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立冬前一天,一场雨雪突然降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雪花迅速染白了这个半山和高半山地区。甘肃省舟曲县85%的村组位于自然条件严酷的半山和高半山地区,冬季十分寒冷,气温最低会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汶川大地震过后,这里许多孩子的家被震塌,衣物被掩埋,在进入冬季的今日仍着单衣甚至夏装。
一件温暖的衣服,一个温暖的被窝,一间温暖的教室,一顿温暖的午餐,这些却是很多灾区孩子渴望却不可得的。加上取暖设施匮乏,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成了一个难题。
雪山环抱中,15岁的李丽小心翼翼地躺在八楞藏族学校的宿舍里,久久不能入眠。因为缺少御寒棉被,她和两个妹妹只能侧身挤在一个被窝中,紧紧地凑在一起,一动都不敢动,生怕掉下床。
5·12汶川大地震中家庭受灾,姐妹三人只剩下一床被子。在她们所居住的206 宿舍中,13个孩子只有8床被子,3张下铺挤着9个人。校长张万春说,该校共有学生459人,279人是住宿生,多人合盖一床被子的情况占到了40%。
这一幕是舟曲县很多学生的生活缩影。当很多人将目光聚焦在四川的时候,距离汶川仅200公里的甘肃省舟曲县,已进入大地震过后的第一个冬天。这个远离媒体焦点的高海拔县,在地震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5亿元,被确定为全国重灾区之一。
在这个冬天早早来临的地方,孩子们怎样度过寒冬?日前,记者赶赴舟曲县采访,当地孩子的过冬生活令人担忧。
睡醒冻得流鼻涕
八楞藏族学校的两名学生只有一床被子
在11月6日那个雪花飘飞、寒气逼人的夜晚,8岁的藏族女孩陈云枝草和81岁的外婆挤在一个被窝中。窗户上没有玻璃,冷风“呼呼”地灌入。“玻璃在地震时碎了。”老人说,“玻璃太贵了。”虽然外婆晚上抱着陈云枝草的脚给她取暖,但早晨醒来时这个小姑娘仍冻得流鼻涕。
陈云枝草的家在舟曲县八楞乡风安山村。为了到八楞乡冷水泉小学上学,今年9月份开始,每周一到周五,她都到冷水泉村的外婆家借宿。
陈云枝草的外婆背驼、耳聋。邻居们说,别看老人年纪大了,每天还要砍柴、种地,养活自己。这位老人的家中一片漆黑,记者进去1分钟后眼睛仍看不清东西。记者提议开灯。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拿起棍子把紧挨着床的窗户捅开,一丝光亮照进来,直直地打在只有一床被子的床上。老人因为贫困,没有安装电灯。
寒冷的帐篷
舟曲县的山路大多崎岖。记者11月7日自县城赶往八楞乡八楞藏族九年制学校时,卡车行驶两小时后陷进雨雪造成的泥泞里,记者只好下车步行。而距离记者下车不过50米的地方,前一天由于路窄道滑,一辆卡车翻进山沟,司机当场死亡。由于山路陡峭,记者竟又走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每周一的早上和周五的晚上,陈云枝草都会走山路回家。
翻过3座山,看到家时,陈云枝草开始沉默了。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的村庄,放眼望去都是蓝色的救灾帐篷,及一片片的废墟。
陈云枝草家的帐篷依墙而搭,几个柜子围成一圈,外面用几根木棍支起来,墙是苇箔和布,四角透亮也透风。看着这样的家,陈云枝草的爷爷陈海代心酸又无奈,他即将面对一个寒冷的冬天。因为风安山村海拔在2200米左右,冬季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十七八度。如今早晚已是寒意来袭,而他们御寒的只有两床被子,三个人睡。
“帐篷夏天热、冬天冷,晚上小孩子冻得直哭。”陈云枝草的母亲才让卓玛脸露无奈。
“我想脱了衣服睡觉”
憨班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戴了两年的手套,右手食指已经破损
这次回家,才让卓玛告诉陈云枝草,可以搬新家了,新家里晚上不会冷。但一进这所9月份新盖的土坯房,一股潮气便扑面而来。床的斜对角有一个长约2米、宽约70厘米的窗户,还没装玻璃,只用玉米杆挡风。
床上摊着娘儿仨的被子,薄薄的一层。因为屋子冷,被子少,陈云枝草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脱衣服睡觉了。陈云枝草上身穿了一件粉红色的棉坎肩、一件鲜红的棉外套、一件红色的小棉袄、一件破了袖子的蓝色线衣、一件红色的秋衣。“我想要个温暖的被窝。”她说,“我想脱了衣服睡个暖和觉。”
陈云枝草说,她痛恨地震,害她一个多月没有脱衣服睡个好觉。她怀念以前的房子,很温暖。
陈云枝草的爷爷陈海代一辈子就爱置房,按他的理论,房子是家的象征,有家才能谈别的。5月12日之前,陈海代置下了21间房子,但那天下午,汶川大地震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毁掉了这个47岁汉子多年的心血。
找不到过冬的厚衣服
姚家楞海拔约2000米,寒冷来得很早。以前,每到10月份杨秀朝都会给孩子们准备过冬的衣服,但是今年不会了。翻遍家里的衣柜,黄拉美草也没找到过冬的厚衣服。她从捐赠的衣服里挑了相对厚一点的,胡乱地套在身上,里里外外足有四层。
“这样能过冬吗?天气冷的时候怎么办?”记者问。“不知道,到时候再说吧。”她说。
杨秀朝是因为救助全村的乡亲去世的,村里的人们也在考虑两个孩子怎么过冬。大家一直琢磨着捐点钱,给两个孩子买件羽绒服。但是,钱一直没有凑够。实际上,乡亲们根本不知道买一件羽绒服到底要花多少钱。
记者问黄拉美草:“你想要一件羽绒服吗?”
“想!真的会有吗?”
“真的。”
“给我妹妹一件吧,她特别怕冷。”黄拉美草说。过了几分钟,她抬头看着我,半天挤出几个字:“能不能再给爸爸一件?”
“那你呢?”
“我可以再多找几件衣服套上!”黄拉美草说。
灾区孩子单衣难御寒
由于在地震中受灾,憨班小学一名学生冬季只有单衣穿
黄拉美草一直希望,捐赠给她的衣服中能有厚点的。但是,那些衣服是全国人民几个月前捐赠的,缺少能御寒的厚冬衣。
憨班乡的王周芹和孙亚娥姐妹俩震后也收到了3件衣服,最厚的那件绒衣已经穿了5个月。因为缺少衣服,两个人洗衣服需要错开,实在冷了还要向其他同学借衣服。
虽然憨班乡中心小学也建在半山上,但却是采访中为数不多的不用爬山即可到达的学校。记者驱车一个小时到达了憨班乡中心小学。11月初的舟曲县憨班乡早晚很冷。站在憨班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随处可见被雪覆盖的雪山。这个时节,毛衣外套是最适宜的穿着。但是,很多孩子还穿着单薄的外衣。
记者见到12岁的杨良军时,他下身穿着一条的确良裤子,上衣是两个短袖衫和一个校服褂子。看着旁边穿着厚毛衣的同学,杨良军说,他不冷,因为习惯了。但他又说,即使冷,其实他也没有厚衣服穿。
地震中,杨良军家房屋倒塌,全部家当都砸了进去。到现在只拿出了几个锅碗瓢盆。地震后一个月,雨停了,天晴了,余震也没有了,杨良军的父母开始从土堆中扒拉自己的家什。但是电视机被砸坏,衣柜被压烂,就连被子褥子也被雨水沤烂。因此,尽管已进入冬季,杨家一家人的衣服还都停留在夏季。
杨良军说,他最厚的一件衣服是一件毛衣,但现在舍不得,那要留着等到最冷的时候穿。
据该校老师介绍,学生缺少棉衣的现象普遍,而借宿生更要面对住宿环境的恶劣。憨班乡中心小学共有493人,借宿生占到了222人,一般都是借宿在学校周围的村子里。借宿生的居住环境很差,大多都没有暖气,没有炉子。
借宿生的抗寒生活
由于路途远,不少孩子借宿在憨班乡中心小学附近,杨青海和杨江海兄弟俩也不例外。
他们借宿的地方是一间紧邻猪圈的土坯房。窗户没有玻璃,仅有一层薄薄的纱窗。孩子们用烂木棍将窗户堵上,但还是堵不住房梁上的窟窿。门梁上有一个长约1米、宽约30厘米的窟窿,和猪圈相连的墙上半堵墙都没糊上。
一到晚上,冷风透过窟窿生生往屋里钻。兄弟俩一直都是盖一床被子,加上附近小溪的潮气,让本来很薄的被子变得像层纱。晚上实在冷得没有办法,兄弟俩就把铺在床底下的草垫子拿出来盖上。
虽然冷,但是哥儿俩没有向家里要过被子。“地震的时候,我们的房子全都倒塌了,所有的家当都埋在了里面。由于余震不断,加上整月的阴雨天气,被子都不能盖了。”杨青海说,现在家里只有两床被子,爷爷一床,爸爸妈妈一床。
在借宿生的宿舍内,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竹篓,这是用来背口粮的。杨青海说,每隔一周他都会从家里背来几十斤洋芋(土豆),这是他们两个星期的粮食。炒土豆、土豆粥都是他们的拿手菜。
每周一来的时候,哥儿俩还往背篓里放上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馍,以后每天早上啃两口。“早上时间紧张,啃上几口就不饿了。”杨青海说。
活动板房难挡严寒
教室玻璃破碎后至今没有更换
舟曲县教育局副局长郭永明表示,地震发生后,舟曲县167所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126所学校严重损坏,40多所学校需进行重建。
震后,国家下拨资金,搭建了活动板房。现在舟曲县绝大多数学生都搬进了活动板房上课。
活动板房外面是一层铁皮,里面仅是一层泡沫,御寒性差,室内室外一样寒冷。而往年,几十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教室里的温度比室外高,更利于抵御严寒。
据了解,由于舟曲县85%的村组位于自然条件严酷的半山和高半山地区,冬季十分寒冷,温度最低能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学生们仅在板房中烧一个炉子取暖,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温度。现在,很多学生都带着手袋在活动板房中上课。
郭永明表示,目前,全县共有寄宿制中小学校16所,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13476名,其中住校生6671名,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46.8%。虽然学生的校舍条件按照国家标准建设,但是由于学生家里贫困和地震的影响,学生的穿着和冬天盖的被子还是很薄。加上取暖设施匮乏,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是一个问题。
目前,舟曲县灾区的孩子仍在焦急等待可以抵御严寒的冬衣、被褥。
(通过藏人文化发展促进会捐助,请点击“慈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