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杜鹃,象征热情、坚忍不拔与顽强奋进,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作为深圳的市花,南海之滨随处可见。
关山万里之外,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雪山耸峙,河谷深邃,平均海拔2800米,最高峰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高山峡谷区,依然可以看到火红的簕杜鹃迎风怒放。两年前,深圳援藏干部携带千株簕杜鹃入察,扎根边陲,围绕当地老百姓的医、食、住、行,谱写富民兴藏的时代乐章。
“在计划资金之外,援藏工作组还从深圳额外筹了一笔钱,为每户村民配备了家具、家电,可以说是拎包入住。深圳援藏干部在计划资金外,经过多方筹措,筹集了7000万元用以援助察隅改善民生。
医:践行救死扶伤 百姓赞不绝口
察隅是深圳的对口援建县,因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有西藏小江南、雪域明珠的美誉。2013年7月,新一批察隅援藏工作组入藏,他们顶着高原反应,爬崖壁、过险滩,与基层村干部、困难群众拉家常问民生,精准发力筛选援藏项目。而如何化解缺医少药的局面,就是民生援藏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送温暖”活动中,察隅工作组发现强巴卓玛、罗布卓玛和拥曲珍3名伤残藏族女孩无力就医的情况,迅速筹措了130多万元,将她们送到深圳接受最好的治疗,三人的手术都非常成功,恢复良好。其中,因车祸致残两年多的强巴卓玛,术后经康复训练已能正常行动,而罗布卓玛接受美容手术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察隅林深山高路窄弯多,交通事故多、肠胃病人多,很多突发性病症,别说没时间送到深圳救治,就是送到10多个小时车程外的林芝市,也会错过宝贵的抢救时机。
输血更要造血,医疗卫生援藏才能造福一方百姓。在察隅县人民医院,有9位援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他们分别来自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和龙华新区人民医院。他们不仅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挽救了一个个患者、产妇的生命,还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和业务培训,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准,惠及广大患者。
“来到察隅上班的头一天,就遇到高危产妇,只能顶着高原反应救人。”来自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儿科、从加拿大学成归来的海归专家郑英说,当时一个产妇听不到胎心、羊水也很少,医院马上安排手术,婴儿从母体取出后全身发紫,没有啼哭,她又赶紧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大约五分钟后,婴儿哭出了声来,在场的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援助察隅,虽然辛苦,但藏民的认同让人感到很幸福。”医生李庆群说,他在深圳做了上万例胃镜,最小的病患只有9岁,但察隅县人民医院此前还没有过胃镜检查的先例。今年8月10日,他接治了一名7岁的藏族男童,男童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晕倒在课堂上,经检查确认是消化道黏膜穿孔导致大出血,接治前已经休克,稍有不慎就可能病亡,在其他几位援藏医生的通力配合下,手术很成功。“这次抢救,创造了他个人和林芝地区胃镜诊疗的纪录。”
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察隅县人民医院麻醉手术年均保持在20例左右,深圳的援藏医生来后,两个月就做了40多例,也就是说,现在一个月的手术量相当于过去一年。其它像B超检查、骨折手术等,单周诊疗业务都超过了过去一个月的量。
“以前,这儿动个阑尾炎就算是大手术了,医院没法接太多重症急症患者,深圳的医生来了后,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多位住院病患及家属受访时都对援藏医生赞不绝口。
食: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吃饭与致富两不误
民以食为天。在察隅采访,记者看到当地居民有在家晒辣椒的习惯。
“过节时如果大雪封山,这儿的辣椒能卖到80元一斤。吃菜难、吃菜贵是个老大难啊!”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劲章指着正在赶工的县物质储备中心说,储备中心是一个现代化的冷库,可以分区储备肉制品与菜蔬,占地面积330平方米、投资600多万元,储备量可以满足县城一个月的基本供给。察隅山高地少,地基还是从河沟边填出来的,“要不然,规模可以更大一些、可以更好地起到改善民生、平抑物价的作用”。
几万人口光靠一个冷库解决吃饭问题还远远不够。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王建文发现了当地的种菜能手夏美和养鸡大户次成尼玛。
夏美是察隅县上察隅镇人,9年前因为地质灾害,房子和农地全被冲毁,她索性迁到县城附近租地种菜卖菜。由于种菜技术好,她的菜品相好、卖得快。“最多时我跟丈夫租了13亩地、因为人手太紧张,又退了两亩,这11亩地去年的利润有十几万,一家人吃喝不成问题,但到了冬天就没法种菜了,人闲地也闲。”夏美告诉记者,在援藏工作组的帮助下,她家盖起了两个蔬菜大棚,这样冬天也可以种菜卖,而且可以种有机菜,效益更高。夏美家的菜园目前已被定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建大棚的资金来自援藏资金,并由县农牧局和援藏干部提供技术培训。
46岁的次成尼玛则经营着藏鸡培训示范基地。他告诉记者,他是在援藏干部和县农牧局的支持下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的,目前家里养了300多只藏鸡,鸡蛋销路特别好,一只成年藏鸡能卖150元左右、利润75元左右,由于援藏资金帮着添置了鸡舍和孵化器,他准备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只以上。
“两个示范基地成功的话将会大力推广,定期为各乡镇居民提供技术培训及资金、物质支持,既解决就业致富问题,也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援藏干部贾湘武说。
住:整体搬迁目本村 圆了几辈人的梦
目本,在藏语中是“搬走、搬来搬去”之意。古拉乡目本村,位于怒江河谷、海拔3300多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是察隅县最偏僻、生存条件最恶劣的贫困村之一,至今不通公路,去一趟乡里就得走一整天,沿途还要经过一段险峻的悬崖,平均每年都得摔下去个把人,很多人终身未走出过村口。想盖房子,一袋百来元的水泥,车运马驮进来的运费就达700元,村民放牧、砍柴都要跨界到邻县地界,向当地交纳草场费和柴火费。
“搬出去”成了一辈又一辈目本村民的梦想。
2014年11月14日,王建文率队前往目本村实地调研,征求村民对搬迁工作的意见,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迎接调研组。4天后,由深圳市对口支援办、市财政委、规划国土委、住建局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也抵达察隅,对目本村整体搬迁工程进行可行性专题研究。
近日,记者来到上察隅镇巩固村“神山”山脚,看到十多辆卡车正排队运送施工材料,山坡上一处红顶黄墙的藏式小院落已经落成,周边多栋建筑或打地基或砌墙面。“这块占地1200亩的开阔地正是目本村整村迁入地。”当地镇干部白玛拉吉说,地由县政府从巩固村民手中征来,交给援藏工作组建设,眼前这栋已经竣工的是样板房,从房子的结构到外墙颜色的选定都充分征求了目本村民的意见,每栋藏式院落占地500多平方米,建设面积约180平方米,34户院落及配套的文体设施总投资约3000万元,预计明年元旦竣工、春节入住。入住后每户还能免费获得一块土地耕种,也可以上山采集山货赚钱。
行:十年坎坷路 一朝变坦途
“白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条路,以前给三四倍的钱都没的士愿意走。”退休干部永青告诉记者,竹瓦根镇同庆小区共47户250多人,全是退休干部、职工盖的楼,取名同庆,但一直住着不太舒心。这块地原来是养猪场,靠近山脚,比较偏僻,养猪场迁走后变成了住宅区。10年前就有改泥土路为水泥路的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规划一直停留在纸上,每年县里开老干部座谈会,大家意见最集中的就是修路。
援藏工作组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决定投资1700万元啃下这块“硬骨头”。原来两三米宽的泥土路拓宽至四五米,两侧各预留0.5米的路肩,并建设排水沟、路灯、挡土墙等配套设施,种植银杏树等绿化植物,成为县里唯一一条景观路。这条3公里长的马路直通县城中心区,建成后成为居民散步休闲的首选。
“小区一套200多平方米的院落,马路修建前10万块卖不出去,不到一年马路修好了,房价现在涨到50万元都不止。”退休干部泽多说,“现在小区的孩子上学方便多了,大人晚上也敢出门散步跳舞了,这都是深圳援藏带给老百姓的实惠!” 阿白大叔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