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阿里的风沙

    2011年9月19日中午时分,海拔超过5100米的阿里高原革吉县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约300只羊,在山坡上吃草,黄草稀稀拉拉,羊群走得飞快。冰雪融化的溪流,从羊群中穿过。

    这里是一个夏季牧场,牧民都来自革吉县江巴乡,因人烟极为稀少,牧民对我们的到来很是警惕,毕竟这里一个月都很难见一辆车经过。一位三十多岁的大汉走出帐篷,将狗唤到跟前,没有叫我们进帐篷的意思。匆匆聊了几句,我们就离开了。

    翻过这座大山,革吉县雄巴镇就近在咫尺了。上午11点,阳光普照下的高原,依然清冷。阿里高原位于西藏高原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600-5100米之间,没有一棵树,一年四季风沙很大。

    气象资料显示,阿里高原和相连的藏北高原年均风速3.8米/秒,平均每年有100天以上的时间刮大风,每年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超过了7天。专家判断,其严重度超过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尘源区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原相当。因此,西藏高原尤其是阿里、藏北一带,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区,也是我国第二个主要的沙尘暴源区。

    西藏北部高原(阿里高原和藏北高原)形成的沙尘暴,不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沙尘在西风急流的作用下,除一部分在地表沉积外,其余大部分被吹扬到空中,纷纷扬扬降落沉积到下游地区。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长江流域、华南地区甚至东亚地区,都能找到来自高原的粉尘物质。阿里地区的沙化,已经影响到大半个中国的气候。

    据一份2005年前后调查资料显示,总面积为1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里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达2.9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25.16平方公里。近15年间,极重度、重度沙漠化土地增加了96平方公里,且年均增速为2.51%,属于沙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阿里、阿里,一个曾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如今黄沙漫天。沿途除了什么都没有的白土滩,就是戈壁滩,或是铺着一层浅黄色植被的山坡。这种无趣而压抑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昆莎机场。昆莎机场近期才通航,机场修建在一个新农村示范基地。

    从机场翻越约100公里的山路,到达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狮泉河镇内,楼层不高但是鳞次栉比,内地所能见到的品牌,在这里都有专卖店。阿里北靠新疆喀什,西与印度接壤,因此,其首府狮泉河成为中国西部边疆一个重要城市。

    狮泉河背靠山腰,但这里的沙化也很严重。在灌木丛消失的地带,风起沙涌,流沙蔓延,沙丘很快侵入狮泉河镇。流沙越过挡沙墙掩埋至屋顶,就连街道上的沙尘,也堆积至0.2-0.6厘米的厚度。尤其春冬季节,街上沙土弥漫,出外一趟,回到家里,满身沙土。家中门窗虽然紧闭,但一场风后,室内也会落下厚厚一层沙土。这样的状况每年基本要持续100天左右。

    90年代,当地政府宣布禁止砍伐。90年代中后期,国家投资建设狮泉河镇防沙治沙工程,目前,初步控制城市边缘的沙害。但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燃料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砍伐现象在郊区和乡镇依然普遍存在。这或许依旧是狮泉河谷一带风沙灾害的最大诱因。

    阿里地区基本为牧区。1960年,常住人口为3.717万,2002年增至7.41万人,预计2020年将超过10万人。时代周报记者一路调查发现,随着通往阿里地区公路建设的日益完善,前来阿里谋生的人将越来越多。

    阿里高原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导致环境愈发脆弱,对人类的干扰亦更为敏感。阿里高原的生态好比一个瓷娃娃,看起来结实,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打碎。对于它的生态恶化,我们目前仍然没有任何根本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