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山
三江源鸟类
可可西里藏羚羊
青海省委书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3月21日主持召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这意味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即将公布,创新体制机制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呼之欲出。
三江源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
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年均出青海省水量共600亿立方米左右。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尤其是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高寒草原草甸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
三江源是全国32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一,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26.8%。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特有珍稀保护物种比例高,素有“高原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
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理思路,清醒认识面临实际
三江源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汝坤说:“在三江源头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国家层面上强化三江源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整体修复,有利于使‘中华水塔’永续传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1年11月,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范围包括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全部21个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20.13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副主任王湘国说:“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和建设工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缓解,取得了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有所扩大、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有所恢复以及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阶段性成效。”
“但是,生态环境整体退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冻土消融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实现‘整体恢复、全面好转、生态健康、功能稳定’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重道远。”王湘国说。
近年来,三江源因其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自然景观展示价值和历史文化原真价值,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
但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社会参与度整体上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平台。三江源地区自然条件严酷,传统草地畜牧业是当地主体产业,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窄,脱贫攻坚任务重,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互促共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杨汝坤说:“我们期待通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牧民群众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开展全民共享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实行特许经营,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博士何跃军介绍,三江源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内有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9种保护地类型,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
他认为,目前保护地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类型和保护目标跨行政区域划定,保护地管理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脱节,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管理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
以果洛州玛多县为例,玛多县有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这里有三江源管理局保护站、地方管理站,而且湿地、林地、农牧、渔业、风景区都有相关部门管理,重叠、交叉管理现象严重。
何跃军表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保护区功能优化重组,实现对三江源典型和代表区域内的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保护,统一用途管制,统一规范管理,有利于更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
解难题,各种办法正在酝酿
据王湘国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
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以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治多、曲麻莱3县和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区域。
杨汝坤分析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突出并有效保护修复生态。把握三江源生态特性与演替趋势,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采用先进适用的恢复和治理技术,维持并提升三大源头区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据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主任田俊量介绍,未来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按照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和利用价值将各园区划分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等不同功能区,实行差别化保护;按照山水林草湖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三江源二期、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项目,开展综合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的政策支撑,实行与国家公园体制相适应、有利于严格生态保护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构建保护野生动物长效机制,对牧民因保护野生动物继续减畜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设计生态旅游线路、环境教育项目,合理确定游客承载数量,实行门票预约和游客限制制度。把县域或重点城镇作为公园的支撑服务区,集中布局公共服务和访客接待、交通运输、自驾营地、医疗救护等设施,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对园区自然生态的干扰和影响。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副县长甘学斌说:“草地资源是国家公园的生态主体资源,也是当地牧民群众安身立命的依托。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核心是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将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牧民转岗就业、提高素质相结合,与牧民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
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负责人王孝发说:“几年前,为了保护好草场,很多地方用网围栏完全把草场给圈起来了,结果却发现,圈起来的草长势并不好,这不得不让人反省。因此,既要考虑草场地的保护,也不能让草原没有牛羊。要合理引导农牧民转变思路,转变增收方式,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场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是对草原最好的‘礼遇’。”王孝发说。
针对园区海拔高、交通不便,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强,管护难度大的实际,园区管理部门开始尝试将现有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岗位统一合并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负责对园区内的湿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发现报告并制止破坏生态行为,监督执行禁牧和草原平衡情况。
每个牧户设置一个管护岗位,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转变为保护生态为主、兼顾适度利用,建立牧民群众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
“ 在试点基础上,总结保护成效,适时对园区范围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实现对三大源头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杨汝坤说。
建机制,配套机构机制建起来
杨汝坤说:“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进行顺利的必要条件就是配套机构和机制要建起来。 2016年,我们将作好三个园区的规划,出台相关办法。”
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办公室主任名嘉说:“牧民很关注草原承包经营权和特许经营方式。因此,我们把生态体验、游憩服务和环境教育等实行特许经营的领域重点向当地牧民群众倾斜,并逐步向社会开放。”
除此之外,还有多项重点工作正在开展:
加强县域及周边重点乡镇公共设施建设,引导牧民向城镇转移就业,老人和小孩继续向城镇集中,让牧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国家公园建设发展带来的实惠,协同推进生态良好、牧民富裕、社会和谐,实现共同迈入全国小康社会。
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土地所有权全部为全民所有,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试点期间由中央政府委托青海省政府代行。
整合优化、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组建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依托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结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产权体制改革,将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委托管理局负责保护、管理和运营,行使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依法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
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筹措保障机制。据王湘国介绍,社会投资与捐赠制度、志愿服务机制、社会参与合作机制、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合作参与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需要建立健全。
玉树藏族自治州牧民白玛仁增说:“国家公园的建成,对家乡的草原来说,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必将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希望三江源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