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草民”展示挖到的虫草。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摄

 

冬虫夏草催生三江源“创富神话”
        35岁的诺布扎西已经多年不放牧了。十多年来,他怀揣着来自故乡的冬虫夏草,足迹踏遍了国内各大城市,将这种青藏高原的特产销往各地。
       他的老家位于人称“虫草第一县”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阿多乡。这里盛产虫体饱满、质量上乘的冬虫夏草。
       多年来的奋斗让诺布扎西收获不菲——西宁的两套住宅代替了祖辈们世代居住的黑帐篷,儿时放牧乘骑的马匹则换成了一辆三菱帕杰罗。
       在三江源地区,诺布扎西的致富故事并不稀奇。在他的故乡,一个9岁的小孩能利用50天的“虫草假”挣回自己一年的开销。
       冬虫夏草又到了采掘季节。在这里,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几乎都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涌入草山寻找“软黄金”。今年虫草价格又有上涨,一条虫体长约4厘米的新草每根收购价格达到40元左右。
       当地人说,若是按照这个价格,以每天挖掘40根,挖掘期40余天计算,一人能在“虫草季”获得六七万元的收入。若是运气好时,甚至能赚到10多万元。
       过去30年里,玉树虫草的价格涨了上千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陌生面孔涌进三江源。
       据了解,2005年前,杂多县每年在虫草季会引来近2万人的外地挖掘大军。外来者与产区居民矛盾频发。如今,该县已经严禁县外人员入境挖虫草。
       行进在治多县立新乡崎岖的乡村公路上,司机丹增多杰不停地感叹,同为治多人,但立新乡的百姓“命好得多”。
       作为治多县虫草的主要产区,立新乡各村收取的“草山管理费”使居民们能在挖虫草之外获得另一笔不菲的收入。乡长尼玛东珠介绍说,各村将草山管理费提留3%用作管理人员开支,其余全部平均分配给村民,去年最高的村每人分得2万元,最低每人分得2000元。
       今年,为了控制外来挖草人员数量,立新乡调高了管理费,对本县人员收取1000元至3000元,县外人员最高收取11500元。
       在玉树县云塔村三社,草山管理费的分配更加精细。他们将其中的20万元作为村级公益基金提留出来,用于整修道路和桥梁、举办节日庆典、缴纳村民的新农合医保,再将剩余钱款中的25%平均分配给村里持有草场使用证的村民,其余75%平均分配给村里每个人。
       “最初草原承包到户时取得草场证的人现在大多年老体弱,无法再挖虫草,这是为了平衡每个人的利益。”三社社长当周文德说。
       他告诉记者,目前全社140户人大约只有80户长期住在村里,近年来,由于收入的增加和子女上学的原因,许多人搬到了乡上或县城。他们将牛羊交给雇工放养,自己只在虫草季出现在村里。
       “现在的钱好像来得容易了,很多人就等着一年挖一次虫草,分一次管理费,放牛太辛苦,谁愿意干啊!”尼玛东珠说。让他感到担忧的是,万一将来虫草价格下跌,已经不再眷恋牧场的村民该何去何从。
       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也让哈秀乡党委书记西然江措感到忧虑。他说,虫草的产量也分“大小年”,基本隔年才有一次较好的收获。去年玉树遭遇雪灾,气温持续偏低,虫草产量大受影响。除去交通和管理费成本,忙碌了40多天的“草民”达瓦才仁只挣得600元。
       “虫草的价格会随着采挖季节的到来有些浮动,也会因为当年的产量变化,总的来说,现在还在涨。”诺布扎西对他的生意依然有信心,将来价格不好了,再作其他的打算。


5月19日,玉树县结古镇的牦牛广场上,虫草商贩展示刚收购的新虫草。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摄

 

当年曾成麻袋晾晒,如今产量已剧减
       达瓦才仁匍匐在近30度的山坡上,手中紧攥着一只把长50厘米的铁镐,眼睛在刚发出新芽的草甸上进行着地毯式搜索,寻找着冬虫夏草的踪影。
       9天前,他将家中30头牦牛交给了亲戚,带着帐篷、棉被、酥油、糌粑……驱车来到了位于长江源地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立新乡,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虫草采挖。
       虽然他的家乡索加乡与该地相距仅200多公里,却不见一根虫草的影子。
       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虫草,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它们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至47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木林中,以分水岭两侧最为集中。
       对于生活在三江源头的人来说,虫草是天赐的珍宝。近20年来,虫草价格的节节攀升,也使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在每年5、6月虫草采挖季期间变身为“草民”。
       在立新乡扎西村,虽然不是高产区,果沙家的牧场短短一周内已搭上了20多个帐篷。
       62岁的果沙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他曾帮着大人将一麻袋一麻袋的虫草放在太阳下晾晒,价格在15元左右一斤,那时候挖虫草的人很少,一天随随便便能挖到100多根。
       如今即使在高产区,一天挖上50根虫草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它的价格已经变成“舌尖上的黄金”——质量普通的1500条至1600条一斤的虫草每公斤价格约为10万元。900条至1000条的“极草”每斤价格突破15万元。
       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草民”涌向高原。在澜沧江的发源地,有着“虫草第一县”美誉的玉树州杂多县,每年5月中旬到6月底,全县下到8岁上到45岁的人几乎全部出动上山挖草,学校也会因此放上50天的“虫草假”。据了解,2005年以前,该县每年会引来近2万人的外地挖掘大军。“草民”们挖完后不回填草皮,乱扔垃圾,挖掘季后,草山变得满目疮痍,垃圾遍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秀山表示,虫草采挖时,如果不及时回填草皮,将使本来生态就极其脆弱的高原土地迅速沙化,年复一年堆积的垃圾将也对土壤、河流带来持续污染。
       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许多人相信这与在三江源地区进行虫草挖采造成草场退化有关。
       生态的恶化也使虫草产量大大减少。调查显示,在四川省若尔盖县,过去30年中虫草的产量下降了90%。杂多县的虫草产量也仅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三分之一。
       李秀山说,虫草的成熟依赖虫草菌,而虫草菌又是由成熟的虫草头部弹射的孢子长成。一旦过渡采挖,“冬虫”将失去变成“夏草”的机会。同时,草山退化将使蝙蝠蛾幼虫失去食物来源,无法生存。
       “回填草皮、杜绝垃圾污染、有序挖掘是目前实现虫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李秀山说。
       2005年,青海省、玉树州分别出台政策限制虫草挖掘。如今杂多县籍人员在县内跨界采挖,需要向产地乡政府缴纳300元“草山管理费”,县外人员严禁进入该地采挖。玉树州副州长何占录表示,此举不光为了保护县内群众切身利益,也是为了控制人口,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玉树县的虫草高产区哈秀乡,为了在虫草季保护草山,乡政府除了总量上控制进山人数外,“草民”在进山前需交纳100元生态保护押金,同时携带“虫草资源生态保护监督证”,“持证上岗”。民众一旦发现有人乱扔垃圾、砍伐树木、伤害野生动物、不回填草皮的行为,都有权在该证上划叉,“草民”出山时必须出示该证,一个叉扣30元,三个叉押金全扣。
       “不加保护而过分索取,只会让人们最后两手空空。”哈秀乡党委书记西然江措说。


5月19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青土村“草民”在多格拉山挖虫草。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摄

 

越贵越有市场?过去30年虫草价格涨了上千倍
       虫草商人罗松面带微笑地坐在结古镇牦牛广场的小摊前,4位妇女正熟练地用手中的毛刷刷掉虫草身上的泥土。
       临时搭起的“展台”上,数百条色泽明黄的冬虫夏草等候着买家的品鉴。他拿起一条“虫身”长约4.5厘米的虫草,向记者普及着虫草知识:“色彩要鲜艳,虫身要饱满,纹路要清晰,虫身上的子座要短,这样才是好虫草。”
       这条品相不错的虫草来自“黄河源头第一县”曲麻莱县,他以每根38元的价格从“草民”手中收购,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上,以4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前来收草的商人。经过几日的晾晒,新草内的水分被蒸发掉,一斤约含1700条,玉树市场的价格约为9万元一斤。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黄河源冬虫夏草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显琦迎来了一年中最关键的收购季。“今年的产量比去年高一些,价格却不降反涨,”他说,“去年25元一条的今年涨到了37元。”
       随着价格飞涨,许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伪劣虫草已在市场上屡见不鲜。缺乏统一的行业分类标准和定价,虫草的价格变得愈发难以捉摸。
       徐显琦的公司每年销售量约2吨,除了少量零售外,主要业务是向全国各大城市的经销商供货,身价一路走高。
       徐显琦说,他的公司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每公斤纯利润约2000元,“到了外地,经销商是论克卖,每公斤至少有15000元的利润。”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前门的同仁堂总店。古色古香的店堂中,虫草被置于非常显眼的位置,它们按照成色和大小被分为六个等级,每克价格从358元到820元不等,远远超过了黄金的身价。
       820元每克的特一级在玉树市场属800条一斤的级别。对于在三江源收购虫草的扎西东珠来说已是天价。这样的虫草从他手中卖出时是每斤16万元,平均每克320元。
       在过去30年里,冬虫夏草的价格涨了上千倍。一位长期从事收购虫草生意的中间商说,在上世纪70年代,在青海,一公斤虫草收购价仅几十元,几乎没人要吃。到了90年代中期,虫草终端售价涨到了一公斤2000元左右。而现在,虫草售价超过了30万元一公斤。
       “20年多前,虫草对于我们只是在晾晒场上随意捡一把嚼着玩的东西。不是什么美味,没什么稀奇。”扎西东珠说。
       据从事虫草买卖的商人介绍,冬虫夏草身价的暴涨出现在2003年非典期间。当年,每公斤虫草价格涨到了1.6万元。“那时有人称,虫草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甚至称能包治百病,一夜间它变成了‘神草’。”
       非典虽然过去,但是虫草的神话并没有随之消失,反而以每年50%甚至更高的速度上涨。到2007年,它的价格一度突破了20万元一公斤,在2008年短暂回落后,又一路飙升。虫草由此被称为“软黄金”。
       徐显琦也承认,虫草离谱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商家的炒作,一般购买虫草以送礼居多,普通老百姓较少食用。“现在有种现象,东西越贵越有价值,销路也越好。炒作的人就抓住这个心理,加上虫草产量减少,虫草价格就越抬越高。”徐显琦说。
       “今年的销量比往年可能会有所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有关。”徐显琦说。
       冬虫夏草俨然已成为一个商业神话,铺就了一批商人的发家之路。不过对于虫草的未来,有人已经开始担忧,“虫草价格泡沫太大,加上广告吹嘘的味道较浓,高档礼品市场的萎缩,能否继续‘疯狂’下去是个未知数。”


2012年6月2日,“草民”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尕羊乡挖虫草。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摄

 

“虫身上长草”并不稀奇
       “冬天为虫,夏天为草。只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酷寒雪域,人工不能培育”、“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癌、补肾等功效,被誉为治诸虚百损之圣药”、“神秘、稀缺、珍贵”……这是冬虫夏草广告宣传中常见的说法。
       近年来,这种中药材被吹捧得神乎其神,身价一路飙升,赛过黄金。然而,伴随着市场的疯狂追捧,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不少医学和科学界的专家认为,冬虫夏草并不神奇,甚至没有多大功效。
       “首先,它根本不是什么冬天为虫、夏天为草,动植物一体的神秘物体,说通俗一点,不过是虫体上长的一缕真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科普作家刘夙说。
       刘夙解释说,冬虫夏草属于麦角菌科植物,本质上是一种真菌。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夏季,虫子将卵产于地面,其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真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并导致幼虫死亡。到第二年春天,真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像一根小草。幼虫的躯壳与菌丝共同组成了一根完整的“冬虫夏草”。
       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古人不懂现代生物知识,才把虫草现象神秘化。“其实,真菌寄生在昆虫幼虫体上的现象,并不稀奇,生物上很常见。”
       方舟子指出,即使从中医上来讲,冬虫夏草也并非传统名贵药材。“《本草纲目》中并没有记录它,药典最早记载冬虫夏草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本草从新》,距今不过200多年历史。”
       记者在冬虫夏草出产地三江源地区采访时,当地牧民似乎对它也没有太多感同身受的神奇体验。“以前虫草不过是我们在晾晒场上随意捡一把嚼着玩的东西。”从事收购虫草的商人扎西东珠说。
       来自虫草产地青海玉树州治多县的藏药师青梅然丁说,在传统藏医学中,虫草往往只发挥药引的作用。据介绍,在青海省藏医院数百种复方药物中,只有一种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制剂用到了冬虫夏草。藏医药典《甘露本草明镜》中关于虫草的功效也只有一句话:“强身,补肾,用于治疗肝胆系统疾病。”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虫草主要成分为:虫草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此外,还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在方舟子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很平常。“蘑菇和虫草在成分上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蘑菇中没有虫草酸,但在现代医学里,虫草酸也很普通,没有证据表明它有神奇价值,在其他生物上也能提取到虫草酸。”
       方舟子补充说,“即使虫草酸有功效,在食用量如此之小的情况下,也很难发挥大作用。”
       刘夙认为,冬虫夏草的功效多记录于药典中,但这些功效还没有经过现代医学的验证,因此盲目地推崇它是很不科学的。
       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表示,他的患癌病人中常有人把昂贵的冬虫夏草当成救命稻草,这让他十分担心。
       “目前还没有足够科学证据表明,虫草对抗癌有作用。尽管有动物实验称虫草对控制癌细胞有一定效果,但这离临床试验还差十万八千里。据我从业几十年的经验观察,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功效。”纪小龙说,证明疗效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但冬虫夏草没有被验证过。
       “每当遇到穷苦家庭的子女为了孝敬癌症父母,竟将东拼西凑、维持活命的金钱去购买所谓‘高级神奇万能’的冬虫夏草时,就特别心痛。”纪小龙说,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反虫草的原因。
       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院长郭利平则表示,从中医经验上来讲,冬虫夏草的确具有一些功效,但相对广告宣传,的确被夸大了。“我在临床一线工作了几十年,很少给病人开虫草药方。不仅因为价格上不划算,而且很多中草药都具备虫草所谓补气、提高免疫的功效。”郭利平说,从中医上讲,虫草并非不可替代。
       方舟子曾撰文批评虫草的炒作。“商家利用它产自高原,产量较少等特殊性,把它神化,而它本身没有多少值得吹捧的价值。这属于虚假宣传,很可怕。”
       方舟子注意到,冬虫夏草是在非典之后突然被炒作起来的。“那时主要利用人们对非典的恐惧,它被冠以能增强免疫的名头,实际上不过是安慰剂作用。”
       针对市场的疯狂,2010年12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通知》,严禁使用冬虫夏草作为食品原料生产普通食品。近日工商总局也曝光了“藏达牌冬虫夏草胶囊”的虚假宣传。
       刘夙认为,冬虫夏草的疯狂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也欺骗老百姓花了很多冤枉钱,由此建立起来的商业神话,应该被打破。
       “冬虫夏草,不是中药的神话,而是科学的笑话。”刘夙说。


5月19日,玉树县结古镇的牦牛广场上,虫草商贩展示刚收购的新虫草。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摄

 

当年曾成麻袋晾晒,如今产量已剧减
       达瓦才仁匍匐在近30度的山坡上,手中紧攥着一只把长50厘米的铁镐,眼睛在刚发出新芽的草甸上进行着地毯式搜索,寻找着冬虫夏草的踪影。
       9天前,他将家中30头牦牛交给了亲戚,带着帐篷、棉被、酥油、糌粑……驱车来到了位于长江源地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立新乡,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虫草采挖。
       虽然他的家乡索加乡与该地相距仅200多公里,却不见一根虫草的影子。
       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虫草,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它们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至47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木林中,以分水岭两侧最为集中。
       对于生活在三江源头的人来说,虫草是天赐的珍宝。近20年来,虫草价格的节节攀升,也使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在每年5、6月虫草采挖季期间变身为“草民”。
       在立新乡扎西村,虽然不是高产区,果沙家的牧场短短一周内已搭上了20多个帐篷。
       62岁的果沙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他曾帮着大人将一麻袋一麻袋的虫草放在太阳下晾晒,价格在15元左右一斤,那时候挖虫草的人很少,一天随随便便能挖到100多根。
       如今即使在高产区,一天挖上50根虫草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它的价格已经变成“舌尖上的黄金”——质量普通的1500条至1600条一斤的虫草每公斤价格约为10万元。900条至1000条的“极草”每斤价格突破15万元。
       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草民”涌向高原。在澜沧江的发源地,有着“虫草第一县”美誉的玉树州杂多县,每年5月中旬到6月底,全县下到8岁上到45岁的人几乎全部出动上山挖草,学校也会因此放上50天的“虫草假”。据了解,2005年以前,该县每年会引来近2万人的外地挖掘大军。“草民”们挖完后不回填草皮,乱扔垃圾,挖掘季后,草山变得满目疮痍,垃圾遍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秀山表示,虫草采挖时,如果不及时回填草皮,将使本来生态就极其脆弱的高原土地迅速沙化,年复一年堆积的垃圾将也对土壤、河流带来持续污染。
       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许多人相信这与在三江源地区进行虫草挖采造成草场退化有关。
       生态的恶化也使虫草产量大大减少。调查显示,在四川省若尔盖县,过去30年中虫草的产量下降了90%。杂多县的虫草产量也仅为上世纪90年代的三分之一。
       李秀山说,虫草的成熟依赖虫草菌,而虫草菌又是由成熟的虫草头部弹射的孢子长成。一旦过渡采挖,“冬虫”将失去变成“夏草”的机会。同时,草山退化将使蝙蝠蛾幼虫失去食物来源,无法生存。
       “回填草皮、杜绝垃圾污染、有序挖掘是目前实现虫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李秀山说。
       2005年,青海省、玉树州分别出台政策限制虫草挖掘。如今杂多县籍人员在县内跨界采挖,需要向产地乡政府缴纳300元“草山管理费”,县外人员严禁进入该地采挖。玉树州副州长何占录表示,此举不光为了保护县内群众切身利益,也是为了控制人口,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玉树县的虫草高产区哈秀乡,为了在虫草季保护草山,乡政府除了总量上控制进山人数外,“草民”在进山前需交纳100元生态保护押金,同时携带“虫草资源生态保护监督证”,“持证上岗”。民众一旦发现有人乱扔垃圾、砍伐树木、伤害野生动物、不回填草皮的行为,都有权在该证上划叉,“草民”出山时必须出示该证,一个叉扣30元,三个叉押金全扣。
       “不加保护而过分索取,只会让人们最后两手空空。”哈秀乡党委书记西然江措说。


2012年6月2日,“草民”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尕羊乡挖虫草。新华社记者吴光于摄

 

“虫身上长草”并不稀奇
       “冬天为虫,夏天为草。只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酷寒雪域,人工不能培育”、“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癌、补肾等功效,被誉为治诸虚百损之圣药”、“神秘、稀缺、珍贵”……这是冬虫夏草广告宣传中常见的说法。
       近年来,这种中药材被吹捧得神乎其神,身价一路飙升,赛过黄金。然而,伴随着市场的疯狂追捧,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不少医学和科学界的专家认为,冬虫夏草并不神奇,甚至没有多大功效。
       “首先,它根本不是什么冬天为虫、夏天为草,动植物一体的神秘物体,说通俗一点,不过是虫体上长的一缕真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科普作家刘夙说。
       刘夙解释说,冬虫夏草属于麦角菌科植物,本质上是一种真菌。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夏季,虫子将卵产于地面,其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真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并导致幼虫死亡。到第二年春天,真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像一根小草。幼虫的躯壳与菌丝共同组成了一根完整的“冬虫夏草”。
       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古人不懂现代生物知识,才把虫草现象神秘化。“其实,真菌寄生在昆虫幼虫体上的现象,并不稀奇,生物上很常见。”
       方舟子指出,即使从中医上来讲,冬虫夏草也并非传统名贵药材。“《本草纲目》中并没有记录它,药典最早记载冬虫夏草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本草从新》,距今不过200多年历史。”
       记者在冬虫夏草出产地三江源地区采访时,当地牧民似乎对它也没有太多感同身受的神奇体验。“以前虫草不过是我们在晾晒场上随意捡一把嚼着玩的东西。”从事收购虫草的商人扎西东珠说。
       来自虫草产地青海玉树州治多县的藏药师青梅然丁说,在传统藏医学中,虫草往往只发挥药引的作用。据介绍,在青海省藏医院数百种复方药物中,只有一种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制剂用到了冬虫夏草。藏医药典《甘露本草明镜》中关于虫草的功效也只有一句话:“强身,补肾,用于治疗肝胆系统疾病。”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虫草主要成分为:虫草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此外,还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在方舟子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很平常。“蘑菇和虫草在成分上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蘑菇中没有虫草酸,但在现代医学里,虫草酸也很普通,没有证据表明它有神奇价值,在其他生物上也能提取到虫草酸。”
       方舟子补充说,“即使虫草酸有功效,在食用量如此之小的情况下,也很难发挥大作用。”
       刘夙认为,冬虫夏草的功效多记录于药典中,但这些功效还没有经过现代医学的验证,因此盲目地推崇它是很不科学的。
       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病理科主任纪小龙表示,他的患癌病人中常有人把昂贵的冬虫夏草当成救命稻草,这让他十分担心。
       “目前还没有足够科学证据表明,虫草对抗癌有作用。尽管有动物实验称虫草对控制癌细胞有一定效果,但这离临床试验还差十万八千里。据我从业几十年的经验观察,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功效。”纪小龙说,证明疗效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但冬虫夏草没有被验证过。
       “每当遇到穷苦家庭的子女为了孝敬癌症父母,竟将东拼西凑、维持活命的金钱去购买所谓‘高级神奇万能’的冬虫夏草时,就特别心痛。”纪小龙说,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反虫草的原因。
       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院长郭利平则表示,从中医经验上来讲,冬虫夏草的确具有一些功效,但相对广告宣传,的确被夸大了。“我在临床一线工作了几十年,很少给病人开虫草药方。不仅因为价格上不划算,而且很多中草药都具备虫草所谓补气、提高免疫的功效。”郭利平说,从中医上讲,虫草并非不可替代。
       方舟子曾撰文批评虫草的炒作。“商家利用它产自高原,产量较少等特殊性,把它神化,而它本身没有多少值得吹捧的价值。这属于虚假宣传,很可怕。”
       方舟子注意到,冬虫夏草是在非典之后突然被炒作起来的。“那时主要利用人们对非典的恐惧,它被冠以能增强免疫的名头,实际上不过是安慰剂作用。”
       针对市场的疯狂,2010年12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通知》,严禁使用冬虫夏草作为食品原料生产普通食品。近日工商总局也曝光了“藏达牌冬虫夏草胶囊”的虚假宣传。
       刘夙认为,冬虫夏草的疯狂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也欺骗老百姓花了很多冤枉钱,由此建立起来的商业神话,应该被打破。
       “冬虫夏草,不是中药的神话,而是科学的笑话。”刘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