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清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的藏族妇女李利什吉“嘟嘟嘟……”吹起哨音,正在鸡舍里睡觉的草原鸡被惊醒后纷纷冲出鸡舍,飞奔在广袤的草原上。

       这样的“牧鸡”生活李利什吉已经度过了8年。

       青海湖乡所在的海晏县位于青海湖北岸,是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小块农业的县,也是环青海湖高原生态畜牧业重要生产基地。李利什吉就是全县2.16万农牧业人口之一。

       2001年为遏制环境持续恶化,青海省政府开始在三江源头推行禁牧政策。2011年该项政策开始在青海湖周边推行,当地牧民面临着生态保护和吃饭的矛盾,这也影响了李利什吉的生活。

       “2010年,我开始在自家禁牧的草场上养鸡,经历了多少挫折自己都记不清了,现在终于摸索出了草原养鸡的新路子。”李利什吉介绍,现在她成立了以“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农牧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合作社,为附近牧民统一发放雏鸡,统一配送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产品销售,鼓励他们在自家禁牧的草场分散饲养。

       2011年9月,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青海省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对2.4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对2.29亿亩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动态管理。而青海湖畔的海晏县牧民也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受益者。

       “虽然草原上不让放牧了,但青草和虫子成了鸡最好的饲料,而鸡粪又成了草原最好的养料,这样的循环发展,既节省成本,又生态环保。每年政府还给几千元草原补奖,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饲养员何秀芳说。

       李利什吉介绍,2015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了1800万元(人民币,下同),牧民们除了工资和分红,还有政府发放的草原补奖。

       据官方数据显示,海晏县禁牧草场208.6万亩、草畜平衡239.9万亩,减畜21.7万羊单位,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75元,同比增长11%。

       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拥有天然草地5.4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74亿亩。监测数据显示,与政策实施前相比,青海省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5.8个百分点,亩产鲜草产量增加13%。草原总体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出现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草原生态功能逐渐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