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我国的湿地类型分为5类34型。于2009年至2013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明,西藏自治区有4个湿地类17个湿地型。
  调查显示,西藏现有各类湿地总面积为652.9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31%居全国第二位。自然湿地652.4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99.92%人工湿地0.5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08%是世界上特殊的高原湿地分布区,同时也是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和水能资源接续基地和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布穷介绍,西藏湿地分为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自然湿地中湖泊湿地面积最大,为303.52万公顷;其次沼泽湿地面积,为205.43万公顷;河流湿地面积,为143.45万公顷。
  “从分布情况看,西藏的湿地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布穷说,在全区7个地(市)中,那曲地区湿地面积最大,为299.3万公顷;阿里地区湿地面积第二,为200.64万公顷,其他依次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拉萨市、林芝地区和昌都地区。
  布穷还介绍,西藏自治区北部地区以湖泊湿地为主,中、南与西部地区自然河流、沼泽湿地比重较高,东部地区主要为自然河流湿地,局部有以草本沼泽为主的沼泽湿地分布,北部和西部沼泽湿地辽阔。
  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惜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西藏湿地动物中有鸟类57种、鱼类71种、两栖动物45种、爬行动物55种、哺乳动物132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27种。西藏湿地植物有591种,湿地植被有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植被群系超过81个。
  走入天然的西藏湿地博物馆,如同赴一场湿地生物的嘉年华。
  湿地在生态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涵养水源功能而言,据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宗嘎介绍,仅麦地卡湖泊和沼泽湿地每年就能为拉萨河提供水近100亿立方米;就大气调节能力而言,西藏湿地巨大的生物量使其每年都能固定二氧化碳12334.68万吨,同时释放氧气9136.8万吨;就防洪蓄水而言,西藏湿地在洪水期可调蓄洪水261.63万立方米,不仅可以防洪还可以在低水位期补充地下水。
  西藏当地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探索、形成和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在法规制度方面,截至目前,已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拉萨市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等;保护与恢复方面,将实施班公错、桑桑、马泉河、然乌湖等9个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面,新建了玛旁雍错、麦地卡等8处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玛旁雍错、麦地卡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同时,两次全国性的湿地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湿地资源的“家底”,为有针对性的强化湿地保护政策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是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之后,建立了湿地资源信息库,并且编绘了湿地资源分布图,为西藏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其它重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为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与第一次湿地调查结果同口径对比表明:西藏全区湿地面积增加了52.42万公顷,增加率为8.7%其中自然湿地增加51.97万公顷,人工湿地增加0.45万公顷。
  据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最近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西藏150万公顷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90%上自然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来到拉萨越冬;拥有大面积湿地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盘羊、岩羊等野生动物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
  对于下一步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发言人指出,主要从制定完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落实湿地保护各项制度、加快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增强湿地保护科技支撑等方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