一个占地7亩的还未完工的教学楼微微隐于三五棵茂密的核桃树中间。

正在施工的迪喜小学,操场上凌乱摆放着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半旧的三间小平房齐列在操场边,平房背后,30多个工人正在浇灌的两层8间的教学楼已初具雏形,还有用围墙围起来的一大块空地,学校占地7亩,工程概算投资200万。

据了解,迪喜学校于2007年9月12日由德钦县教育局批准成立,法人代表为陈燕,为非营利六年制全免费寄宿小学。旨在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享受学习的权利。按照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教育学生,并增设藏语、英语和电脑教学。

学校拟招收年龄在6—13岁的学生300名。招收对象主要为孤儿、单亲家庭儿童、父母残疾或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的子女、最贫困家庭子女以及超过学龄的失学儿童。学校占地7亩,每亩土地价格2.6万元,预建教室8间,其中6间是1—6年级上课用,一间电脑室,一间图书室。该校办学资金依靠全社会的爱心人士捐助,同时还有孩子们的衣服、鞋子和旧电脑、药品、文具、图书等。

在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在吃穿住用方面都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学业。

孩子的笑容让他们心疼

德钦托顶乡宣传干事李红芳告诉记者,去年9月底,她带着陈燕、来自南京的房地产商人胡钧、来自杭州的何瑾先后到傈僳大村最贫困的家庭进行家访。他们在村里一个代课老师的家里吃了中午饭,老师家里偌大的屋子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午餐是包谷粑粑、简单的油煎洋芋,主人很热情好客还摆出了核桃、桃子招待他们。李红芳回忆,当时志愿者们看了心里都很难过:一个代课老师的家里尚且这样,其他家庭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临走时志愿者们留下了所有带来的吃的东西,并留下500元钱要代课老师买些文具放在学校里。

此后的几天,志愿者们还走访了托顶乡全部的一师一校的办学点。很多小学由于没有钱请人给学生做饭,小学生要自己用柴火做饭吃。除了面粉和糌粑外,几乎没有任何蔬菜,肉类就更不用说了。当看到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时,所有人都哽咽了,这更加坚定了他们办一所非营利的寄宿制完全小学的决心。

医生辞职只为高原孩子

今年7月的一天,陈燕的好朋友安仔早上5点多到达香格里拉。安仔在中山一家医院当医生,受陈燕行动感召也来到香格里拉。当天早上7点他就跟陈燕前往德钦托顶乡,为当地的孩子和老人做体格检查。“老人多是慢性病、关节病,孩子们缺乏锌、铁、钙等。”即将入读迪喜慈善学校的尼玛丁争,给安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没见过陌生人,特别害怕,也不肯让我给他做检查,当我拿出听诊器时,他就哭了起来。”

在陈燕和安仔的多次安慰下,孩子渐渐不哭了,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检查发现,孩子营养不良,缺铁和锌,鼻黏膜破损,两肺的呼吸音粗。这是很多高原孩子相似的身体疾病。”这次一周的志愿医疗服务深深触动了安仔,8月底返回中山后,安仔决定辞去医生的工作,到香格里拉做全职医疗志愿者。

爱心通道

由于德钦县地处滇川藏交界处,交通运输成本很高。学校急需各类建设资金。所有善款的收支都将在学校网站上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学校建设进度及款项去处。

认捐学生方式为:每个学生每月150元,每年1800元,所有学生实行100%家访,学生入学情况在网上公布。

另外,将在学校网站上公开招聘教师,受聘者必须有教师资格证并须经过德钦县教育局审批、学校试用3个月满意后才能留用,教师待遇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