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却才旦(1913—2004),男,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人。

        原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少数民族语言学科评议组成员。甘肃省佛教协会委员。

        贡却才旦教授长期从事藏语文教学与藏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版专著:

        1.《藏语语法理论基础知识》

        2.《格萨尔王传词汇注解》

        积极主动地参与《格萨尔王传》为主的藏族民间文学的抢救和整理工作,  整理出版格萨尔史诗《世界公桑》、《格萨尔王诞生篇》、《赛马称王》等三部著作。曾多次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的表彰奖励。

 

 

相关介绍:

贡却才旦

(摘录于2000年出版《西北民族学院名流风采录》)

 

        贡却才旦,男,藏族,1913年生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原西北民族学院少语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少数民族语言学科评议组成员。1989年退休。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整理出版《世界公桑》、《格萨尔王诞生篇》、《赛马称王》等三部格萨王传,出版《藏语语法理论基础知识》、《格萨尔王传词汇注解》等专著两部。贡却才旦教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格萨尔王传》为主的民间文学的抢救和整理工作,曾多次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的表彰奖励。  

        梦幻童年 人生的起点

        贡却才旦教授今年已有88岁高龄,他身材魁梧、精神焕发,语言还是那么幽默而逗人,只有那满头的银发和满脸的皱纹默默诉说着他曲折的人生和常年工作的艰辛。在充满喜悦的朗朗笑声中,贡却才旦教授开始畅谈起自己那饱含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贡却才旦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当时,在民族地区没有属于农牧民群众的学校。从10岁开始,他跟随其父亲学习藏文。儿时的他,天资聪颖,三年后已基本掌握藏文识读。而后,他又随父亲参加一些佛事活动。20岁到24岁期间,他拜霍仁青才让为师,系统地学习了藏文文法和有关理论。这位学者学识渊博,对学徒要求很严,教书也很认真。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贡却才旦掌握了不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在藏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4岁到27岁的三年时间里,他顺应潮流又参与了大大小小的佛事活动。此时的他年轻力壮、精力旺盛,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管有多大困难,他都能克服。"作为人,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如不认真扎实,吃不了苦,那任何事情都做不成,永远没有成功的时候。"这就是贡却才旦教授漫长人生的经验之谈。

        艰难岁月 有喜也有悲

        1930年,年近27岁的他跟随父母逃到甘南夏河。由于当时的青海在马步芳的统治之下,社会混乱,战乱四起,人心不安,特别是税收和劳役太重,使老百姓无法生活。到了夏河以后,他在拉卜楞寺附近,一住就是17年。这17年,为了生存他吃尽了人间的苦头。双亲先后离他而去,又使他的生活雪上加霜。在那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磨炼出了坚强的意志品格。这期间,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利用一切机会积累各种知识。这种努力,对他以后的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育书人 桃李满天下

        1956年,他接到夏河县政府的通知,调他到西北民族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听到消息后,他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可以传授给后代,担心的是自己从未上过正式的讲台。在有关人员的说服和鼓励下,44岁的他带着十分喜悦的心情来到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西北民族学院开始他的教学生涯。他到西北民院以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语言教学。当时的语文系下设藏语培训班,学员基本上是汉族,他们既不懂藏语又不懂藏文,这一下把贡却才旦给难住了。他在藏区生活了四十多年,从未接触过汉语文,加上没有任何教学材料,他的教学工作怎样开展呢?原以为语言教学很容易,可到校后才发现自己的口才用不上。这里的教学都是按照科学的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的。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说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他深感责任重大。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贡却才旦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这是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一项神圣的职责,他开始多方搜集有关资料,编写相应的教材,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好藏语言文字。为了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巩固,他亲自带学生到藏区草原进行实习。学生到牧区以后,为了尽快掌握语言,采取分散实习,分布到整个草原。当时社会不太安定,带队老师有限,因为没有车、没有马,要步行到每一个实习点,就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有些实习点离得很远,步行到达需几天的时间。有时候整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他就得忍着。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无论如何也吃不了那样的苦。

        贡却才旦来到民院后,为了掌握更多新的文化知识,也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拼命学习,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贡教授说:"做老师必须具备很好的素质和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他不怕吃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为了走在学生前头,他拜著名学者才旦夏茸教授为师,废寝忘食地学习。"有一天,我在劳累之际去卫生间方便时晕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听到流水的声音才醒过来……"讲到这些时,他淡淡地一笑。

        后来少语系成立了,他又担任了三年的系副主任职务。在此期间,他认真负责本职工作,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文革"期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无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被开除公职,送回老家参加生产劳动。劳动期间,他担任过生产队队长。后来,他又在甘南州编译局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从广播里听到自己平反的消息。不久,学校派人来接他回学校。至此,他离开教学岗位达6年之久。回来后,他除了白天教书,晚上还要搞研究,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他想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到他退休的时候,听过他授课的学生达1246名。这些学生,遍布西藏、青海、北京、新疆、甘肃、四川和东北等省区。

        刻苦钻研 硕果累累

        贡却才旦教授于1956年参加工作,1962年被聘为讲师,1982年被聘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退休。贡却才旦教授到民院后曾担任过语言会话、语法和正字法、藏文修辞学和藏族历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藏语文专业招收研究生以后,他又担任了研究生班的教学工作。

        1982年11月5日,他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83年12月他整理出版的《格萨尔王传·世界公桑三部》荣获1979年至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1984年他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作品《心愿》在1985年召开的五省区藏族文学创作评奖会上获二等奖;1986年召开的全国《格萨尔》工作总结、表彰、落实任务大会上,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发掘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的专著《格萨尔王传词汇注释》被甘肃省民族学学会评为1987年省民族学宗教学学会科研优秀成果奖;1989年他被国家民委授予献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事民族工作30年荣誉称号;1997年又被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社科院等部门授予在英雄史诗《格萨尔》抢救与研究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贡却才旦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曾多次受到学术团体和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退休后本想好好休息,安度晚年,但应甘肃省佛学院的特邀,又在佛学院担任长达5年的教学任务。1993年贡却才旦教授年近80岁的时候,完成并正式出版了《藏语语法理论基础知识》一书,本书通俗易懂,观点新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藏语语法教科书,也是他个人比较满意的成果。

        贡却才旦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精心育才,敬业爱岗,为了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回首往事,面对累累硕果,他更加谦虚。当我问他一生中感受最深的和最感谢的是什么时,他说:"我到这个年龄才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毛泽东所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句话的含义。在一生中我最感谢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因为有了党和人民才有我的今天。虽然我为党和人民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可我得到这么多荣誉,是对我的工作的认可,我感谢党和人民。在我有生之年里,继续为党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衷心祝愿这位来自草原的教育工作者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