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能看到绚丽的植物景观、广袤的高原草甸和大气磅礴的峡谷风光,观照内心,与天地共同度过静谧时光;在这里,你能跳起热烈而奔放的锅庄圈舞,看神秘而狂野的尕南藏戏,欣赏原生态的悠扬歌声,品味独特的民族风情;在这里,你还能循着革命历史,拜访革命先辈们战斗和工作的痕迹,感受长征红色文化的气韵……
这里是“宝藏之地”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近年来,马尔康市以“首位城市”的担当,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规划为先行、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关键,推动生态、旅游、文化相融互动发展,全力推进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生态铸基——
绘就绿色马尔康新画卷
2023年1月,马尔康市市民惊喜地发现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公交车替代了以往的“破旧小”公交车出现在街头,成了嘉绒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公交站台不少市民正有序排队上下车,市民彭措罗尔伍经常乘坐公交车接孙女放学回家,他一上车便称赞起来:“现在出门我都坐公交车,方便又环保。”
“相较于燃油公交车,新能源公交车能耗大幅下降,减少了环境污染,也节约了运营成本。”公交车师傅恩波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马尔康市扎实推进城市公交运营改革,立足城市交通建设、社会公众需求和运力配置,实行公交线路特许经营权改革,加快传统燃油公交车更新,积极推广节能低碳纯电动新能源车投放使用,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全力打造低碳环保的生态路。
城市公交运营改革仅仅是马尔康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当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排头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指引,创新“一增一减”措施,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持续深化“一屏两带、全域生态”发展。
仅2023年,马尔康市发放生态草原奖补资金1338万元,完成营造林1.8万亩,草原禁牧80万亩,落实森林管护254万亩,实施草畜平衡290.4万亩,清理河(湖)岸线3100公里,增殖放流鱼苗4.2万尾。高山深谷之间,其林草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大气、水、土壤等指标常年保持优良标准,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国家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马尔康市进一步延伸了锂矿资源开发、精深加工产业链,探索打造锂业“资源+资本”合作平台,持续稳步推进锂材料基地的发展规划,现代生态工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同时,启动双江口、草登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速推进金川、巴拉水光一体化电站建设,完成40万kW光伏、巴拉水光一体化项目方案编制,推动彰显生态底色的“绿色马尔康”建设,致力打造“生态名城”。
让产业结构变“轻”,让发展模式变“绿”。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马尔康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进入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轨道。
如今,在6633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里,从山地林区到高寒草原,马尔康正饱蘸生态笔墨,用“绿色”勾勒出美丽新画卷。
旅游为翼——
打造蓝色马尔康新名片
干净整洁的人行道,统一规划的外观风貌,各具特色的微景观……走进“嘉绒里”,“哈休遗址”“莫斯都岩画”等以“马尔康嘉绒文明”为线索,集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域美食于一体的文化街区呈现在眼前,惟妙惟肖的雕塑,潺潺的流水,高低错落、相映成趣。
“嘉绒里”位于马尔康镇查北村四组,近年来,马尔康市依托“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名城”规划,围绕保护和挖掘藏式村落民居建筑特色与嘉绒民族风情,分别打造嘉绒民俗文化观光区、特色“农旅”展示区、梦回“嘉绒”康养体验区,塑造“宽窄巷子”类型的美食街、文化街。
如今,丰富的业态,让昔日的背街小巷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嘉绒文化聚集展示的地方,成为马尔康的地标新名片。
不仅是“嘉绒里”,如今走在马尔康的城市街道,处处焕发新气象。作为“州庆活动的主会场、州庆项目的主战场、州两运会的主赛场”,马尔康市深入实施城市建设攻坚行动,民族团结广场、康成锦地、滨江时代等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中心城区、俄尔雅-日瓦坝、松岗-英波洛-卓克基组团发展,旅游名城的高度、深度、宽度不断拓展刷新。
马尔康,这座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高原明珠城,正以宝藏之名,焕新而来。
近年来,马尔康市充分挖掘人文、自然、 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瞄准文旅融合典范的战略定位,紧扣“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以“旅游+体育”的方式,倾力打造雪马山国际户外探险运动公园;以“旅游+乡村振兴”为契机,将西索民居、毛木初景区、洛威向日葵种植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典范;以“旅游+文创”手法,开发嘉绒唐卡、慈愿藏香、嘉绒巧手刺绣等文创产品……
在马尔康,不仅可以深度体验延续千年的土司文化,领略西索民居、茶堡民居等“垒石为屋”的高超技艺,还能亲临“嘉绒布达拉宫”—松岗柯盘天街,俯瞰梭磨河谷、感受云上集市;更能翻阅“天地史书”—莫斯都岩画,探索“莫斯都秘境”,每一片土地,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智慧和生态魅力。
一条路就是一个景观带,一面墙就是一条艺术长廊,一个村落就是一幅生态画卷……产业要素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延伸加粗,美誉度明显提升。截至目前,马尔康市共有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4处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云上尕兰、巴郎梯田、大藏风光、高山海子等自然景观不计其数。
文化赋魂——
绽放红色马尔康新光彩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特质,沿着时间坐标轴一路顺延开去,马尔康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汇共融的文化图景——
作为嘉绒文化的腹心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考古在马尔康等地发掘的古遗存、墓葬及莫斯都岩画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于马尔康,在温暖河谷中从事农耕生活,逐渐形成了以嘉绒语、嘉绒石碉、嘉绒锅庄、嘉绒土司为主的嘉绒文化。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1935年6月下旬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马尔康,并驻留马尔康长达14个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驻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长征红军的足迹踏遍了马尔康的山山水水,在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和动人故事,为马尔康注入了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
为此,马尔康市立足嘉绒文化主脉,加大对嘉绒建筑、服饰、锅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力度,成立嘉绒建筑艺术研究会,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构建起以嘉绒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为载体的多元文化展示体系。
同时,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积极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修复保护婆雍古道、卓木碉会议等红色文化遗址,优化提升红军长征纪念馆、卓克基土司官寨、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延伸延伸《天宝》《尘埃落定》等红色影视作品产业链,加快推进尘埃落定红色文化旅游城建设,放大红色文化影响力,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城市新地标。
当前,涵盖神秘多彩的嘉绒文化、延续千年的土司文化、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文化等文化的盛宴—马尔康市第十一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其与以往传统的“邀请来宾看节目”的举办方式不同,不再将会场拘泥于某处表演地,而是分散设置在整个城市的各个点位,让游客通过参与活动遍游全城,真正实现“认识马尔康、了解马尔康、爱上马尔康、传播马尔康”。
伴着生态的旋律、踏着旅游的快车,披着文化的霞冠、马尔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蓝图正精彩纷呈地展现华容,艳惊四方。
接下来,马尔康全市上下将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继续聚焦“生态名城”“旅游名城”“文化名城”三大名城建设总体要求,全力推进“三色”马尔康发光发彩,开创国际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马尔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