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百科全书》作为给2月2日“世界湿地日”献礼于近日面世。《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由湿地国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北京晁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策划与制作的。《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湿地科学和湿地状况的现代百科全书,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副主任为中国湿地领域顶尖科学家李文华、蒋有绪、郑光美、刘兴土、马建章院士。《全书》以“普及湿地知识、介绍湿地状况、树立保护意识、促进湿地利用”为目的,着眼于唤起人们对湿地问题的重视和保护。

湿地是具有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为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湿地”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山海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有48条河流。古人称湿地为“薮”或“泽”或“海”,《吕氏春秋》记载古代中国有“十薮”,其中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在这些山泽之间,形成千里沃野,河流两岸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水利条件,华夏民族原始部落逐水草而居,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

今天“湿地”依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食品资源,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和能量来源。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湿地”是内陆渔业,甚至是农村人口所能获得的首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改善人类福祉以及减轻人类贫困的服务。

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环境不断恶化。21世纪之初,联合国有关报告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至少一半的湿地面积由于开发和改造而丧失,这些湿地支持着1万余种鱼类和4000余种两栖动物的生存。在亚洲,湿地长期被用做种植稻米或其他农作物,已经令许多原始湿地体无完肤。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湿地,因为河流开发建坝蓄水而得不到更多水量的补充逐渐走向消亡。在北美洲、欧洲、前苏联,139条最大的河流水系受到水坝等人为的干扰。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和丧失,将损害当地社区和个人的健康和福祉,并阻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以来,地球平均温度比19世纪升高了0.4℃至0.8℃;海平面已上升15至50厘米,其中湿地遭到破坏是全球变暖的影响因素之一。保护和恢复湿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湿地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储存,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日益关注,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加强湿地保护工作。例如,高原湿地常被称做“世界水塔”,这类湿地的保护是全球湿地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原湿地是恒河、印度河、湄公河、长江和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其流域人口超过10亿,湿地国际等国际组织与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政府合作,采取多项措施保护这一地区的高原湿地。为保护青藏高原湿地,中国在青海省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4处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15.8万平方千米;在西藏自治区建立了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5处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34.38万平方千米。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 《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编委会说:“关注湿地,关注生态,就是关注人类自己;保护湿地,保护生态,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