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驱车沿着国道568线一路向西,广袤的大地一片苍翠,一栋栋藏式风格院落点缀其间。

       干净的村落、热闹的集市、特色的民宿、村民脸上淳朴的笑容……

       这里是让无数游人停驻脚步的地方。

       这里就是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村。如今到过这里的人,大概不会想到,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处与游人擦身而过的普通牧区村落。

       黑力宁巴村位于夏河县西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草场面积10.07万亩,各类牲畜8435头(只),主要养殖奶牛和牦牛;耕地面积9958亩,主要种植高原青稞、油菜和燕麦;辖8个自然村319户2052人,农牧民党员65名。

       改变发生在2018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结合全州推进的“一十百千万”工程,这里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浓厚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被州委州政府确定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和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从规划图纸到高标准施工,不到两年,这里就蝶变为了集乡村集市、藏民俗风情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

       改变不仅解决了曾经脏乱的村容村貌,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思想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

       村民拉毛草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投资建设,她和邻居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式藏寨。“政府的领导说了,让我在家里开办农家乐,我们可以靠旅游挣钱。”

       和拉毛草不同。今年19岁的南卡东知,英俊黝黑的脸上还流露着少年的稚气。17岁中专毕业后,原本打算外出打工的他,看到家乡发展起了旅游业,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与家人一起入股经营起了一处观景台。从2019年起,他们家就已经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营地里的黑牦牛帐篷都是当地牧民纯手工制作,帐篷内的摆设、用具,也都尽可能还原了牧民生活的原貌。”介绍起村子的旅游项目,南卡东知显得无比骄傲。

        如今的黑力宁巴村正在依托已建成的观景台,联动周边村庄,将村落观光、藏寨体验、景观观光、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稳扎稳打地探索打造568国道草原精品旅游风情线上一处集藏式民宿、骑马射箭、观景观演等藏族村落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专业村集群。

       “种牧草、养奶牛,保生态、兴旅游,学技术、搞劳务,抓教育、谋长远。”按照这个发展思路,黑力宁巴村以党建领航,全民参与,逐步形成了“党员带、群众跟、兴产业、护生态、勤致富、促振兴”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全民参与、全员保洁、全域治理,危房、水厕、棚圈改造实现全覆盖,黑力宁巴村做到了村内村外、房前屋后、河道水域、公路沿线干净整洁,全面消除了“脏乱差”、实现了“洁净美”。

       在此基础上,黑力宁巴村抢抓生态文明小康村、“一十百千万”文化旅游标杆村建设、“五无甘南”创建的有利契机,全体村民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投工投劳、拆违治乱,村庄实现了特色风貌提升、村内巷道硬化、公共设施配套、垃圾分类处理的目标,家家完成了房屋改造提升的要求,户户达到了“六化七改三治两分离”的标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彻底好转,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辟了乡村旅游和环境革命互促共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局面。

       如今的黑力宁巴村旅游设施健全完善、花田花海形成产业、家家户户成为民宿。新建成的旅游接待用房、帐篷营地、藏戏馆、观景道路、传统生产生活风貌展示区、乡村集市、停车场、藏家民宿等20多项工程,不仅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蝶变,更让该村的文旅产业形态得到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正是黑力宁巴村践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2020年,黑力宁巴村农牧民年户均旅游分红5000元,户均旅游收入2万元左右,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万元。

       生态优美宜居、产业兴旺发达、乡风文明淳朴……在草原深处,黑力宁巴村正在将自己的蝶变之路写进乡村振兴的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