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青藏高原东缘已有秋的凉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游客纷至沓来。

  趁着人流最旺,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揭牌仪式在冶力关镇旅游区游客中心举行。走进面积800平方米的展馆,马识途、刘斯奋、石楠、王巨才、廖奔、高洪波、莫言、吉狄马加等近百位当代作家的100余幅书画作品一一展现在眼前。这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当代作家书画为主体的常设展馆。

  文化为旅游铸魂赋能,冶力关中国当代作家书画馆的开馆,让临潭在秀丽的山水风光之外,更添一份文学与书画的魅力,这是中国作协持续在临潭开展各类文化帮扶、努力拓展成效的又一成果。

  崔沁峰两年前受中国作协选派,到临潭挂职副县长。他告诉记者,在持续的文化帮扶之下,以文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作协与临潭的共识。

  抚摸着红土夯筑的、斑驳的城墙,穿过古堡门,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600余年的历史在红堡子里折叠。古堡里目前散住着几户人家,其中一个院落紧挨北城墙居正中,有近百年历史,当地人称为“刘氏民居”,居住者正是红堡子最初建造者刘贵的后人。明洪武年间,刘贵随军征讨至此,平叛后奉命留下,屯守边关。安徽六安老家的亲人随之迁来,这一住就是600余年。为了安抚、激励刘家后代,明朝皇帝先后下了三道圣旨,圣旨至今保留在民居内。

  城堡是我国古代的防御性建筑,而土堡则是大西北古堡常见的形态。临潭古称洮州,自古就是“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的要冲。明洪武年间,为屯边守疆,朱元璋派大将军沐英、李文忠、金朝兴等来此筑造洮州卫城,建成一座城墙达5公里的恢宏城池。作为其“卫星城”之一,红堡子也随之诞生,它是目前临潭县保存最完整的古堡,有完整的传承记录。2016年,红堡子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挂职期间,崔沁峰多次造访红堡子,了解到村里想创建村史馆,展示红堡子独有的乡村民俗记忆和刘氏家族的家风传承,以文化为先手棋,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崔沁峰随即向中国作协办公厅汇报,中国作协提供了帮扶资金支持,并助力红堡子村打造文化振兴示范村。

  村史馆于今年顺利开业,红堡子也开启了创建国家级2A景区的步伐,并打出了“中国第一百户堡”这一文化标识。目前,村史馆内陈列着刘贵将军征战图、刘氏家族族谱、三道圣旨内容校注,还设有洮绣服饰等洮州民俗工坊、本村著名作家刘魁画作展览室等。

  采访中,崔沁峰告诉记者,在挖掘地域文化上,中国作协充分发挥了其作为文化单位的优势,先后组织多批中国作家采风团,70余位文学名家陆续来临潭采风,围绕自然、人文写下30余万字文章。此外,作协还培养临潭本土作家35名,2名成为中国作协会员,1名被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录取,10名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帮扶临潭25年以来,临潭已成立作家协会、洮州诗词楹联学会等7个文艺组织,文学创作队伍累计300余人,出版各类作品集累计100部,他们用纸上华章歌唱临潭,记录发展,成为临潭对外发声的最好宣传。临潭县已经成甘南乃至甘肃省的文学重镇,2020年被授予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作家们的挖掘和抒写让临潭很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民间文化焕发新生,成为未来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容资源,“万人扯绳赛”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代表。

  临潭县委书记杨永红说,中国作协自1998年帮扶临潭以来,与临潭一道探索出“文化润心、文学助力、扶志扶智”的文化帮扶思路,在助力临潭文旅发展,打造临潭品牌形象上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