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时候还牧草青青,一个冬天过后草场就变成光秃秃的沙地了
◎按现有的沙化速度,未来10年川西北沙化地规模将达95.38万公顷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美丽的川西北引人入胜。然而,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连接大西北与大西南的关键走廊,川西北近年来却越来越受到沙化的困扰。
10月底,继2007年的科考后,省林业厅再次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深入若尔盖、红原、石渠实地考察、“把脉问诊”。11月11日,一份《四川省川西北地区沙化科学考察报告》在成都通过专家评审。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刚常年在若尔盖、红原等地从事草原生态保护研究,去年他在若尔盖的麦溪乡亲眼见证了一个牧场的消失,“夏天的时候牧草青青,牧民还在此放牧,一个冬天过后,草场就变成了光秃秃的沙地。”
根据四川省沙化荒漠化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石渠的沙化土地从1999年的297389.5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371469.4公顷,其中露沙地占到98.33%。
《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川西北地区的沙化土地总面积为82.19万公顷,占地区幅员的3.56%。“这次科考和上次相比,虽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动,但总体上沙化面积处在上升趋势。”科考队队长、省林科院研究员王金锡说。
如果按现有的沙化速度推断,未来10年川西北沙化地规模将达到95.38万公顷,相当于损失四川省内地两个中等规模县的土地资源。
沙化带来的不仅是草地的退化。据《四川省水资源公报》(1997―2009年)所说,前6年川西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年平均为283.52亿立方米,而后6年则降为258.25亿立方米,12年间呈总体减少的趋势。
湿地和湖泊也面临萎缩。通过卫星图像及地形图资料结合实地调查表明,1985年若尔盖县牧区有17个湖泊,总面积为2165公顷,而15年后已经有6个湖干涸了,总面积只剩下132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