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以世界上最脆弱的土地,孕育了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天堂;藏传佛教,以近乎严苛的教义,守护着高原上生命驰骋的乐园。这种极端的对比如何成为奇迹般的结合,在气候急剧变化的今天,奇迹如何继续?关注这里,人类也许能获得救赎。
2009年12月28日,记者采访了在西藏工作过40年,曾担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的曹自强。75岁的曹老精神矍铄、乡音不改,面对年轻的记者,用最易懂的语言介绍精深的藏传佛教,用亲切质朴的话语表达对西藏发展的坚定与乐观。
藏传佛教,拥有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藏传佛教如此理解世间万物的因缘际合,也如此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当记者问到藏传佛教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时,研究了藏传佛教一辈子的曹老,随口就能用河南话说上几个例子。
“藏传佛教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相当重视。西藏的环境很脆弱,但它的生态又保护得非常好,这和藏传佛教的教义有很大关系。一个来说,藏传佛教修炼到深层次,要求非常安静。寺庙的环境都保持得非常好,树、水、山林三个条件都具备,跟自然很好地融合。”
在藏传佛教里,生命要想升华到菩萨和佛陀这一最高人格境界,身体必须远离繁杂,潜入深山幽林闭关修心。青藏高原的冰雪高山、澄澈大湖、翠绿山林等正是理想的修习道场,念青唐古拉山、岗底斯山、玛旁雍错、纳木错等一些神山圣湖更被尊崇为具特殊法力的圣地,被视为护法神和本尊的驻锡地。
寺院或选择在有山有水有林有草之地,或在建成后,种草植树,精心养护,各处寺院都拥有大片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与肥沃的土地。
青藏高原给予藏传佛教一片净土,珍爱这片净土成为藏传佛教天然的使命。这是藏传佛教带给人类的智慧。
“另外,宗教里有很多戒律很多禁忌,像不准杀生,不仅保护动物,还要保护植物的生命。这些都对生态起到了保护作用。”
藏传佛教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戒律之多之严让记者震撼,随手拿出一条都是令人钦佩的生态智慧与生命哲思。
不准杀生是所有戒律中首要的一条。藏传佛教认为,人是生物的一种,是生命轮回的一环,与众生平等相处,不能以自己的需要去判断其他生命存在的意义。
这些戒律已经由强制变为内化,成为藏传佛教影响下的西藏人民本能的思想和行动。西藏脆弱的生态系统就是这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放纵私欲的膨胀,丰饶的土地渐趋贫瘠,节制个体的活动,贫瘠的土地也会富有。藏传佛教的戒律或许是对工业文明最好的反思,是对人类生存有力的启示。
神圣隐退的惩罚
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西藏高原的气温是中国全国气温上升水平的4倍多。
环境变化让西藏成为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藏传佛教也面临着无可奈何的变化。
“以藏族的神山来说,温度升高,冰雪融化,对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像珠峰和冈底斯山,是神山,融化了怎么办,他们心目中的神山就不存在了。”曹老说。
一座神山为何会因冰雪的消失而失去神性?
神山山体气势磅礴,山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时神秘莫测,晴空无云时熠熠生辉,他们的神圣是由视觉进入心灵的。
也许我们还能从神山的神话中找到答案。
雅隆河流域孕育了藏族人最早的先民,这里的雅拉香波雪山是西藏地位最高的神山。雅拉香波神山被认为是白牦牛的化身,他也是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神人,骑巨大白色牦牛,左手持有五色彩丝旗的短矛,右手拿水晶制作光芒万丈的利剑,嘴和鼻孔中不断喷射出雪雹,统率十亿战神,忠实地守护着雅隆地方的安危。
白色、水晶、雪雹,无一不显示着冰雪的神圣和力量。
如果冰雪消失,这些神圣和力量依附何处,信仰归于何处?
伴随神圣力量的减弱,是冰雪融化带来的灾难。西藏的高原被称作“江河源”、“生态源”,亚洲许多重要河流包括长江、湄公河和恒河均发源与此,为超过10亿人提供水源。如果这些冰川消失,造成的灾难可想而知。
自然的神圣往往缘于她以博大和丰盛护佑了人类与万物,值得人类以尊敬的心相待。当人类剥除神圣,以征服为乐时,自然也失去了护佑的力量。
当宗教信徒指责灾难是神的惩罚时,我们从中获得的难道不是自然的警示?
“无常”中保发展护环境
“无常”在佛教中是说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
曹老用“无常”来指称变化不可避免,藏传佛教对社会和环境必须调整适应。
西藏“不能世外桃源,不开放不可能,全球化谁也阻挡不了。与其消极地抵制,不如积极应对。”曹老坚定地赞同西藏的开放,他在这里生活了40年,他把一生献给了西藏。他熟知西藏的今昔,见证了西藏的变化,体验到西藏人民的需求,也深信中国政府在西藏环境的保护上从来不敢疏忽。
在他看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藏传佛教,三者要协调,需要动用三方力量,即政府、藏传佛教和公众。
“全球环境发生变化,西藏肯定要受到影响。但现在来说,西藏仍然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地区。中央政府对环境非常重视,要求很严。西藏有好几个自然保护区,占它面积三分之一。在发展中有些消极影响,很正常,哪能说只有好的。关键是工作怎么跟上,发扬好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管理,把不好的压到最低限度。”
“以藏传佛教本身来说,是一个变的教义,它叫‘无常’,无常就是都在变嘛,这在藏学界观点很明确。藏传佛教不能提倡圆的东西,法轮是圆的,其他的不能是圆的。像汽车轮子就是圆的,达赖开始不接受,但他不坐汽车不行啊,他就要改变。这种例子很多,社会在发展,宗教自身就提倡调整,一直到现在都在调整。”曹老说,“关键是怎么变,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藏传佛教的教义,这个要探索。拿旅游开发来说,要看到旅游发展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好好管理。寺庙自身怎么样通过管理与寺庙的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管理应该调整,环保的观念也应该进行一些调整。”
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开发太阳能让西藏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环境。然而,在太阳能灶开始推广给农牧民时,遭到了很多拒绝。太阳崇拜是西藏宗教的普遍崇拜,“太阳”的能量不能被轻易动用。经过推广人员的耐心劝说和太阳能带来的切实无害的好处,太阳能灶被接纳了。如今西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施太阳能专项计划的省份。
国家重视,藏传佛教本身进行调整,而公众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2009年西藏旅游再度出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仅十一月份接待游客人数就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160%。西藏在加强宣传,改善旅游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调整应该是相互的,信息的传播应该是双向的,不同群体间信息的良性互动能促成相互理解和尊重。藏传佛教中的环保思想需要为更多人所了解,进而尊重宗教信仰,自觉而积极地珍重西藏的环境。
对此,曹老深有体会,“对去西藏的人首先要多说说基本风俗习惯和宗教上的一些禁忌,这样的话不会跟当地群众造成一些矛盾、不协调。我们去的人学学这些,注意了,他们那边的人也多调整调整,为了发展,双方努力,保持和谐。”
西藏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党和国家对西藏发展的英明决策、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加上西藏各族群众的努力,是西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智慧将不断发挥自己的特有作用,为创造一个既持续发展又保护生态的西藏奇迹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