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jpg

丹增,男,藏族,1946年12月出生,西藏比如人。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在2005、2006年接连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人物,并荣获2007年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丹增曾任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委副书记,是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个人履历

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10月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大学文化。1960年7月-1966年6月,西藏民族学院师范科学习。

1966年6月-1966年10月,中央民族学院新闻训练班学习。1966年10月-1973年7月,《西藏日报》社记者、新闻采编组副组长。1973年7月至1976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学习。197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西藏日报》工作,任西藏日报社记者、记者站长、采通部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辑。1976年8月-1979年3月,《西藏日报》社驻山南记者站站长。1979年3月-1980年9月,《西藏日报》社总编辑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9月-1983年5月,《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自治区文联副主席。1983年1月任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兼党委书记。同年6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兼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1985年11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1995年8月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五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副书记。2001年8月至2001年10月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

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2001年12月分别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2002年4月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副书记。

2007年1月31日云南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九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副主席。

2011.11.25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不再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论文《从西藏稳定和发展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作用》获1992年全国优秀论文奖、《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西藏的光辉实践》获1993年《人民政协报》有奖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获1979年西藏自治区优秀短篇小说奖,《西藏工布江达县脱贫的启示》获全国首届优秀调演报告奖。 2005年出版文化专著《文化产业发展论》。

丹增是中国的著名作家,他的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理论著作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先后多次获得重要奖项,丹增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文化战略眼光的领导,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取得的成绩,使他在2005、2006年接连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人物,并荣获2007年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

学术著作有《文化产业发展论》《文化慧眼读云南》《为了人人都享有的权利》《驼峰飞虎》《司岗里女人》。出版散文集《小沙弥》《小活佛》《我的高僧表哥》《阿妈拉巴的酥油灯》《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小沙弥》翻译成英文、阿拉伯文、匈牙利文出版,《我的高僧表哥》翻译成俄语、日文出版。

论文《从西藏稳定和发展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作用》获1992年全国优秀论文奖。《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西藏的光辉实践》获1993年《人民政协报》有奖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获1979年西藏自治区优秀短篇小说奖。《西藏工布江达县脱贫的启示》获全国首届优秀调演报告奖。

小说《神的恩惠》获“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江贡》获“2011年《百家》小说奖”、“2012年《小说选刊》双年奖”;报告文学《太平洋风涛》获“亚州华人文学奖”;散文《童年的梦》获“十月文学奖”,《生日与哈达》获“2009年中国优秀散文奖”,《丙中洛》《雪域路之梦》《阿妈拉巴的酥油灯》分别获人民日报2011、2013、2015年度征文优秀作品奖。

其他信息

为鲁院高研班授课丹增先从中国的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谈起,介绍了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强调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腐败问题解决不好要亡党,民族问题解决不好要亡国”。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他说,能在10月10日这天在鲁院讲课,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因为就是在六十年前的今天,茅盾先生首次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是少数民族文学正式命名的一天。回顾六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丹增用成绩巨大来概括。他说六十年来,少数民族作家队伍不断壮大,而这正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基础力量;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精品迭出,艺术地再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学已经走出孤立的发展阶段,不仅有创作,还有翻译、研究、评论,更有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丹增为鲁院高研班授课对于“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中外学者与研究专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共有一百七十余种定义,丹增说,确定一个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含义的理解。他说,作为文学来说,应该有三个显示:显示心灵世界,显示生命意义,显示精神力量。文学的目标是真理、自由与美好。文学的创作是要立同情之心,写普通之人,献关爱之心,说真实之话。文学的标准是感动人,震撼人。一部好的作品要有独立品格,自由思想,优美文字,并且激情昂扬。丹增还高度赞扬了鲁迅文学院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尤其是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举办,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鲁院高研班授课丹增的讲座既有一个文化领导者的开阔思维与眼光,又有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的深刻体验,他的亲切的授课风格,言之有物的授课内容,以及展示出来的睿智、坦诚与真挚,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