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期间,来自西藏的格桑朗杰以一曲朗玛(西藏古典民族歌舞)《阿玛咧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格桑朗杰拥有出众的音乐禀赋,在西藏、北京、上海等地专业院校的学习经历,促使他迅速成长。他不仅是中国音乐学院首位藏族声乐访问学者,也是西藏第一位留在基层文艺团体工作的声乐专业大学生。他婉拒都市多家专业院团的邀约,把艺术之根深深扎在了家乡。

       人物档案:格桑朗杰,西藏江孜县民间艺术团副团长,西藏第一位留在基层文艺团体工作的声乐专业大学生。

  梦想:做西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追梦宣言:“我想做团里的一双眼,带着大家一起看世界;我想做团里的一座桥,推动大家走向世界。”

  求学,不远万里,梦想成真

  2004年春天,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园里,一位年轻人敲响了声歌系教授邹文琴办公室的门。打开门,一位肤色黝黑、长着一头卷发的小伙子出现在邹文琴的面前。

  “老师,您好!我叫格桑朗杰,想请您当我的音乐导师,可以吗?”年轻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自我介绍道。

       这样的见面方式,让邹文琴有些意外,又有些欣喜。邹文琴是我国著名声乐家,在她的指导下,成长起一批歌唱家,著名者如吴碧霞、梦鸽、龚琳娜、雷佳等。她培养的藏族歌唱家也不少,韩红、格桑曲珍都是她门下的弟子。早在1983年,邹文琴就曾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去西藏招生,她打心眼里喜欢藏族音乐,喜欢藏族孩子们清澈的歌声、微笑的脸庞。多年来,她怀着一种剪不断的深情,悉心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藏族学生。这次,面对格桑朗杰诚恳的眼神,她微笑着点头应允。

  这样的见面方式,对于格桑朗杰来说充满忐忑。初到北京的他,对于导师的成就与声望一无所知,只是抱着求学的执着奋力一拼。一切,就像是命中注定的巧合。

  1984年,格桑朗杰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市甲措雄乡的普通牧民家。父母不仅要照顾家里的7个孩子,还收养了叔叔离世时留下的两个骨肉。年幼的格桑朗杰,每当放假就主动揽下放羊的活儿,为父母分担压力。2002年从西藏艺术学校毕业后,他一心想着赶紧工作,用男子汉的肩膀扛起这个家。几番波折,他终于来到了江孜县民间艺术团。

  江孜是文化艺术的沃土。这里不仅有江孜达玛节、江孜卡垫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流传着藏戏、果谐、达果米果等形式多样的歌舞艺术。江孜县民间艺术团成立于1974年,是西藏富有声望的艺术团体。在日喀则地区,几乎所有大型文艺活动现场,都活跃着江孜县民间艺术团的身影。年轻的格桑朗杰发现,自己在这片艺术沃土上扎得越深,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愿望就越迫切。      

  2004年,在领导的支持下,格桑朗杰用背包装着辛苦攒下的一万多元积蓄,前往北京。

  在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老乡,为格桑朗杰提供了落脚点。这位老乡给他一张北京地图,用笔描出去中国音乐学院的路线。从西北三环以里,到东北四环之外,由于不知道怎么搭乘公交车,这十多公里的距离,格桑朗杰只好用脚一步步丈量。“那时候,我对这座城市完全陌生,却也不知道害怕,中途饿了就买块面包、买瓶水,坐在天桥下填肚子。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一定要考上中国音乐学院。”格桑朗杰说。

  春暖花开的时节,正是中国音乐学院招生的日子。格桑朗杰顺利通过了初试,并在学院老师的指点下拜邹文琴为师,顺利完成学业。

  回乡,学以致用,推进民族音乐发展

  十年,弹指一挥间。2014年金秋,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园——这是刚到而立之年的格桑朗杰。这次,他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少数民族特培学员、江孜县民间艺术团副团长的身份,成为中国音乐学院2014级访问学者之一。

  起初,格桑朗杰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学习,可是上了几天课,格桑朗杰发现,这样的教育不是自己想要的。“北京大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我也一样,只是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最需要什么。”格桑朗杰说,在各方面的帮助之下,他又回到了中国音乐学院的课堂。

  古稀之年的邹文琴已经无法担负过多的教学任务,可是得知格桑朗杰要来继续深造,她依然微笑着接纳了这位学生。邹文琴发现,与大学时代相比,格桑朗杰成熟了,进步特别大。“格桑朗杰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因而迅速成长起来。”她说。

  原来,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不久,格桑朗杰就获得了赴上海戏剧学院影视表演专业进修的机会。身怀声乐与表演双重“武功”,格桑朗杰婉拒了都市多家专业院团的邀约,毅然回到全力支持、培养自己的江孜县民间艺术团。

  回到家乡的格桑朗杰,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上。“既要坚持原生态,也要合理地创新。”这是格桑朗杰坚持的理念。江孜县民间艺术团历来有采风创作的传统。所有演职人员三人一组,每年到乡村进行为期一两个月的采风。采风之前,大家要写创编计划。比如,江孜县18个乡的果谐(藏族传统舞蹈形式)各有特点,按照团里的规定,如果想创排一支果谐,就需要在创编计划里写明,要了解哪个乡的果谐,其特点是什么,乡里是否有传承人或者懂相关历史的人。

  “创编必须要了解相关历史,不然创新就没有灵魂。为了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我们可以在舞台呈现上对原生态歌舞的队形、服饰的颜色稍作调整。但是这种改动一定要有据可依,要有老百姓熟悉的生活。”格桑朗杰说。

  作为江孜县民间艺术团唯一的大学毕业生,格桑朗杰十分注重带给团里创新意识和思路。他会把自己在北京、上海看到的小品、舞剧、话剧,讲给同事听,也会把自己在大都市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告诉大家。“我想做团里的一双眼,带着大家一起看世界;我想做团里的一座桥,推动大家走向世界。”格桑朗杰说。

  重新回到音乐课堂的格桑朗杰,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访学机会。这一年,他不仅从未缺课,而且还旁听了许多课程,就连周末,他也大多是在校园琴房或图书馆度过的。进步,显而易见。      

  今年,邹文琴应邀录制了北京名师声乐教学带,格桑朗杰与韩红、龚琳娜等歌唱家共同范唱。“这既是对格桑朗杰求学多年的纪念,也是对他歌唱水平的肯定。不管哪个民族的音乐,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声乐的人应当学以致用,推进当地音乐发展。格桑朗杰的成长,令人欣慰。”邹文琴说。

  格桑朗杰有一个理想:做西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在积累舞台经验之时,他还对原生态民歌研究、声乐教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格桑朗杰特别喜欢“踏实”这个词,他说:“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我觉得特别踏实。我想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发展民族音乐,高唱自己喜欢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