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认真地在林芝、山南的珞巴族聚居的乡村进行了田野调查,最初的目的是挖掘和传承民族地区文化,但随着项目的开展,又考虑到解决民族地区就业、产业扶贫的问题,要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不离开原住地去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参与设计、发挥他们的创意。”2月4日下午,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介绍会上,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政府代表冀卫军介绍道。

       据介绍,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最早源于2010年文化部非遗司的“生产性保护项目”,为此,相关团队在西藏工作已经工作了5年多,创立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西藏模式”。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当地从事手工艺的村民不用离开家就有稳定的收入,这样的精准扶贫,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帮助。记者了解到,真巴村早期按天记工资,一人一天30元,一个月大概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杰德秀沟里有一个大姐,设计的氆氇图案十分漂亮,她每织一块地毯,就可以得到3000块收入。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对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促进群众增收和保障基本生活、适应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把一个倒闭了19年的毛纺厂的技术都盘活了,还有一部分工作就是像珞巴族村民在家里,不用离开家自己就可以创造,还保留原有的工艺。我们教会真巴村村民使用厚料机,现在他们已完全可以按流程处理订单。”冀卫军说道。

       该项目也增加了当地大学生回到家乡工作的意愿。冀卫军介绍说,那些准备毕业后去拉萨找工作的大学生,现在也开始想要留下来,如果可以不离开家,也可以有不错的收入,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也让西藏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