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杰,1956年生,西藏日喀则人。198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艺术协会会员。

  多布杰先后在大型话剧《松赞干布》、《布达拉宫风云》、《通往圣地》、《宗山魂》、《穿越巅峰》等中担任主要角色,到目前为止在近二十部大小型话剧中饰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1896年,多布杰初次走上了影视表演的舞台,在电影《松赞干布》中饰演了一个将军的角色。后来,他的影视表演道路越来越宽敞,他演出的电影有《红河谷》、《极地营救》、《彝海结盟》、《可可西里》等。演出的电视剧有《雪震》、《永不瞑目》、《拉萨往事》、《西藏风云》、《文成公主》、《尘埃落定》、《茶马古道》、《八瓣格桑花》、《密电风云》、《各大活佛》、《快乐生活》等;在近二十多年的演绎生涯中,多布杰在话剧和影视表演两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199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话剧“金狮奖”;1994年因大型历史话剧《布达拉宫风云》荣获“九龙杯”优秀表演奖;同年获得西藏文联颁发的“珠峰艺术奖”。1995年因电视剧《雪震》获得第1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配角奖;1997年因电影《红河谷》荣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2002年因电视剧《八瓣格桑花》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影视题材剧目奖(骏马奖)最佳男主角奖。2005年因电影《可可西里》获得了第41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奖;2006年因电影《可可西里》荣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奖;多布杰从一个普通的采煤工人到国内最知名的藏族表演艺术家的过程,让我们懂得一个艺术家为他的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2007年3月14日,笔者来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对多布杰进行了采访,从他朴实无华的表达中,我们领略了一位艺术家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著名演员多布杰生活照

  在劳动中学会长大

  1956年5月15日,多布杰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南木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农奴家庭出身,没有受过一点文化教育,再加上家庭非常贫寒,多布杰从小就没有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他和很多同龄的农村的小朋友一样,从小就投入了各种劳动。以他的话来说就是“在劳动中长大”的。

  多布杰出生在艰苦的历史时期,再加上农村生活的贫寒,他的童年在我们看来是暗淡无光的,但是他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说那个时候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是他和小伙伴们常常在劳动中唱劳动歌曲,唱酒歌,依然有他们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人民公社时期,爷爷奶奶心疼小多布杰在繁重的劳动中受苦受累,就让他参加公社的文艺宣传队,这样既可以拿到工分,还可以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多布杰前去应考宣传队,由于他从小能歌善舞,很快就成为其中的一员,刚到宣传队,他担任舞蹈演员,后来人们知道他的嗓音条件不错,就让他独唱,最初他根本没有胆量一个人面对观众,所以独唱对他来说非常为难,他一再推辞,但是在宣传队领导和公社领导的再三劝说下,他也就胜任了这个任务。从此多布杰成为公社文艺宣传队一名优秀的演员。然而,在那个时候,多布杰对表演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能歌善舞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想到以后向这个方向努力法发展。

  其实,在多布杰的心里一直都有一个理想,就是想成为一名军人。他说那个时候年龄很小,想法也很单纯,觉得当兵可以穿漂亮的军装,吃饭也不像农村那么苦。再说军人穿这军装走路的样子非常潇洒。每当看到一些当兵的回家探亲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们就跑去用充满着向往的目光看穿军装的叔叔。为此,多布杰先后两三次参加征兵,但是由于当时他非常瘦,个头也不是很高,所以想当兵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因此,在1973年的时候,他去日喀则东嘎煤矿当采煤工人,一直到1976年多布杰在繁重的劳动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打上工农兵学员的末班车

  1976年,多布杰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彻底改变了他经后的生活。这一年,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了,但是工农兵学员招生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取消,多布杰很幸运地成为西藏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被西藏话剧团招收。“我本人要感谢这个招生制度,我是打上了工农兵学员的末班车,才拥有了以后的生活和事业。”多布杰说。

  西藏话剧团在东嘎煤矿的招生的时的考试内容虽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工人们来说那次选拔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多布杰他们,因为当时他们并不是正式的工人,而是作为扶贫对象,在东嘎煤矿只能临时采煤四年,之后还是要回到原来的村庄继续务农。因此,多布杰他们也比较重视这次难得的机会,初试主要看长相,复试的时候,需要唱歌、跳舞、还有读藏文报纸。对于曾在公社文艺宣传队当过歌舞演员的多布杰来说,前两项内容显得得心应手,但是读报纸他不就会,小时候学得那点藏语在多年的劳动中完全忘记了,无奈之下只能在老师的领读下完成的。最后多布杰和他的七个工友一起被召到日喀则市,进行了第三次考试,这一次的难度显然比前两次大,不仅需要模仿老师唱歌跳舞,还要模仿小品短剧。经过第三次考试,话剧团最后只招了多布杰和他的一位同乡,其他人回到了煤矿。多布杰以他出众的外部条件和能歌善舞的良好技能,成为幸运儿,成为一名真正的话剧演员。

  然而,多布杰当时不知道什么是话剧,脑海里只有对西藏话剧团曾经来他们家乡演出的情景有那么一点点的印象以外,别无所知。刚进到团里,他们被安排到一个叫《万水千山》大型话剧的排练当中,他说“当时没有任何的表演意识,只是在导演的安排下在舞台上跑来跑去,觉得很好玩。”

  第二年,西藏话剧团准备送多布杰他们到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专业学习,这个决定成为多布杰走上真正专业话剧表演的开始,也为他的表演生涯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笨鸟先飞

  1977年的3份,多布杰踏上了去上海求学的道路,坐汽车走川藏线用了十三天的时间才到成都,从成都坐火车到了上海。走进上海戏剧学院,除了几个拉萨来的演员以前上过几年学以外,多布杰他们几个来自农村的学生都不会讲一句汉语,一开始根本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更不用说学专业知识了。这就意味着,他们第一步必须要过语言关,当其他学生开始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时,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们从拼音学起,开始了他们的汉语启蒙教育。多布杰说当时他们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必须要明白“笨鸟先飞”的道理,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学好。因此,他们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学习可以说是“没日没夜”,早出晚归,回到宿舍熄灯之前都在学习,熄灯之后在墙上默写生字。早晨第一个起来,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有的时候老师们到教室赶他们回宿舍休息。他们的刻苦努力,感动了上戏的老师们,他们非常细心的照顾藏族学生,白天几乎都跟藏族学生在一起,给他们指导学习,与他们语言交流,一年之后藏族学生的汉语能力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这个时候他们才开始了真正的专业学习。

多布杰与桑东

  1981年,经过了四年的刻苦努力,多布杰他们终于毕业了。那年作为毕业汇报演出的剧目,藏族班的学生们编排了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多布杰饰演了男主角罗密欧,他们出色的表演,震动了当年的上海话剧界,赢得了专业界的好评。后来他们带着该剧到北京演出,好评如潮。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多布杰和他的同学们回到了西藏,真正开始了专业表演的生涯。

  后来,多布杰的演艺之路越走越宽广,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的表演横跨话剧和影视两个领域,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他的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话剧、电影、电视界的最高荣誉。在获得名利之后,多布杰在很多场合都说同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当年上海戏剧学院的好老师,就没有藏族学员的今天”。那天当笔者在此提到这句话的时候,他又一次重复了这句话,他还说:“如果没有那些老师当年的教诲,别说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就连一个合格的演员都成不了,对我个人来说不仅仅是表演方面,我的汉语和文化知识都是他们给我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上戏老师对我的教育。”说这些话时,多布杰很认真也很真诚,他对老师的这份感恩的心,让我看到了多布杰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美好品质。

  一个人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

  多布杰是一个非常讲究表演细节的演员,尤其是有关藏族生活的表演,他不仅自己会细心留意每一个细节,而且还会向剧组的其他民族演员讲解藏族民俗细节,使他们尽量把藏族的生活演得更到位。多布杰说,在表演《茶马古道》时,他饰演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贡布,扮演藏族富商尼玛次仁的是他的同学王诗槐,当时因为这些汉族演员不了解西藏贵族人的生活习俗,他们在表演上总不能让多布杰感到满意。后来他就给其他演员讲贵族的一些言行细节,比如说西藏的贵族人根本不会翘二郎腿,也不会把腿放在桌子上,坐在椅子上背一般不会靠在靠背上,而是把上身总是向前稍倾,以示恭敬。喝茶的时候,一般不会一次性喝完,而是喝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再添茶再喝等等。“我自己虽然不是贵族出生,但是我们在西藏看到过一些贵族人的后代,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上都能知道一些细节,以前只有贵族的子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一般平民都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制度显然是不好的,但是对于贵族人本身而言,他们是非常有修养的,他们对人非常谦卑,说话很文雅,再说很多贵族都到英国等地学习过,所以他们的行为中还有一些绅士的风度,因此在表演上我们一定要讲究细节,否则我们的戏让观众看着很不舒服。”多布杰说。他还说:“作为一名演员,有时候一个人就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在戏里的表演,向其他民族观众展示的是整个藏族人的形象,所以不能不讲究每一个细节。”

  从多布杰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的,他的努力和他的细心使他的作品总是能深深打动观众,也让观众从他身上了解了藏族人的美好品质。

  影视更能发挥特长

  多布杰在话剧和影视界都有很好的成就。当笔者问及他本人更喜欢话剧还是电影时,多布杰说,话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不一样。话剧在舞台上,与观众有距离,所以需要语言和形体的较夸张的表演达到效果,比如他在话剧《布达拉秘史》中表现六世达赖喇嘛的一些内心矛盾时,就用手甩袈裟等形体表演来完成,但是如果是在电影里,就完全可以靠特写镜头,用演员的面部表情或者眼神等来表现。“对我个人来说电影更能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再说电影的影响力更广,仅从传播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电影力度比较大。所以以后希望通过电影来向国内外观众宣传藏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风貌和自然风光,这样不仅让别人了解藏区也能推动藏区的旅游发展。”多布杰说。

  说到多布杰的表演,对我们影响最深的是他非常独特的眼神,有人说他有一双“鹰的眼睛”,有人说他的眼神可以直达观众的心灵。多布杰自己也承认他的眼神很有特点,他说他用眼神表表达内心的表演特点还要感谢电视剧《雪震》的导演和剧本,在那部戏里他饰演一位狡猾、奸诈、唯利是图的头人,剧本和导演都要求他在表演时用眼神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从此多布杰开始特别注意到眼神在电影表演中的重要作用,之后他特别注意国外优秀演员在电影里眼神的表达,还从《动物世界》里观察各种动物的眼神,如此细心的学习,让多布杰的眼神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成为他打动观众的独门绝技。从《红河谷》到《可可西里》,多布杰的眼神就像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后记

  采访多布杰之前内心有一点点紧张,但是当我走近他和他聊起他的表演艺术时,心中的紧张感烟消云散。笔者到西藏话剧团时,多布杰忙着排练参加中国话剧百年的节目话剧《穿越巅峰》,然而他很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他的谦卑、他的随和和真诚的表述让我感觉到一个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多布杰刚刚拍完西藏第一部室内喜剧《快乐生活》,2007年很多导演都向他发来片约,真心希望多布杰在今后的演艺生涯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