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丰美的季节里,大家都惊叹于藏北草原的广袤和清新。但是在那铺向天边的绿色后面,有一些不能忽视的“消失”真相。
作为中国传统五大牧区之一的西藏自治区,近年来的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灾害性天气、草原病虫害和草场超载放牧等因素已经使得半数以上的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
西藏高原以高寒干旱的环境为主,热量、水分和氧气不足,林灌、草地等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很低,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恢复。
半数以上草原处于退化之中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了解到,西藏自治区草原总面积为12.3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9.9亿亩,而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已经达到6.5亿亩,超过了草原总面积的50%。其中,重度退化草场面积为1.5亿亩,中度退化为2.1亿亩,轻度退化为2.9亿亩。
以那曲地区为主的藏北草原退化趋势更为明显,6.4亿亩可利用草原中,已经有5.2亿亩处于退化中。其中中度和重度退化的草场面积达到2.7亿亩。
那曲地区农牧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那曲地区草原还在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继续退化。草原退化的现状和趋势成为制约那曲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记者在藏北草原上的许多地区看到,黄色沙地因为草原植被破坏而裸露在外,大风天气扬起的黄沙使得草原上能见度偏低。草地上遍布大大小小的鼠洞,啃食草根茎的高原鼠兔不时从鼠洞窜出来到草原上“肆虐”。
草原上的牧民正在承受“失草之痛”,他们的生活和生产也正在因为草原的退化而发生变化。藏北草原上那曲镇德吉乡的77岁牧民平措说:“这两年草场的草明显少了,尤其是到了冬季,仅在自己承包的草场上割的草不够牛羊吃,还要到别的地方买一些。”
平措说,早些年“哪里有草就把牛羊赶到哪里”,没有深切感受到草原退化。自从草场承包制度实施以后,牛羊只能在自家的牧场上放养,现在明显觉察到了草在变少,质量降低,开始不够牛羊吃了。
“天灾人祸”危急草原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畜牧处副处长郭晓东说,自然、人为和生态等原因造成了目前西藏天然草原退化明显的状况。近年来,西藏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加快,雪灾较以往更加频繁,年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到30天以上。藏北地区近10年来平均气温增高0.4摄氏度,平均降水量减少了41.6毫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例达到1比4.5,这样的气候条件不利于草场的生长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
牧民的超载放牧情况更是加剧了草原的退化。长期以来,牧民主观追求牲畜数量,惜杀惜售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加上缺乏科学合理使用草地资源措施,草畜矛盾日益严重,特别是冬春草场的超载问题突出。
而近年来草原上出现并愈发严重的生态灾害成为遏制草原退化必须面临的新课题。郭晓东说,草原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被破坏,高原草原建群种和优势种严重缺失,毒、害草种类增多,大量的棘豆、黄芪类毒草出现。藏北草原的那曲地区,现在有毒有害草类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约80%,而优质牧草显著减少。
草原上鼠害近年来不断加重,据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对青藏铁路沿线草地鼠害的实地监测显示,高原鼠兔平均总洞口数为76.6个/亩,有效洞口率为23.6%。高原鼠兔通过推土、掘洞破坏天然草场的有序演替过程,在草皮下使鼠洞连接成网,从而造成草皮在外力作用下不断塌陷,导致草原结构的退化。此外,西藏蝗虫灾害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去年蝗灾发生面积超过200万亩,蝗虫密度每平方米平均50-150只,最高密度达到了每平方米300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