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仓央嘉措去哪儿啦》出版发行之际

仓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jpg       一部探索仓央嘉措历史问题的25万字书稿,经历五年、三个稿本的曲折、停顿、重启、打磨,近日终于通过宗教文化出版社严格审核,出版发行了。如果说本人研究仓央嘉措是“三十年磨一剑”(1988~2019年),那么最后则是淬火精钢的五年!在此,略加回顾曲折过程:2017稿本经历了某省级出版社约稿-取稿-敏感退稿而流产;2018稿本经过广东“伯乐”举荐,投给宗教文化出版社,初审通过。但是,中途却发生十个月停顿,系因本人的自选动作:

       一、五台山取经

       深藏五台山一个半世纪,记载着仓央嘉措观音洞秘密修行的藏文典籍《信仰之睛》(十方堂印制于清同治十年),在2018年夏天意外惊喜地浮现在笔者面前的时候(详见P56),也把即将付梓的《仓央嘉措去哪儿啦》书稿,一下子推到尴尬的境地。这部稀世的文献究竟是证明牙含章、庄晶两位教授的“五台山圆寂”结论正确?还是证明阿旺多尔济-贾拉森教授“阿拉善圆寂”结论正确?没有得到全本,没有翻译出汉文本,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治学必严谨。笔者决定停下来,先解决“五台山取经”问题(不曾想到,追寻30年,自以为仓学研究可以结束的关头,又遇到一座绕不过去的雄关)。在这个时间点上,笔者深切感受到尊者三百年夙愿“真相大白天下”实属不易,真真切切体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艰难。

       “五台山取经”该怎么取呢?怎么才能得到文献全本?通过谁可以拿到全本?拿到以后怎么翻译?请谁翻译?都有谁可以帮助我翻译?……一切都不得而知。果不其然,2019年春节前夕我和阿左旗政协主席李苏依勒图一行五人共赴五台山政协,寻求全本的第一步就碰了壁:联系人恰好都出了门。眼看着千里迢迢要铩羽而归,一瞬间峰回路转,萍水相逢的观音洞阿旺旦代喇嘛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影印版馈赠我们(详见P150)。那一刻真真切切体验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汉译工作原来预约的甘肃老朋友译师手里接了一项政治任务,几个月以后才可能腾出时间。怎么办?不能等,试一试转请西藏的新朋友、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多吉平措研究员,没想到爽快应允,业余时间一个月,就高效完成了!

       算起来从1月23日得到藏文版全本,到3月31日拿到汉译本,“五台山取经”总共耗时68天(包括春节长假),真的是顺利的不能再顺了——如有神助一般!汉译本《信仰之睛》内容否定了“五台山圆寂”的结论。笔者随后又花费几个月阅读、分析、写作、修改、整理。总计停顿10个月,终于向宗教文化出版社提交了近30万字新稿本。

       2019稿本新增这方面的研究文章11篇5万余字,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围绕五台山藏文文献《信仰之睛》增加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田野调查报告由3篇增加到7篇(外加3个附件)计新增1.8万字;第二部分未变;第三部分一分为二,划出9篇纳入第四部分历史深处篇;新增第五部分仓央嘉措文化产业6篇;附录部分增加附录三计0.7万字。经过筛选及架构调整,共计收录文章分为五个版块计41篇,首次提出仓学概念,首次撰写“仓学简史”(P208),首次公布《信仰之睛》汉译稿(详见P75),学术价值或许略有增益,特别提请读者关注的是,早在二百年前的八世达赖期间,西藏格鲁派上层人士已经知道仓央嘉措24岁以后在五台山秘密修行,定期每年向观音洞供奉八两黄金、藏红花等,只不过瞒着天下信徒而已。

       二、这本小书的价值

       但凡研究历史的书籍,其价值在于是否有新发现。这本小书的价值归纳如下。

       (1)首次发现藏文典籍《信仰之睛》

       五台山发现清道光年间藏文典籍《信仰之睛》,与前期已有证据共同构成64岁仓央嘉措“3+2”完整的闭环证据链,足证仓央嘉措24岁“病故”是孤证,是一桩假案,为还原三百年真相做实了五项书证、十一项物证。

       (2)首次发现仓央嘉措的青海十年

       通过一系列田野调查寻找到更尕诺尔(更尕海);寻找到阿土司府旧址;寻找到阿家静房-马营寺,发现了仓央嘉措的青海十年,为澄清《秘传》中无据可查的云游天下十年的春秋笔法,找到了真凭实据。

       (3)发现并论证仓央嘉措历史问题的症结是清廷(中央)早已平反,噶厦(地方)不予昭雪

       玄烨皇帝在康熙44年(1705)年末关于维护仓央嘉措崇高政治地位的一道圣谕,证明西藏通史所谓“皇帝下令执献北上”,仓央嘉措是“钦犯”的提法站不住脚;笔者按照历史进程的细节显示,弘历皇帝在乾隆46年(1781)、57年(1792)两次通过书面形式为六世达赖公开复位,实际上为仓央嘉措“非转世灵童”错案的公开纠错。但是西藏地方噶厦政府拖宕百余年始终不予昭雪,只是私下供奉观音洞,致使六世达赖灵塔孤立阿拉善广宗寺二百年而不能归位布达拉宫,历史遗留问题至今在藏学界、宗教界悬而未决。溯源而论,1706年仓央嘉措是被拉藏汗为代表的三股势力炮制的“非灵童”错案而驱逐出了西藏(详见笔者2020年8月武夷山论坛演讲稿)。

       (4)首次绘制出“仓央嘉措万里行程图”

       跟随尊者历史脚印的田野调查,笔者考证、详实记载了尊者64岁人生的十个历史节点,绘制了“仓央嘉措万里行程图”,以回应书名《仓央嘉措去哪儿啦》。

       (5)首次提出“仓学”概念及逻辑框架

       本书撰写了 “仓学百年大事记1907~2018”,专篇阐述十项内容,力图为创立仓央嘉措研究学(简称仓学)投石问路。

       归根结蒂,这是一本为64岁仓央嘉措尊者正名的书。

       三、对仓央嘉措历史人物的三大评价

       在本书的自序中,笔者对于仓央嘉措的历史作用列出了三大评价,特别强调了“经过三代(各民族)学者传承接力,已经演绎出长达九十余年经久不衰的、突破单一民族属性的、汉藏蒙满文化高度融合的‘仓央嘉措现象’”!到了最后,怎么样简洁明了地评价仓央嘉措呢?

       笔者认为,放在康熙六十年(1720)的历史节点上,仓央嘉措顾全大局牺牲自己,为清廷(中央政府)解决已经延续25年的西藏“三个六世达赖”的老大难问题,毅然决然放弃复位机会,是尊者一次非凡人格的利他举动! 

       放在18世纪上半叶,中华多民族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后一次大整合的潮流中,仓央嘉措继承五世达赖的政治遗产,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毅然决然地拿出达赖身份的证物给格桑嘉措,足证尊者是一位不惜个人做出巨大牺牲的杰出格鲁派领袖!

       放在今天,历经百年形成的汉藏蒙满文化高度融合的“仓央嘉措现象”,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比较罕见的、跨越多民族文化的世纪融合过程。由此,仓央嘉措文化实际上已经演进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文化(读者可与红学比较)。其社会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以及在“一带一路”上充满正能量的传播价值,现在还远远没有显现!

       四、如何看待托名情歌?

       在此,有必要对互联网时代巨大的传播作用,给予重新认识。笔者过去对网络时代涌现出大量的仓央嘉措情歌的托名之作是不屑一顾的。但是2018年笔者开始编写《仓学百年大事记》过程中,以文化传播学的视角,站在第三方立场检视所有传播史的关联事件时,终于对“见与不见”、“哪一年哪一日哪一月”等等代表作的作用,有了新的历史认识。特别是“见与不见”的作者的一句话打动了笔者:“一切荣耀归于仓央嘉措”。

       本来,仓央嘉措情歌属于三百年前的古人作品,按照现代法理,在作者去世50年之后自动变为人类文明的公共财产。所以,托名之作并非欺世盗名,而是情歌共鸣的衍生品和共同价值追求的再创作。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在雍和宫第十六任堪布贡觉仲尼1924年将《仓央嘉措情歌》藏文木刻本交给于道泉研究员的时候,总共是64首,而互联网时代冒出的托名之作本身据说已有两百首之多,可是在林林总总的托名之作里,人们居然找不到一首情色作品!这至少说明托名作者对仓央嘉措的热爱是真诚的、尊崇的。就此而言,笔者认为无须对托名作者大加挞伐。故而,笔者在“大事记”里如实评价了电影《非诚勿扰2》在传播爆发点方面的巨大作用。

       平心而论,一百年以来,仓央嘉措文化传播过程中曾经有两个爆发点,一个是于道泉先生在1930年翻译出版的汉、英版的《仓央嘉措情歌》;另一个就是2010年的《非诚勿扰2》。前者造就了世界诗人仓央嘉措;后者将“仓粉”从百万级暴涨到超亿级,真正使仓央嘉措几乎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经久不衰的“天下第一网红”。笔者在此重申本书自序的一段话:仓学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生;仓学的归宿理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书稿能够重新交付出版,笔者在两篇后记中已经罗列了一长串感谢名单。不再重复。

       今日书成,对于笔者本人而言是30年研究成果拥有了一套知识产权。过去书稿在小范围朋友圈散发的“内部征求意见稿”是无法引证的,如今提请学界朋友们注意,改变了。

       有诗曰:“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惟愿这一本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小书,能够为三百年前的尊者仓央嘉措还原出一定程度的历史真相;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副历史望远镜,聚焦康雍乾三朝边疆社会生态的若干镜像。

       期盼读者朋友们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