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青海湖西岸达赖圣泉边,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村支部书记俄合加正和几个村干部在整修两间房子。同行的副乡长卓玛措指着其中的一位藏族汉子说:“那就是牧民作家、村支部书记俄合加。”

今年48岁的俄合加,从小生长在青海湖边,因常年风吹日晒,岁月的沧桑已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地痕迹,但牧区人特有的坚毅依旧洋溢在他那沧桑的脸上。1976年,15岁的他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怀着美好的愿望,走进了学校。但在一年级他只学习5个月后,无情的病魔降临到他身上,经医生诊断他中风了。病痛的折磨只能使他休学回家。

经过几年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学习这一念头,始终在他脑海里回荡不息。他又走进寺院跟着阿卡学习。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这次他在寺院仅仅学习了20天时间。但他特别珍惜这次机会,每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阿卡请教,求知使他废寝忘食,更使他受益匪浅。之后,他便利用放牧的时间自学,还买了大量的字典、文化读本等书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他已能看报、读一些简单易懂的书籍了。同时,他开始思索,如何将牧民在放牧过程中的趣事、生产生活的场景记叙下来。从1986年开始,他开始尝试写一些有关牧民生产生活的文章。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不断地耕耘,他对写作越来越喜欢,放牧之余,借着酥油灯先把当天的事情以及生产生活中的趣事记下来,比如他的笔下反映了牧民在下雨的时候怎样挤奶,产冬羔时怎样操心小羊羔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年不间断的写作,他写出了大量的稿子。2008年,在乡政府、县民政局的资助下,加上他自筹的一些资金,凑齐了出版的费用。他的第一部10万字的诗歌作品集《牧场放歌》由青海省民族出版社出版。今年10月,他的第二部9万字的作品集《悠悠牧歌》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集主要反映了基层牧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婚丧嫁娶等民俗风情。

俄合加说:“随着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风俗民情在人们的意识里慢慢淡化,甚至有些已消失,为了子孙后代不要忘记传统,我现在抽时间进行这方面的写作,让牧区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