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拉卜楞红教寺的南木特藏戏是从甘南地区藏戏兴起以来至今仍活跃于民间的戏剧表演形式。最初由甘肃拉卜楞寺寺主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为发展安多藏区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而创立,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拉卜楞红教寺众僧继承并公演的藏戏对社会群众培养良好风尚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对周边地区藏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简述目前红教寺公演有六个藏戏剧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智美更登》、《卓娃桑姆》、《阿达拉姆》、《德巴登波》。

       《松赞干布》以表演的形式让群众了解雪域高原藏区文字的出现和发展,藏、汉、尼泊尔之间和亲历史,对促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起到了积极作用。

       《赤松德赞》讲述藏区首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创立,僧众的出现,经书论典的初步翻译,奠定和发展藏传佛教的形式。本剧教育我们在继承和发展藏传佛教的过程中要不断造福人类,服务群众。

       《智美更登》是红教寺上个世纪第一部公演的藏戏,曾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此剧表现感人至深的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戏中智美更登不顾自身安危把国库的财物布施给百姓,体现了佛家的布施思想。他具有一颗纯洁、善良、无私的美好心灵,为了民众的幸福和安危,他可以献出自己的眼睛。而对妖臣为首的恶势力敢于斗争,他不畏艰难困阻终于夺回了国宝,铲除了妖臣。这样一个形态与心灵和谐统一的完美形象,不仅藏族人民引以为豪,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本剧的主题内容让群众对比当代竞争社会中自私自利的现象从而教化广大民众,也展示了一种做人做事的特殊道德模范。

       《卓娃桑姆》剧情生动优美,主题鲜明,富有民族特色,揭示了善与恶的斗争,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当今社会,离婚率的提高导致子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日益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本剧以被抛弃子女遭受到的身心挫折和无比痛苦的生动表演,唤醒人们的良知,使每个人明白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保护儿女的责任,才能有和谐幸福生活的道理。

       《阿达拉姆》主要讲述做人做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比如,怀恨危害他人生命者会感得地狱道的果报,怀贪心贪得他人财物会感得饿鬼道的果报,因愚痴而不讲信用,做事懒惰,做事迷茫不明事理者会感得畜生道的果报。这些佛教因果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演出形式表演出来,对当今社会群众树立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有积极指导意义。

       《德巴登波》是讲述嘉木样协巴大师世系的剧目。嘉木样协巴大师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佛教徒,而且是安多藏区世世代代活佛转世的继承者,“佛陀正教之光,弘扬安多区域,一切三世佛陀,总集嘉木样协巴”。在戏中以嘉木样大师的前世跟各路山神和龙族密切交往的生动表演,演绎了几千年以前起人们就具有的保护环境的习俗,提醒今天的人们也更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这段戏剧也可以说是拉卜楞寺对第五世嘉木样协巴大师特别赞颂的剧目。

       由于历史的各种局限,尽管红教寺僧人的藏戏演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但这种拉卜楞寺专属的藏戏一直没有正式传承到红教寺,一九九九年红教寺措卡活佛向第六世嘉木样大师进行了关于甘南拉卜楞南木特藏戏继承保护和发展的汇报,六世嘉木样协巴大师观察到藏戏继承保护任务交给红教寺的合适时机已成熟,随即献出了很多表演藏戏用的古老服装和头饰等,指派阿克桑日专门给红教寺僧众教授了二个多月藏戏的文化传承,红教寺的藏戏演出得到传承走入正规。

       令人遗憾的是,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甘肃红教寺南木特藏戏,却没有与之配套的专用演出舞台,但即使这样,从首次藏戏公演至今,红教寺的僧人们的藏戏演出也已经历了七十多年,藏戏的表演技艺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红教寺公演的藏戏目前已达六大剧目,在新春佳节期间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藏戏表演,至今从未间断,艺术演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并起到了宏法传教、宣传伟人事迹及为众生消灾祈福的客观作用,观看艺术演出成为阅读佛陀、法王传记的主要普及手段之一,也一直是寺院很重视的利民工作之一。

       前一段时间该戏种又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价值,将逐渐全国化和世界化。