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20926143327.jpg

日前,《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汉文译注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全称《王统世系与宗教源流水晶鉴贤者项饰》,作者为今西藏昌都八宿寺的冉热·阿旺旦贝坚赞,故又简称为《冉热教法史》。该书对研究吐蕃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微信图片_20220926143349.jpg

译者简介

班玛更珠,又名严永山,藏族,1979年生,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人。出生于白龙江畔,成长在碌曲草原。从小接受藏汉双语教育,1998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2008年获中央民族大学藏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入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杂志社,担任《中国藏学》汉文版编辑。2012年,调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从事西藏历史和藏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西藏通史》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应急任务,多次承担社会调研和涉藏外宣工作,至今在国内相关学术期刊上用藏、汉双语单独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综述、文章近百篇。现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张云:《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序言

冉热·阿旺旦贝坚赞著,班玛更珠(严永山)译注的《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一书就要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可喜可贺。作者冉热·阿旺旦贝坚赞生活在公元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担任过西藏昌都八宿寺法台,是冉热转世系统活佛,曾在七世帕巴拉晋美班丹丹贝贡布贝桑布(1755—1794年)座前受戒,并于1814年以经师身份参加九世济咙·洛桑丹贝坚赞(1811—1854年)的坐床仪式等相关活动,经历了九世达赖喇嘛(1805—1816年)圆寂,十世达赖喇嘛认定坐床,且与七世班禅(1781—1853年)和八世帕巴拉晋美班丹丹贝尼玛(1795—1847年)同时代,阅历丰富并对西藏地方政教大事有着密切的关注,加之博学多识,遂能成就该部教法史著作。

《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完成于1822年,内容简明而丰富,除了书首礼赞和书尾跋颂之外,包括:中原王统、蒙古王统、昆氏世系、历任施主、蔡巴政教之兴起、帕竹政教之发展、内邬栋巴法王世系、第巴琼结巴世系、恰巴万户长世系、嘉里瓦世系、甘丹颇章和藏巴汗之兴起、宗喀巴传略、第一至九世达赖喇嘛时期及历任摄政、第一至七世班禅在世期间之历辈传承、多仁和桑珠颇章家族、历辈帕巴拉活佛、历辈喜瓦拉活佛、历辈曲杰阿旺活佛、历辈贡多活佛、历辈嘉日活佛、八宿济咙活佛世系、历辈察雅扎巴嘉措活佛、历辈琼仓活佛、达隆活佛政教史、夏仲孜扎巴传略等,重点记述元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和西藏地方的政教历史,既有蒙古暨元朝在西藏地方统治的历史。

又有昆氏家族和萨迦派政教势力在西藏地方的特殊影响;既有政教结合的各万户后裔的延续,又有西藏若干贵族世家的兴衰迭代;既有宗喀巴事迹传略,又有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在内的众多活佛转世系统的叙述,其中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所在地区昌都政教的记载更为详细,且更具参考价值。

《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虽然篇幅不大,却传递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不乏亮点。首先,该书把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史,汉唐以来中原地区王朝沿革史,以及元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西藏地方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等重点历史脉络都一一呈现出来,说明作者很有见地,著作很有价值。

例如,书中称:“据说,上述周朝第五位王即周昭王时期,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第六位王即周穆王时期,最终宏化。”“大汉第五位皇帝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除中原之地,还占据了蒙古和西藏等地。此外,从这时起改尚黄,改冬至为年初之惯例,采取孟春为一年之初,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汉朝第十三位皇帝明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并得到了发展。”“盛唐开国年代,大致与吐蕃赞普南日松赞时期末相当。唐朝第二位皇帝穆秦王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法王松赞干布,因此蕃人称其为唐太宗或雄狮赞普。唐朝灭亡的年代大致与吐蕃赤热巴巾赞普归天同时。”等等。“唐灭后的五十余年,先后出现部分割据政权,最终统一于宋。当时北方出现了契丹霍尔王,占据汉地北方边境十六州,除霍尔外,国力以宋为最强。”寥寥数语,王朝更替线索清楚明白。

元朝管理西藏地方各项事务,不独萨迦派受到朝廷的倚重,蔡巴噶举派“为建蔡巴教派之寺庙,曾七赴大都觐见皇帝,请来汉地能工巧匠完成中殿金顶、金饰等精美工程。”而崛起的帕木竹巴万户长司徒绛曲坚赞,在与萨迦、雅桑、蔡巴等发生冲突之际,担心受到诬告,“为消除皇帝之疑虑,司徒遣仲钦喜绕扎西进京面圣,献上四爪俱全之完整白色狮子皮为主的大量珍宝,得到利益世世代代之册封和封诰,此时的皇帝当为扎牙笃。”展现出即使元朝晚期,朝廷仍控制着西藏地方的大政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明朝建立后,绛曲坚赞的后继者章阳大国师沙加监赞 “继大殿之法座,皇帝授其大司徒、靖国公封号,赐灌顶国师金印,另授其掌管全藏三区之印。” “内邬栋扎巴坚赞即将荣登(帕木竹巴地方政府第悉)宝座或继位之初,恰值其(永乐皇帝)占据中原之际,赐扎巴坚赞‘灌顶阐化王’封诰和水晶大印等,之后享誉全藏中心和边远之地的‘王扎巴坚赞’之名即由此而来。这个时期恩赐各大宗宗室后裔以封号,并规定世袭罔替。”清楚说明西藏地方的政教权力来自明朝廷的赐予。

作者还对元朝和明朝均予较为中肯的评价,称“元朝历任皇帝仁义勤政,然皆不长寿,统治中原地区共百五十年。从成吉思汗至顺帝,共历十五位帝王,加上元灭至林丹呼图克图之间继续统治蒙古地区的二十位王,蒙古王统共历三十五位王,统治时间延续四百二十九年,有云如此这般大汉以来未曾有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成吉思汗作为元朝的开创者。书中称“(明朝)未能占据西部斯央和北方草原之地,(疆域)虽比元朝为小,但在其他方面颇有建树。(明太祖)与法王噶玛巴结为供施,对(发扬)佛苯教法和管理地方政务恩德莫大。”可见,作者虽为出家僧人,却能抓住中央王朝政治大局,并对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给予特殊的重视。

其次,书中对相关历史事实的描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在谈到萨迦昆氏家族历史时,称“往昔藏人极重血统,要论起源,那就得说家族世系传自天神,江河溪流源于雪山。”谈到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时,书中称“虽然未能目睹相关文字记载,但有传说言当时弟子考察师傅三年,师傅考察弟子六年,共历整整九年云云,对此并无相关文献可以佐证。”颇有兴味。讲到西藏地方的官员、贵族服饰制度时,称“之前各法王时期,似印度、泥婆罗之俗,王者头缠名为‘拉推’之头巾;所谓国王之五标志,《律经》言为缠花式头巾、花靴、华盖、拂尘及护卫宝剑也。度量衡制定亦如印度之法。

后,王朝法度松弛日久,诸多习俗亦逐渐消亡。萨迦和蒙古法度建立之时,因与蒙古和汉地交流日深,贵人所戴宝冠、官袍和蒙古靴等流传至今。此王(扎巴坚赞)之时,各仲科穿戴‘巴珏’发饰、珍宝耳饰和阿贡帽等仲科服饰,规定了藏历新年等庆典时需用的所谓‘仁钦坚缀’藏装之规格,对日常之帽、衣、靴和仪态亦做了相应的规定,力求符合上流标准,体现庄重严谨。”勾勒出服饰制度的发展轮廓及因革的动因。

书中用较大的篇幅记述了清朝中前期的西藏地方历史。诸如,五世达赖喇嘛朝觐顺治皇帝的历史。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应朝廷邀请,于藏历三月率僧俗随从上千人,沿北路缓缓前往京师,于十一月到达大皇宫。“顺治皇帝虽然年不过十七,但在持各种语言的众臣簇拥之下,毫无畏惧之相,现脱辔雄狮雄起之姿也。” 五世达赖喇嘛留居京师三月有余,多次获得皇帝会晤和宴请,并获得大量供奉和赏赐,大皇帝赐给“统领西部全境之金册、如意金质大印等帝师规格之赏赐无量”,1653年二月五世达赖喇嘛一行启程返藏,同年燃灯节前夕到达大昭寺。

书中对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身的记载也很有价值,而且取自《仓央嘉措秘传》资料。文称“按照密封之秘密授记,以及拉莫、乃琼等(护法神)的预言,认定六世达赖喇嘛出身尼氏大娑罗林般之掘藏师白玛林巴家族,父为扎西丹增,母名次旺拉姆,于火猪年出生于门隅错那拉沃域松之地。于火牛年(1697年)正式公布(五世达赖喇嘛之前已经)圆寂,将(六世达赖喇嘛)迎请至羊卓,从后藏迎请班禅仁波切洛桑益希为其剃度,赐法名为洛桑仁钦仓央嘉措。……班禅也来道贺,师徒相见授受若干灌顶和供赐。”

后来,仓央嘉措不受第巴桑结嘉措管束,沉湎于射箭、饮酒等。第巴遂请佛母、拉藏王子和达孜第巴等进行规劝,皆无功而返。直到1702年仓央嘉措径赴后藏,恭请班禅收回之前所授之戒。班禅严厉规劝并予以批评,仓央嘉措竟然一怒而起,至班禅寝殿门外,转身三叩首后说:“(吾此番)有违师命,敬请海涵”,脱下袈裟,身着长袍便装扬长而去。最终于1707年在前往内地途中,在蒙古贡嘎诺尔地方圆寂,时年25岁。

清朝治理西藏地方的主要事件,该书均有记载。诸如,1720年雍正帝派皇十四子允禵等率领大军三千余人马护送七世达赖喇嘛入藏,皇帝赐封“西天所领天下释教之主”的金册13册,百两纯金打造之金印,上刻汉、藏、蒙古三种文字“弘法觉众第六辈达赖喇嘛之印”;康济鼐获赐“戴青巴图鲁”称号,担任噶伦,工布阿尔布巴·多吉杰布、藏巴隆布鼐康萨巴·扎西杰布、卫地扎萨克札尔鼐等因功受封贝子和公之爵位,四人同被朝廷封为噶伦,以及五年后,皇帝降旨命康济鼐总理西藏政务等;

“阿尔布巴事件”是西藏地方统治集团发生内讧,“究其原因,盖康济鼐极度仇视宁玛一派,然其他(三)人崇信宁玛,加上(其等)不甘居于(康济鼐之)下,遂密谋加害”。这里提到了几位噶伦因信仰教派不同引发了激烈的纷争。记载了后来颇罗鼐获赐多罗贝勒名号,顶戴花翎并受命主持政务,而贝子阿尔布巴、公隆布鼐、扎萨克札尔鼐为首之十六名贵族于同一日伏法;清朝在西藏恢复驿站并留两位大臣和五百余军士驻扎西藏;乾隆皇帝赐封颇罗鼐郡王衔;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被平息;大中堂福康安、海兰察等率大军驱除入侵西藏的廓尔喀,等等。这些记载内容丰富,且可以与其他相关史书相互印证,有助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也有助于读者了解西藏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

再次,书中对历史事件、人物等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努力秉持较为客观的态度。在谈到西夏王统历史时称,“宋朝第四位皇帝时期,据说西方康区王李元昊反叛并建立政权,贡布加的史记将该地认定为姜或三赕,经过探究,此说估计有误,该王当是古藏文史书中所记之木雅国王也。藏文古籍中虽有木雅王统的记载,但似无将宋称为木雅国王之说也,其地亦不在姜域。因此古称木雅之地,可能是今安多附近凉州省辖下之地区。姜三赕崛起于大明时期,清顺治时期尚有王统传承。木雅早前已被霍尔所灭,另外,宋或木雅之一也可能为姜或三赕等地也。”

在谈到明朝取代元朝历史时,作者称:“此间需要论及者,在元朝末代皇帝顺帝继位三十六年后,中原王政失于大明。关于此事,虽然《西藏王臣记》有另外一说,但鉴于汉文文献本身所具之权威性,……日后势力逐渐壮大,一一兼并其他势力,最终得到蒙古天下,国号大明。”说明作者在材料取舍上持第一手资料优先的立场。

当然,作为一位佛教史家,冉热·阿旺旦贝坚赞的《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看重的依然是佛教历史,也始终站在佛教的立场来分析历史,尽管没有曲解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实质,却也将元朝、明朝和清朝皇帝与西藏地方宗教首领之间的关系采用“供施”两字来表述,甚至相信所谓的谶语:

“诚如莲花生大师秘密教言所言:‘与蒙供施结自公堂’,薛禅皇帝为八思巴大师奉献所有藏土,形成了‘天上日月一双,地上萨蒙供施’的辉煌局面,萨迦所统地域空前壮大。然则,自法王赤热巴巾时期僧相钵阐布勃阑伽·贝吉云丹被冤杀后,其‘愿从此往后不要出现统治全藏之王’之诅咒威力巨大,影响深远,以致八思巴兄弟在权势极盛之时英年早逝,后裔内部分裂为四而引起内斗,本钦四五年一换所致权力交接变动频繁,使得(萨迦派)完全掌握政教权力之时间仅仅维持七十五年。”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该书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藏文历史文献的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而又辛苦的工作,必须熟悉汉藏两种文字,并具备相关的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知识。该书的译者班玛更珠博士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并且以认真求实的态度完成了该书的翻译注释工作,为西藏历史研究者利用该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译者花费了不小精力,旁征博引,利用数十种汉藏资料和研究成果做注释工作,不仅在量上,而且从质上提升了该书的使用价值。

这项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历史人物、历史地理、专有名词、宗教术语、历史事件等作出详细的注释。由于藏文历史文献中同名异地异人者众多,同地同人异名者也复不少,使用简化名、指代名比比皆是,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人物生卒年问题、人物主要事迹、寺院的修建年代、活佛的转世系统,还有镶嵌人名典故的诗歌等等,均作核对查证,条分缕析,详为注释,颇为难得。

一是指出原书记述的错误,包括年代,引用史料(如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人物(六世帕巴拉与七世帕巴拉事迹混淆,洛桑图道与赤列嘉措事迹混淆,不同人物混淆),史实之误,甚至错字、漏字、多出句子等情况,一一罗列,或者予以校正,或者加以提醒,对准确理解文意十分有用。

一是在注释中深化对一些记载内容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特征。译者重视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文献记载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例如,注称:“吐蕃突兀之王”常见于藏文传统史籍,但其中的“突兀”两字何解,学术界一直以来没有相对准确的解释。新世纪发现于西藏阿里的一部珍贵藏文历史文书、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著《太阳王系和月亮王系》,对吐蕃为何被称为“突兀之王”做出了权威的解释。称“突兀幻化之王,一般指吐蕃。另一方面,虽然四周其他地区(汉地、印度、大食、格萨尔)都有君王,但是都由人类来担任,因此没有多少神奇之处,而吐蕃的君王是由天神担任,故称为‘突兀之王’。”等等。

该译注是班玛更珠博士承担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西藏地方政治史研究与藏文历史文献翻译整理”子课题的最终成果,他请我作序,作为课题负责人我义不容辞,遂简略谈一下阅读该部译著后的一些感受,既作为祝贺,也就教于同好读者,聊作序言。

张云

2022年3月25日

(本文选自《西藏王统世系·水晶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