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神奇、深厚、令人沉思也令人神往的地域。似乎,一切地理、自然、历史和人文要素都能够在这里实现冲突与融合的辩证。”《千里寻圣到临潭》里这样描写临潭。
这篇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是中国电力作协副主席、鲁奖获得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任林举在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作家临潭行”活动所写。
文学助力,喜结硕果
1998年底,中国作协指派时任办公厅副主任徐光、著名诗人、《诗刊》编辑邹静之、《人民文学》编辑杨学光挂职临潭县。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临潭县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他们培训甘南地区诗人,根据培训成果,在诗刊社的支持下,《诗刊》(1995年第5期)发表“甘南青年诗人们的歌”的专版,在全国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甘南诗人群体走向全国,对全国了解甘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作协先后组建五批中国作家采风团,共4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来临潭采访采风,为临潭县的历史文化、风俗风情、湖光山色、脱贫攻坚等方方面面写下了30余万字的文章(诗歌),发表于各大央报央刊,对世人了解临潭、临潭走向全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特别是中国作家采风团成员、时任江西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陈世旭发表于《人民日报》(2005年2月26日)《冶力关的孩子们》的文章,推开了冶力关向外界紧闭的大门,让世人领略到了那时还杂草丛生的冶力关秀美的自然风光。
中国作协根据文学名家的采风成果,于2015年结集出版文学作品集《爱与希望同行——作家笔下的临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作协为临潭县编辑出版了《洮州温度——临潭文学70年》,进一步提高了临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及时出版反映临潭县脱贫攻坚历程的报告文学集《临潭有道》;自2019年开始,中国作协每年出资50万元,并指派作家出版社为临潭县当地作家出版小说集1部,散文集3部,诗歌集6部。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于2019年用两个专版集中展示临潭县本土作家的文学、摄影作品14人25篇(首、幅)。
经过多年帮扶,临潭县已经成为甘南地区乃至甘肃省的文学重镇,涌现出一批在甘南地区乃至甘肃省有影响力的作家,据统计,自中国作协帮扶以来,培养临潭当地作家16名;出版临潭文学专著15本;出版各类文学作品集近100部。
文化育人,智志双扶
精准培训当地文化队伍已具规模。2018年、2019年,中国作协在鲁迅文学院高规格举办“临潭县中小学教师文学培训班”,“助力脱贫攻坚文学培训班”;2019年、2020年先后两次在临潭县举办“临潭县宣传文化人才”培训班,培养作家46名,培训基层宣传、文化人才220人。
2012年8月,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向临潭全县20所中小学捐建育才图书室,一次性捐赠的图书总计4.5万册,总价值达136万元。
2019年至2020年,投入资金230余万元用于临潭县教育局计算机室和职业中学汽车修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工程。投入60多万元积极支持乡镇图书馆建设。引入资金10万元为农村贫困学生购置过冬衣物。
近年来,为临潭建立育才图书室20个,捐赠各类图书近10万册;为临潭县各级学校、贫困村社等筹集学习用品、文体设施和衣服等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70余万元;捐赠总码洋300万图书进学校、进县图书馆,并充实村级农家书屋;培训临潭县宣传、文化、科技、农村人才,基层干部423名;投入资金70万元帮扶4个扶贫车间建设;投入资金130万元配合冶力关镇建设;投入资金85万元用于中国作协重点帮扶村池沟村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工程;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消费扶贫。
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宣传和推介临潭,帮助临潭县池沟村打造“全国旅游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授予临潭县“中国文学之乡”称号;协助临潭县成功申请“万人拔河”和洮州龙神赛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化润心,继往开来
2015年起,中国作协派挂职干部常驻临潭。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朱钢同志出版了反映临潭人文的诗集《临潭的潭》,创作了10万多字的散文和大量的新闻、摄影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十月》等名报名刊;挂职副县长王志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等报刊发表大量关于临潭传统文化、人文风情和脱贫攻坚的文章和诗歌;挂职冶力关镇池沟村第一书记陈涛动员社会力量为临潭县26个小学捐款捐物,总价值达50余万元,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做客电视台推介临潭;挂职池沟村第一书记张竞利用专业优势,为临潭县培训11名基层财务人员,争取上级资金51万元用于池沟村文化建设,并主动联系中国作协捐赠图书2000多册;挂职池沟村第一书记翟民,积极为临潭县当地作家改稿,并联系发表渠道,推介作品,同时根据亲身体会,写下大量文章。
中国作协自1998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帮扶临潭的中央国家机关以来,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持续发力,在注重经济扶持、资金助力的同时,提出“文化润心、文学助力、扶志扶智”的理念,以“志”“智”双扶的模式,精准实施文化教育扶贫,一次又一次谱写了动人、向上的新篇章,用文学的方式推介了大美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