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民族高等学府培养人才的初衷是为少数民族地区造就精英,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那么,这一点在多杰太身上确实得到了体现。多杰太就是这样一位由西北民族学院毕业,由少数民族学府造就培养最后又回归于民族教育,倾其所学,呕心沥血地为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人。

风雨同舟十年 蒸蒸日上今天

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匆匆一瞬,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却是永恒。因为十年的岁月完全可以塑造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十年的岁月完全可以体现一个人活着的含义和价值,这十年完全可以创造一番伟大的事业。多杰太在青海民专的十年就是这样艰难创业、有所作为的十年。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边远省份。教育对于这样一个落后的资源型的省份犹如水之于鱼一样重要,随着现代文明的步伐,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高原大地,民族师专运用而生。但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无不经过痛苦而艰难的历程。多杰太接管民族师专正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此把他的爱心、热忱、有限的生命交给了民专。建校初期,筹建工作十分艰巨。无校址、无校舍、无设备、无基建经费,被人们戏称为"四无学校"。面对艰难困苦,他丝毫没有灰心,带领党委一班人制定方案,想方设法寻求各方的支持。他做梦都在想着民专,马不停蹄,奔波于省区各个部门,腿都快跑断了。苍天不负苦心人。学校终于有了立足之地,然而一切刚刚开始。他经常告诫党委一班人:学校正处在筹建阶段,各方面的工作基础脆弱,经不起大的风浪和工作失误的折腾,千万不能出大的差错。他十分珍惜国家教委的每一次拨款,精打细算决不浪费一毫一厘,全部工程公开招标,优胜者中标,杜绝了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在上级机关多次审计中,学校工程经费支出合理,收入和支出渠道明确,完全符合政策规定,工程质量达标,全校师生对此有口皆碑。为了节约资金,他提出由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平整校园、平整操场以及担负起绿化工作,于是校园中一座座土丘不见了,环境焕然一新。师生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亲手栽培的一草一木,添加的一砖一瓦充满了感情,因此也倍加珍惜。

除了一手抓筹建,他还得抓教学。多杰太简直用了分身法,他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边走边看,调整课程设置;试行主辅修制,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强化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大胆使用优秀中青年干部,并在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他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提干、评职称、评选先进、毕业分配都严格按规章办事,杜绝了用人上的不公平现象,给了大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机会。曾有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因职称问题跑到他办公室大吵大闹甚至出言不恭,可事后他俩竟成为莫逆之交,这位老师逢人便讲:要说多书记其他的我不知道,可要说他以权谋私、打击报复我十万个不相信。作为学校一把手,领头雁,他确实把稳了方向,起到轴心作用;使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凝聚成强大的动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青海民专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艰难困苦,从无到有过来的。如今建起了电子计算机室、卫星转播室、语音室,增添10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设施,教职工在各种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学校突出"藏汉"双语教学特色,源源不断地为牧区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输送人才。青海民专能够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多杰太书记功不可没。十年过去了,他也老了。但望着民专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他已显苍老的脸庞该露出欣慰的笑容了吧。

在我没有写这篇专稿前,你一定没有听说过他,如果你见到他本人也一定认为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太普通了。然而民族的兴旺发达不正是由这样一些默默耕耘、辛勤工作的人去促进、去推动的吗?这是实实在在的十年,卓有成效的十年。但他为民族教育事业付出的血汗和真情又岂止是一个十年可以衡量的。

民专精神民专人

我先后走访了校内很多职工及领导,对于多书记的为人、作风,众人称赞:"多书记是一个好干部、好书记";"是个清官啊,现在这样的党员可太少了";"多书记从不为自己着想,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校。"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制定了党委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和其他一系列措施。他严格要求各部门坚决按制度办事,特别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决不搞特殊化。建校后七八年中,由于他爱人工作单位较远,考虑子女上学方便,按学校有关规定,作为厅级干部上下班完全可以派车接送,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一直骑自行车代步,风雨无阻。后来买了一辆摩托车,算是"鸟枪换炮"。五十多岁的人了,一辈子在牧区工作,又患有关节炎、肩肘炎,风里雨里骑摩托车上下班,周围的人都心疼他,好言相劝让他买部新车。可他认为公家的钱一分也不能用在个人身上,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学校建设上,一针一线都不能拿。宴请吃饭他也从来不去,既不领别人情也不买人情。在很多人看来,他这是"死脑筋",大家都不理解他。可他就是这样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勤勤恳恳做实事,以清正廉洁赢得良好声誉和威信,周围的人都愿意跟着他干。有几次调到省城西宁的机会,可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心在民专。感于他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有很多想调离民专的老师们都回心转意,安心工作。多杰太从未收过一份礼,他坚持进人要按制度办事,凡是要求调进民专工作的教职工,先由用人部门进行业务考核,过关的人由组织人事部进行政治审查,最后由党委或校务会议研究决定。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其他领导也严格遵守这一制度。他一贯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反对弄虚作假,瞒上欺下。学校向上级汇报情况、报告他都要亲自过目。有时为了核对一两个数据,不惜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调查。对于犯了错误的教职工和学生的处罚,他也要反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认真对待,从不敷衍了事。他带头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因此,校长是"永久"牌的,学生也是"永久"牌的民族教师。青海民专毕业的学生98%分配到基层,仍在基层安心工作的占95%以上,从未向单位提出调动申请的占90%以上。这些毕业生以他们"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和用人单位的肯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当地的教学骨干,不少人在短短的几年中脱颖而出,晋升职务,担任领导。这就是民专人的风貌,也是多杰太校长永远不改的初衷。他献身民族教育事业,言传身教,用一腔热忱感召周围的人为这项伟大的事业献身。他总是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去干。每次学校评选先进,他都事先声明不准选他,把荣誉处处让给别人。很多人都说他"傻",他却乐此不疲地奔波,从不去想这些事。在他看来,人要实在,事要实干,特别是为民族的教育事业牺牲一点个人利益实在算不得什么。他的奖惩一栏中总是空格。他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贡献,没什么好写的。"在这样一个充满喧哗和浮躁的时代,他却一声不响,诚恳奉献,十二年如一日,坚守岗位,以自己公正无私、自律严谨、奋发图强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周围的人。

在遥远青海的恰卜恰镇,正有这么一所民专,有这么一位老校长,他们有着民专人特有的精神,孜孜不倦,乐意奉献。在很多人眼中那里偏远而又贫穷,然而他们因民专而富有,民专因他们而富足。他们以"民专人"的形象成为教育战线独具个性和风采的楷模。
(来源:2000年出版《西北民族学院名流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