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变粪为宝”的致富带头人1.jpg    图为兴海楠迦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河卡生物有机肥示范基地内的工人正在打包、搬运肥料。

  在有机肥料厂工作以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上游村牧民旦正加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他不仅从牧民变成厂长,每年拿着15万元(人民币,下同)年薪。还购置了新车、一家人也住进了新居。

  “最近青海多地开始春耕备播,肥料需求量大,虽然最近每天都加班到晚上十点,但是我们仍然干劲儿十足。”旦正加笑着说,多亏了董事长的帮扶,让牧民的钱包鼓了,生活好了。

青海藏区“变粪为宝”的致富带头人2.jpg       图为兴海楠迦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河卡生物有机肥示范基地内生产的肥料。

  旦正加口中的董事长是今年52岁的加毛太,2011年她从省会西宁返乡创办了兴海楠迦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河卡生物有机肥示范基地。“在牧区,羊粪是常见的燃料。但沉积在羊圈,板结后的羊粪却成了难处理的废物。我通过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决定回家乡以羊板粪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料。”

  短短几年间,兴海楠迦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河卡生物有机肥示范基地为样板,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都建立了有机肥生产基地。

  同时,加毛太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带动当地贫困牧民脱贫增收。“公司主要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和牧民入股参与经营、吸纳贫困户就业和收购羊板粪的方式带动当地牧民脱贫。”

青海藏区“变粪为宝”的致富带头人3.jpg图为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草原上的羊群。

  “以前我们家主要以放牧为生,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现在我的妻子达洛吉在厂里做保洁工作、大儿子闹日昂坚做原料采集工作。我们三个人的年收入有近20万元。”旦正加说。

  家住上游村的修毛加和丈夫羊本加育有三个子女,曾经夫妻俩放牧一年只有不到2万元的收入。自从2013年来肥料厂上班以后,夫妻俩每个月的收入超1万元钱。

  “很多员工最开始来上班都是步行,后来逐渐改为骑摩托车上班,现在都开着小轿车来上班。”加毛太说,很多牧民都排着队想来厂里上班。

  目前,兴海楠迦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吸纳常用工约40人,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500元。自建厂以来,村集体经济和牧民个人入股累计2710万元,分红资金250万元,带动2330户8000人受益。

  近年来,青海针对藏区深度贫困地区,在全省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每村投入100万元,扶持发展村集体产业。截至目前,全省4146个行政村中,已有91.3%的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另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中国92%的贫困户已经参与到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中,已脱贫人口中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实现脱贫的占到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