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电影制片厂里,有一个由12人组成的团队,这便是该厂藏语译制中心。他们的成员均来自甘南大草原,3年多来为藏语片译制默默服务着。除了59岁的导演奥金,其余的成员,年龄最小的仅17岁,最大的27岁。
近几年,藏语翻译作品越来越受到藏区人民的欢迎,藏语影片已成为农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电影制片厂藏语译制中心从2006年成立,至今共完成近百部藏语故事片、30多部科教片的译制任务。这些藏语译制片通过省广电局数字流动电影放映车送到农牧民的身边,《霍元甲》《暖春》《云水谣》《大山深处的保尔》《功夫小子》以及《天地英雄》《微笑的螃蟹》等不同风格的影片,无论是影片的剧情、翻译、配音还是音效都受到藏族观众普遍的喜爱和认可。
59岁的奥金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先后在甘南藏剧团、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电影电视译制中心工作,有近20年的时间都在从事藏语片译制。作为译制团队的核心人物,在工作中他不仅要把握译制片的思想主题、艺术风格、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制定风格、展现样式而且要找寻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纠葛。在生活中他又像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关心呵护着这些孩子们。谈及他们译制后的影片在藏区的反响时,奥金乐呵呵地说:“藏区的老百姓不知道译制的环节,他们看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也说着藏语,就乐了。”奥金说,他们翻译的作品题材广泛,有农村题材、武打、枪战以及外国优秀的影片,其中外国影片对藏区老百姓的吸引力比较大。
奥金还介绍了他们选择演员的“标准”。在选择演员时,首先要看被选者是否有配音的艺术感和情感的爆发力,也就是演员的“感觉”;其次,是对声音的要求,音质饱满,声音洪亮是最基本的,不一定好听的声音就是影片所需要的;最后,通过声音要将影片中人物的气质、形象、性格都表现出来,这一点很难,对演员的要求也很高。据了解,这些藏语配音演员在语言学习方面除了学习藏、汉语外还要学习英语,因此要求演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配音演员的课程基本都是由奥金导演带。在平时的训练中一般有:唱歌、发声、舞蹈、语言等,其中唱歌“开嗓”是每天工作前的必修课。
兰影厂译制中心的演员们都有大专或本科学历。虽然并非专业的从业人员,但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译制藏语影片的热爱。配音演员多吉在谈到他的工作时说:“我们除了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具备各方面的艺术素养。因为在配音过程中,我们在剧中会接触到不同的阶层、行业、环境、形式、身份、年龄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平时在正式配音之前,我们一定会认认真真地看原片、认真听好原片的台词、仔细揣摩怎么去为这个角色配音,还必须努力保持本民族语言的规范和纯净,根据剧中人物关系,主动掌握甚至创造性地为人物个性和心灵进行一定程度的‘二度创作’,这也是最难把握的。我们要抛开一切杂念进入到角色中。”
性格开朗的桑吉吉说她刚来到兰州很不适应,现在好多了。平时他们的生活相对单一,即使到休息日也没什么特别的活动,最多就是几个人在一起唱歌跳舞,到黄河边一起散步。他们团队中的兄弟姐妹彼此间相互照顾,再加上兰影厂的同事对他们也很好,觉得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在译制过程中,有时看到辽阔美丽的草原、羊群时,她就想起她生活的草原和家人。当问到每天都做同样的工作,是否会乏味,藏族小伙子多吉说:“不会。每一部作品都让我们有崭新的感觉,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很充实。能为乡亲们作些贡献而感到骄傲自豪。看到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藏区人民的欢迎,心中有种无法言语的喜悦。有时家人看到自己配音的电影很兴奋,还会提出一些建议。真的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如果可能我希望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