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玛加措、杰夫•贝利翻译的《六青年的故事》英译本2007年在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前,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和藏学家、剑桥大学喜马拉雅数字化项目负责人马克•图林以“佳译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题评论了《六青年的故事》英译本。

马克•图林评论:

翻译从来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如果译作忠实通顺,读者就会忽略译者的存在,译者只能甘居幕后,默默无闻。有感于译者的这种尴尬处境,阿根廷著名作家何塞•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一次打趣说“原文太不忠实于译文”。我自己对藏文所知寥寥,没有资格评论白玛加措和杰夫•贝利两位译者的译笔是否忠实于原文。在这里我能够说的是,译者的文笔气韵生动,引人入胜,将《六青年的故事》这一艰深邃奥的藏文作品用英文很好地表达了出来,读来使人难以释卷。

这部作品以六兄弟的故事为主线,隐喻修炼菩萨道的六度(译者注:度即为“渡”,梵汉并译为六波罗蜜。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故事开始讲述了三位哥哥的生活:他们追逐世间转瞬即逝的享乐,任由尘世中的欲望支配自己,无法摆脱轮回之苦。三位弟弟(实际上是菩萨的化身)一直劝导哥哥们迷途知返,走上通向觉悟的大道。后来,三个哥哥先后都因为自己的痴愚在生活中遇到麻烦,这时弟弟们把他们救离了苦境——这恰好是修菩萨行的写照。最终,几个哥哥意识到自己的迷误,真心忏悔过去的愚行,走上了觉悟的正道。

这部译作共二百三十页,其中译文占一百五十页,其后为藏语原文对照。本书的译者在《前言》中谦称,由于《六青年的故事》是藏文作品中公认的精深之作,因此“交出这部译稿时颇感诚惶诚恐”(见第1页)。确实,《六青年的故事》时常被誉为藏文诗歌的源头。有学者认为它成书于六七百年前,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书作者依然没有定论。本书在《导言》部分对故事的渊源作了简短的考证,一些学者认同藏文原著附跋的说法,即《六青年的故事》源自印度,作者极可能为古印度诗人杰瓦德,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故事是由一位旅居印度多年不知名的藏族学者编辑而成。同学术界的其他此类考证一样,《六青年的故事》的源头难有定论,注定会论讼不断。

《六青年的故事》藏文原著共分七章,另外在正文前还有一个导入的颂词部分。全书运用了一百三十种以上的隐喻、明喻和同义替代词汇,使得这部作品想象丰富,形象鲜明,但这同时也造成了文法上的诘曲繁复。作者在第一章逐一介绍了六兄弟及其品性,此后六章按其重要性为序分别论述了菩萨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译者曾表示,翻译《六青年的故事》的主要目的是对希望进行藏英文本对照研究的读者有所裨益,我认为此书的意义不仅于此。任何对哲学、德行或是精神领域有兴趣的人,无论是否知晓藏文,打开这本书都会有所收获。我们现在不妨撷取《六青年的故事》中的一些片段,一起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精思。

乞丐的希望破灭,只能转身离去。
悲愁的火苗,随着他们的叹息声猛然窜起,
吞噬了一个人的荣誉之树。
如此这般的愚人,虽生已如死去。 (第33页)

所以,趁着老年这个盗贼
还没有窃走你的青春,
你可要好好当心,管好
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57页)

微闭的眼里满含笑意,
沉醉于琼浆玉液,月亮
从柔滑的天宇不经意地滑落,
跌入海底。 (第86页)

评论家和翻译家诺曼•夏皮罗(Norman Shapiro)曾经写道,翻译意味着“创造一份不留翻译痕迹的透明的文本。理想的翻译作品就如一面玻璃——只有当玻璃上有瑕疵,例如擦痕或气泡时,人们才会发现它的存在。当然,上面最好什么都没有。好的翻译应该让人意识不到它是一部翻译作品。”以我的感受,《六青年的故事》的英语文本清新自然,译者在翻译时达到了透明性的要求。

最后要交待几句本书的译者。白玛加措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专业,目前在西藏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工作,为副研究员。杰夫•贝利曾就读于西藏大学藏语文留学生项目,现为西藏社会科学院外籍专家,长期居住在拉萨,参与过多项藏语文研究项目。我们衷心祝贺两位译者圆满完成了译著,将这部不朽的藏文杰作呈献给了广大读者。(本书评原载加德满都发行的学术期刊《读书》2009年第二期第25页)

藏人文化网 拉萨特约记者 道帏•才让多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