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三百多年前,屈原为收集楚地诗歌而跋山涉水;两千三百多年后,加措为保护藏族文化遗产而上山下乡。

西藏特色的文艺表演

“望果节”上,骑手走进跑马场



西藏乐器演奏。

  “从来没想过和屈原比,我只是想多抢救一些文化遗产,让它尽量不失传。”为抢救藏族文化遗产奋斗了将近20年的加措,在面对记者时依然充满激情。
  “虽然我快退休了,但是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老,直到死”,作为西藏山南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主任,加措以这样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对民族文化抢救工作的热衷。
  加措所做的事情,对于西藏来说意义重大。藏族的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都靠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因此也就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藏戏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等都是藏戏经典剧目,同藏族的民谚、民歌、音乐一样,他们都面临难以保存的困境。
  现在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大部分老艺人都已不在了,人走艺亡。而许多艺术都要专门培训才可以流传,幸存的老艺人却越来越少。为此,加措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抢救之路”。
  “开始收集时,我只有30多岁。一下去特兴奋,什么苦都不觉得,很快乐。”谈到刚开始收集时的经历,加措说道,“白天人都出去干活,晚上才能搜集。农牧民开始不愿意唱,艺人也不愿意唱。我就跟他们说,你们能唱几首歌吗?他们回答道,嗨哟,我们不唱。我就跟他们聊家常,给他们买青稞酒。酒一喝,就唱得多了。”据加措介绍,很多的成果就是这样聊出来的。
  山南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闭塞,这给收集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为此,加措经常要骑马或者步行多日才能到达目的地。但这还不是最难受的。由于西藏很多民间艺术都没有文字记载,一个艺人的去世可能就会终止一门艺术的流传。有一次,加措听说某村有一个年迈艺人会唱不少民谣,赶忙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同事们赶去时,老艺人却不幸病逝。目睹这种“人走艺亡”的情形,加措和同事们十分伤心,更加感到肩上这份担子的沉重。
  然而,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了加措最大的鼓舞。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西藏各地相继成立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小组,并成立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辑部,由国家和自治区拨出专款,配备车辆、设备等,对西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加措近20年来一直从事的工作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加措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中国民间谚语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等的山南卷已经问世。
  加措最近忙着的是整理山南地区藏戏资料,为藏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工作。“藏戏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对藏戏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很有信心。”加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