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多在四川民族地区,西南民族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启动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专项科研工作,为民族地区灾后重建提供智力支持。
最近,该校民族研究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分别召开了地震灾后重建、四川民族地区灾后旅游重建等学术座谈会,有关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政府灾后重建政策的出台提供支持和参考。
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主要是羌族、藏族聚居区。西南民大各民族专家学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在区位地理、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制定区别于一般区域的重建规划。
由于此次地震对这些民族地区造成了较大破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式重建的可操作性较差,而且很可能会遭遇二次灾害。因此,该校专家建议,受灾民族地区的重建宜按照重构式重建为主、修建式重建为辅的原则进行。
对羌族历史文化进行抢救保护是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任务。专家们认为,文物古迹有较强的地域性,一般应采取就地修复保护的原则,对不宜就地修复的文物古迹可异地选址重建;在村镇重建中,应征求少数民族居民的意见,保留民族传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可在当地中小学设置介绍羌族历史文化的课程或课程内容;利用当地文化馆的力量收集、整理、出版羌族历史文化资料;建立羌族历史文化博物馆。
该校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教授表示,学校注意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把智力支持受灾民族地区灾后重建作为当前学校科研的重点。学校将积极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民族地区灾后工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支持师生申报相关课题,形成一批有参考价值、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灾后重建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