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藏族题材电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可西里》、《冈拉梅朵》、《转山》等等,都是人们关注度极高的藏族题材影视作品,藏族题材电影随着人们对西藏情结的加深,成为了影视界最闪亮的电影题材之一。但在藏族题材电影创作方面,如今最大的尴尬就是在内涵方面的不深入和“表面性”,部分所谓的藏族题材电影,只注重电影形式而忽略了藏族的文化与历史,与真实的藏族生活出入相当大。在体现藏族传统生活方面的电影来讲,《益西卓玛》、《喜马拉雅》、《静静的玛尼石》都是十分出色的藏族题材电影,用最平凡的故事,表现了藏族的文化与历史,以及其独特的人文气息。
《益西卓玛》 生活是讲不完的话题
益西卓玛讲述了一个藏族女人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半世纪雪域西藏历史社会的绚丽画卷;全部藏族演员出演,首部藏语对白录音,原汁原味;西藏高原实地拍摄,壮丽神秘风光民俗,美不胜收。
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人类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藏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对命运与轮回的信仰的人文精神,却使她的故事饱含了丰富、独特的审美价值。
巴桑次仁是一名在校的大四学生,很早就听说过电影《益西卓玛》,但直到大学的时候才看到了电影《益西卓玛》,“我在大二的时候才在网上看到了这部电影,而且是藏语,所以看的时候非常舒服,人物的对话也十分幽默。”巴桑次仁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地道”的藏族电影,里面的人物也都是藏族演员出演,是一部少有的藏族题材好电影,其中的藏语对白是一大亮点,人物的对话都十分有西藏地方特色。
导演谢飞通过一个藏族妇女的经历,表现西藏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社会的变迁、民族历史的变迁、人的命运的变迁。在《益西卓玛》中,谢飞还着力表现了拉萨的现代感,比如网吧、卡拉OK厅等等,借此表现当时的拉萨和拉萨普通人的生活。这在以往的电影里是没有的。
《喜马拉雅》 最能震撼人心的是人与自然的故事
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应该具备一种能够抵达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可以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电影《喜马拉雅》就是一部具有非凡穿透力的优秀作品。
《喜马拉雅》是雅克•贝汉“天•地•人生命三部曲”之“人”篇,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与自然力量之间的抗争,凑响了一曲高扬的生命赞歌,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简单的故事,在这部讲述人类故事的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既有喜马拉雅绵延不绝的雪山冰峰,还有不知疲倦踟蹰攀爬的牦牛队列,更有一群敬畏自然同时又顽强不屈与大自然抗争着的人类生命。
本片的导演埃里克•瓦里,曾是一位就职于国家地理杂志的专业摄影师,具有精湛的摄影技术和高超的画面剪裁能力,本片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导演自己的摄影才能,将人、牦牛群、天空、高原拍摄得如诗如画,很多画面仿佛交错的人群牛群都飘浮在半山腰而被山间的散云所环绕,显得壮观而又富有神韵。
尼玛顿珠是一名小学老师,《喜马拉雅》是他最喜欢的藏族题材电影。“我第一次是从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栏目中看了《喜马拉雅》,第一次看完之后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不仅因为本片是藏族题材的电影,更因为这部电影的纪实风格,真实地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老酋长赤烈的顽固再加上年轻一代嘎玛的叛逆,两种矛盾最终得到统一,完美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转变与升华。电影插曲也是尼玛顿珠的最爱,“这部电影的插曲如同电影的画面一样震撼人心,许多关于西藏的电视节目中的背景音乐,都是电影《喜马拉雅》的插曲!”尼玛顿珠说道。
《静静的玛尼石》 揭开神秘面纱,去感受最真实藏地的生活
《静静的玛尼石》是2006年6月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是藏族新锐导演万玛才旦的处女作。影片讲的西藏僧侣,没有奇观异景,没有炫目的藏域风情,却有一种难得的淡定的真实。枯寂是一种韵律,枯寂中的不安也是一种韵律。该片获得了第2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藏族导演拍摄的反映藏族生活的电影,第一部完完全全的“藏族电影”。本片导演万马才旦曾经是藏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拍摄了两部关于藏族的故事短片,本片是他第一个胶片长片,根据他之前获奖的一部短片改编拍摄而成。《静静的玛尼石》是一部彻底的作者电影,平静、稳重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小喇嘛在除夕到大年初三一共三天的故事。
万玛才旦的《静静的玛尼石》比陆川的《可可西里》更加渗透着一股民族风格。在《静静的玛尼石》里我们更能看得出来一些反映民族风格的表现,这种表现不是故意造作的,是一种间接流露出来的东西。所谓民族风格也就是能够反映藏族人民的心理、感情、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种种表现。
《益西卓玛》 生活是讲不完的话题
益西卓玛讲述了一个藏族女人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半世纪雪域西藏历史社会的绚丽画卷;全部藏族演员出演,首部藏语对白录音,原汁原味;西藏高原实地拍摄,壮丽神秘风光民俗,美不胜收。
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人类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藏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对命运与轮回的信仰的人文精神,却使她的故事饱含了丰富、独特的审美价值。
巴桑次仁是一名在校的大四学生,很早就听说过电影《益西卓玛》,但直到大学的时候才看到了电影《益西卓玛》,“我在大二的时候才在网上看到了这部电影,而且是藏语,所以看的时候非常舒服,人物的对话也十分幽默。”巴桑次仁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地道”的藏族电影,里面的人物也都是藏族演员出演,是一部少有的藏族题材好电影,其中的藏语对白是一大亮点,人物的对话都十分有西藏地方特色。
导演谢飞通过一个藏族妇女的经历,表现西藏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社会的变迁、民族历史的变迁、人的命运的变迁。在《益西卓玛》中,谢飞还着力表现了拉萨的现代感,比如网吧、卡拉OK厅等等,借此表现当时的拉萨和拉萨普通人的生活。这在以往的电影里是没有的。
《静静的玛尼石》 揭开神秘面纱,去感受最真实藏地的生活
《静静的玛尼石》是2006年6月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是藏族新锐导演万玛才旦的处女作。影片讲的西藏僧侣,没有奇观异景,没有炫目的藏域风情,却有一种难得的淡定的真实。枯寂是一种韵律,枯寂中的不安也是一种韵律。该片获得了第2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藏族导演拍摄的反映藏族生活的电影,第一部完完全全的“藏族电影”。本片导演万马才旦曾经是藏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拍摄了两部关于藏族的故事短片,本片是他第一个胶片长片,根据他之前获奖的一部短片改编拍摄而成。《静静的玛尼石》是一部彻底的作者电影,平静、稳重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小喇嘛在除夕到大年初三一共三天的故事。
万玛才旦的《静静的玛尼石》比陆川的《可可西里》更加渗透着一股民族风格。在《静静的玛尼石》里我们更能看得出来一些反映民族风格的表现,这种表现不是故意造作的,是一种间接流露出来的东西。所谓民族风格也就是能够反映藏族人民的心理、感情、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种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