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绿色保姆”
春日的阳光照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朵什乡各条山路上还未化尽的雪地上,显得格外耀眼。3月14日11时,朵什乡旱泉沟村的村民曹清和妻子徐国英正在自家的日光温棚里忙碌着,仔细地采摘着长熟的人生果。
“以前,我们家在山上山下总共有9亩多地,如今,山上的6亩多地已经退耕种树了,2006年的时候我们在山下的这3亩多地里搭了两个大棚,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收入比以前在山上种旱地不知要高多少倍哩!”徐国英感慨地说:“原来地里种粮食,年景最好时也只能收3麻袋多粮食,还不如这2个大棚哩!现在家里的生计全靠它了。”
走进朵什乡旱泉沟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示范区,放眼望去,一道生态屏障起伏在群峦之中。天祝县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得满山遍野枝草茂密,生机盎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石羊河流域上游,境内的水源涵养林是石羊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支撑石羊河的8条支流中,有6条发源于天祝县境内,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绿色保姆”。为从源头上治理石羊河流域,该县加大了造林力度。目前,该县共完成人工造林3.8万亩,封山育林7.6万亩。全县现有森林面积达到410.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26%。
过去,农业与林业、牧业与林业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该县通过退耕育林、退牧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措施,使得人与林、人与畜、畜与草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
据天祝县林业局副局长张宏林介绍,以前的天祝县有不少小煤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是为了保护涵养林,小煤窑在最近几年里已经全部封停了。
在石门镇马营坡生态移民安置区,一排排带着藏族风格的大红瓦房煞是惹眼,一家房屋的主人石占忠热情地将记者迎入他的家里。记者看到,他家的客厅里摆着两排整洁的新沙发,地面铺着淡红的瓷砖,四面的墙壁都进行了豪华的装潢,家里各种家用电器是应有尽有。
“过去,我们住在山里的煤山沟,生活可没有现在的这么方便,做饭、烧水要上山砍柴或挖些碎煤;山里路不好走,吃水、购物都得走2公里路靠驴到山下去驮,遇上下雨下雪根本没办法出门!”石占忠说,如今政府给我们补贴建好了院落,盖了新房子,迁到山下,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了,每年还有万把元的收入,真是不比不知道啊!
据介绍,天祝县的9个乡镇的8.58万人生活在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和林缘地带。为了保护水源涵养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生态移民。按照“合理流向、农民自愿、积极稳妥、讲求实效”的原则,近年来该县累计实施生态移民2.3万余人,退出耕地5万余亩、草原近8万亩,移民迁居后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天祝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以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为重点,通过项目支撑、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植树造林、劳务输转、结构调整等多种举措,形成生态综合治理新格局,努力构筑石羊河、黄河两河流域生态屏障。该县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造林10.8万亩,退耕还林7.27万亩,封山育林33.8万亩,全县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07%和183%,保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同时,坚持走科教兴林的路子,开展科技试验示范20余项,建立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1处,引进高新技术2项,引进新树种(品种)15种。为切实加强石羊河流域源头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自2000年以来着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封山禁牧、流域综合治理、双龙沟综合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朵什乡旱泉沟流域建成了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示范区3.3万亩,完成退耕还林3.6万亩、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7.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万亩,使石羊河流域源头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