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湿地成鸟类栖息繁殖地。 西海都市报记者 海东 摄

  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省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发动民间力量,通过设立湿地生态管护员岗位,形成了政府与民间力量良性互动、共建共管、人退鸟进的新局面。

  每天早晨7时多,青海省玉树市隆宝镇措桑村一社的才仁多杰总会被黑颈鹤悠长而响亮的声音叫醒。 “这几年鸟越来越多了,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都多了起来,要是有事去玉树市住几天,没有这鸟叫声还睡不习惯呢。”才仁多杰说。

  隆宝意为有鱼有鸟的沼泽,是三江源腹地最集中的黑颈鹤栖息繁殖地,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高原湿地保护项目综合试点区。 2015年,才仁多杰被当地政府吸纳为湿地生态管护员,响应国家号召退牧还草,每月取领工资、持证上岗、履行保护湿地职责。

  通过培训,才仁多杰学会了利用高倍望远镜、照相机等工具进行野生动物监测。到候鸟繁殖季节,天不亮他就要骑上摩托开始巡逻、捡拾垃圾、劝导游客等等,直到傍晚才能休息。

  “过去我连这些鸟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如今对它们熟悉得如同我自己的朋友。”才仁多杰说。

  监测数据表明,在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数量由1984年的22只,增加到2016年的216只,斑头雁从原来的几百只达到1万余只,黑鹳、赤麻鸭、豆雁和其他鸟类资源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鸟类种群数量由原先的61种增加到目前的84种。

  据介绍,在三江源地区共有963名湿地生态管护员,他们分散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22个县(市)及可可西里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管护此间湖泊、河流和人工湿地面积2890万亩,平均每人管护湿地面积3万亩。

  “湿地生态管护员实行属地管理、行业指导、上下联动的办法,优先从扶贫移民户、困难户、无畜户中选聘。”青海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建海说,通过设置生态管护员岗位,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成为政府湿地保护工作的有效补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